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群“天才”身上,“巧合”太神奇

《生活大爆炸》有部衍生劇,講的是智商驚人、情商感人的科學家謝爾頓·庫珀小時候的故事。天才的父母有啥感想?庫珀夫婦表示:你以為只有學渣的爹媽心累嗎?

小天才謝爾頓總愛扮出一副老成的派頭,骨子裡卻幼稚無比。庫珀夫婦很無語,但他們時刻呵護著兒子作為小孩子的個性和自尊,時常配合他幼稚的“小瘋狂”。

劇中的爸媽學歷不高智商普通,卻有著許多知識分子家長所難以企及的智慧。要知道現實中,有些大人生怕自己的孩子太像孩子。

這幾天我們屢屢被小朋友“驚豔”到。

有“科研未來之星”。一個六年級的小男孩,先花了不到五天時間,從對基因一無所知進階到了能夠了解、判斷基因表達水準與功能的程度,又用接下來的一年多時間做了一系列複雜實驗,研究出某種基因(名稱不贅述,說了你也記不住)“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項目報告寫得成熟專業,有板有眼。小朋友從零起步,迅速收割科學果實,還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了獎。和他一起得獎的中小學生裡,也被“發掘”出了一些和他類似的“奇才”。我挺期待現實世界裡能出現個“小謝爾頓”的,但總覺得哪裡不對。

還有“演說奇才”。十幾歲的少女在兩三千人面前演講毫不怯場,一開口儼然傳銷大師,舉手投足都是油膩中年的套路。少女的“文學天才”也讓我等碼字人慚愧:號稱一天能寫2000首詩。當聽到她的父親氣定神閑地跟記者保證他們沒誇大事實,想必大家都懂了。放心愉快地散去吧。

看到“天才”三五成群降臨現實世界,我感到有些暈眩。濃濃的“放衛星”氛圍有沒有?

“演說奇才”顯而易見在滿嘴跑火車,“科學天才”的真偽卻顯得有些許含糊。小男孩的研究員父親公開道歉時,隻承認在撰寫項目報告時“參與過度”,實驗是孩子自己動手做的,儘管有老師和家長指導。

我挺能理解家長保護孩子的心情的,或許他也不算說謊。在專業人士眼中,實驗有難點,但經過訓練也不是一定學不會。萬一娃心靈手巧呢?但手巧和科學素養可不是一回事兒。基因和癌症的研究或許是挺前沿的,不過那恰巧是孩子父母的研究方向。

無法斷定青創賽“水”,畢竟翻翻獲獎名單,不少小同學的選題立意都很有趣可信。被扒出的“天才之作”多少都包含神奇的“巧合”:某個課題組恰巧和孩子研究方向一致,組長還碰巧是同姓大牛;某篇碩士論文裡,恰巧能找到和獲獎作品趨同的內容,圖表都長一樣;小同學碰巧都天賦異稟,短短幾個月、一年多,就從“小白”飛奔到學科前沿。

其實還有另一層“巧合”:“天才”扎堆的怪象,不就是成年人“學術江湖”裡不端行為的迷你版麽挑戰常識的“天才作品”,能逃過層層專家評審的法眼,無非是一點利益的媾和,或是一點“苟且”。也是精準複製成人世界的“暗角”。學者家長一手將娃推向神壇,手法嫻熟,莫非也是複製了平日裡自己弄虛作假的路徑?

小孩子在其中的處境,其實挺尷尬的。最露骨的情形中,孩子充其量就是個擺拍道具。有些所謂“參與”,本質只是學著樣子操作實驗、囫圇吞棗了解原理,然後在大人的指引下,將其包裝成“創新成果”。說這是“科學探索”,你