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書展之後,他們給出了熱愛紙質書的理由

熱淚盈眶,不知道為什麽,當坐在abC藝術書展的橘黃色充氣椅上聽著攝影師編號223講他做的出版物時會想到這樣一個矯情的詞,聽他說自己的第一本出版物到後來的日本出版社、法國出版社為他做的出版物,那零零碎碎的照片,逐漸組成紙頁,變成書籍的故事。大約是因為他的故事讓我想起大學的時候和朋友做過的一本出版物,一本並不成熟的書,列印紙做的書頁有些太過蒼白,因為沒有硫酸紙而最終捨棄的扉頁,但那是我心裡最有溫度的一本書。

不得不說,真的很喜歡在abC藝術書展的感覺,那樣人頭攢動,摩肩接踵的感覺,想想這些人都是為了書而來,你就覺得全身都激動得起了好幾層雞皮疙瘩。而那些男生女生們穿著好看的衣服,打扮得時髦又有趣,大家都以像是要去參加一場音樂節的樣子去參加書展。

書展過後我採訪了很多人,每個人都告訴了我自己熱愛紙質書的緣由,那些理由不盡相同。但是我總想起在2018年書展的後記裡寫的這麽一句話:“寒冬也有盡頭,讀書和唱歌仍讓我們像鳥兒一樣自由”。想由衷地感謝這些書,是它們讓我們擁有如此這般恣意又豐沛的靈魂;是它們,讓我們仍像鳥兒一樣為自由而歌唱。

趙夢莎:

書展角色很奇妙

說起abC書展的成員做書展的感覺頗有幾分仗劍江湖的豪氣感在裡面,四年前的中國本土還沒有自己的書展,抱著“那就我們來做吧”的心態,abC藝術書展就這麽轟轟烈烈地展開了。對於她們來說書展的存在是奇妙的,“它的存在是為了保住城市中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它為已經走上創作之路的人找到同好,為還沒有開始創作的人提供某種可能性,它也可以什麽都不是。”

但是書展對於這個城市有什麽影響?大概就是到了今年abC藝術書展講座時有嘉賓問“第一次來到藝術書展的人請舉手”時,現場80%的人都舉起了手。這是一種浸潤在城市中的深情,不動聲色,潤物無聲。

Q=《北京青年》周刊

A=趙夢莎

趙夢莎

藝術編輯、寫作、策展。abC藝術書展聯合發起人。

Q 最開始是什麽契機讓你開始做的abC藝術書展?

A 最直接的契機是四年前中國本土還沒有自己的藝術書展,那就我們來做吧!第一批abC的成員周玥、胡沁迪、魏臻在做書展之前,我們已經做了四年多的出版。所以從做書人角度也會覺得需要一個向外的平台。沒有書展的時候,獨立創作者們很少機會能面對面交流,大多通過網絡進行分享傳播。可以說,abC藝術書展的出現是把在中國從事藝術出版的群體聚集起來。

藝術書展是一個集中展示、交流的專業平台,一方面是能幫助參展方打開廣泛的閱聽人群,是很好的宣傳機會。另外,參展方之間的同行交流也是互相學習的機會,非常難得。更有機構與創作者個人通過abC相識,進而開啟了合作。

Q 你覺得在abC藝術書展上發生的最讓你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或者是某個瞬間是什麽?

A 今年讓人最為難忘的是《加加林》(GAGARIN)雜誌創始人休特先生的講座。2018年我們在abC的公眾號上曾經寫過一篇關於藝術家書歷史梳理的文章,其中就提到了這本開山鼻祖式的雜誌,去年9月份就在紐約藝術書展上見到了創辦者並真誠邀請他來北京參展。沒想到《加加林》是第一個報名參加abC北京藝術書展的人。他是書展上最年長的面孔,卻常常看到他筆挺地站在展位上等待觀眾向他提問。休特先生的講座是安排在書展最後一晚的夜校時間,很多展方都慕名而來,聽得很認真。他分享了雜誌裡收錄的藝術家寫作片段,還一字一句念給觀眾聽。其中提到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的一段自述開頭,回憶起童年的金門大橋如何影響他的大地藝術創作。爺爺說每每讀到這裡,自己都禁不住哽咽,我們的同事也忍不住哭了。

Q 感覺在現場的每一個人都對出版這件事充滿著熱情,你覺得是什麽原因讓你對這件事保持著熱情的?

A 每一個時代的創作者都渴望交流與認可。尤其在出版和獨立創作者這個群體中,大家並不以營利為目的,單純地想要記錄和分享自己的作品給更多的人。他們真誠、可愛、無私,這樣健康的氣氛在我們看來是十分珍貴與不可多得的。因此我們也希望更好地在本土營造出一個健康可持續的出版生態,給這些創作個體更多的發聲機會,為夢想續航。

Q 現在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你覺得紙質書的意義何在?

A 紙質書作為一種傳統古老的媒介在今天已經不只是信息或知識的載體了,也承載時代的變化、創造力的更新。“書”甚至已經不止於紙,而是應該以更加豐富的形態被創造出來。而無論如何,因為實體出版物需要被打開、翻閱、接觸這一系列動作的“親密接觸”,讓這種媒介天然地具有互動與交流感,也使得廣義的“書”始終擁有其獨特的美學意義及社會意義。

Q 那你覺得紙質書的未來在哪裡?

A 需要先強調一下我們並不是傳統出版或做書的專家。abC首先是“art 藝術”,然後是“book 書”。我個人對出版物的未來發展也並不全然樂觀。作為愛買書讀書的人,我希望未來能看到越來越多內容與形式得結合得更好、更注重視覺與質感的實體出版物。它們將是更經濟易得的“藝術”,被越來越多的人收藏。

Q 紙質書帶給你的感動是比電子書要多嗎?

A 書是文明的痕跡,印刷物的物理性始終無可取代。但這不意味著我們要去抵抗任何時代變化帶來的媒介更新。 今年的abC北京藝術書展上,一位叫浪栗三郎的不知名漫畫家就用airdrop發送給大家他漫畫中精美的動態圖片。

Q 我看到你們在公眾號裡寫過一篇文章叫“用出版物打開城市的可能性”,所以你覺得書展在城市裡或者說人們的生活裡充當著一個什麽樣的角色?

A 這篇文章介紹了一群以獨特視角觀察和記錄城市變化的人,他們的身份背景多元,共通點是都在積極發掘著都市生活中容易為人忽略的重要聯繫。“城市的變化”這個題目很大,但他們從細枝末節的角度切入,在書展中以出版物為媒介,與每一位生活在城市中的觀眾進行交流。

書展的“角色”很奇妙,它的存在是為了保住城市中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它為已經走上創作之路的人找到同好,為還沒有開始創作的人提供某種可能性,它也可以什麽都不是。

郭小寒:

做紙質書自有另一種價值算法

郭小寒的第一本獨立出版物是幾年前為了慶祝媽媽生日做的一本詩集叫《萬物生靈》,印量500本,方便媽媽饋贈給周圍的親朋好友。她說,“每做一個新的產品就是一個新情感記憶的開始。每售罄一個產品就意味著一段情緒的消化完結,這是我們不斷與過去的自己告別的方式。”

對於郭小寒來說,“做紙質書的人對世界是有另外一種價值算法的”,至於為什麽喜歡紙質的書?那大概是一種源自於本能的衝動,“這件事跟繡花似的,我覺得這件事本身就有意思,我其實也說不出這是為什麽。”

Q=《北京青年》周刊

A=郭小寒

郭小寒

作家、樂評人、音樂推廣人、獨立策展人。前資深媒體人和互聯網創業者,曾聯合創辦樂童音樂和“樂空間”,大內密談音樂節目女主播。

Q 你覺得在abC書展上發生的最讓你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或者是某個瞬間是什麽?

A 你可以和鄰桌的人互相聊天,它不像是普通的活動,大家就是買家和賣家的關係,但是書展裡面很多人都是出版機構的,有一種同行的關係在裡面。大家就可以互相學習一些表達方式和技術手段,是一些很專業的人在做這個書展,特別是你可以跟國外的一些出版機構去學習很多東西,它們的一些表達方式。當然也有人來學我們的東西,他們可能也不買你的東西,就來你的攤位拍照,但是我覺得也無所謂,用這種方式來分享的話我覺得也挺好的。包括我的朋友董良,他今年的書是用布做的封面,就有好多人來拍照但是也不買,他也會一直跟大家講這本書的工藝啊,包括選紙這些,在這裡大家都很愛分享。

Q 現在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你覺得紙質書的意義何在?

A 我覺得紙質書的意義就是有的人喜歡紙張,願意琢磨這個,其實它並沒有一個大眾價值,有好多人就是喜歡這個手工業,你可以做的內容很多,你每次的期待也不一樣,其實它就是一種個人表達的傳播,就很有意義。但是可能很多人想表達的其實是沒有這種大眾價值的,就像是我給我媽出版詩集這件事一樣,它對於廣大老百姓來講沒有意義,我通過出版完成了,它其實是一種自我情緒的延展,是一種個體與個體之間的聯繫。像是現在我們老說集體,我們想要一本書的發行量有幾萬,新媒體的閱讀量可以十萬加,但是我覺得還在堅持做紙質書的人對世界是有另外一種價值算法的。

Q 你覺得堅持做紙質書的人的價值算法是什麽樣的?

A 更強調精神價值,就是做這件事我高興,大家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自己身上,我覺得這樣的人是富有的,但是這不是金錢上的一種富有,而是意識上的一種富有。

“一本書中完整的文字或者圖像信息能給人帶來的啟發和思辨更大”

——那達狗

“常常有人說看到作品就應該像看到本人,作品也是創作者的另外一個感情發泄的出口。我在我的作品中表達出我的思考,並且能通過這樣的形式鏈接更多有相同想法的人我覺得很有意思。”

——兔白大tubaida

“科技為我們提供了很多便利和機會,但我還是覺得記住不同紙張的質地和氣味更加重要。我認為它給人的感覺比電腦更真實”

——chandoso

“隨著時間累積它會泛黃,會有淚跡、手指的汗漬,或是當時的愛人在書角寫下的秘密。這都是紙質書才有的記憶。”

——PINKFACE

唐依敏

編輯王雪寧(實習)韓哈哈

圖片受訪者提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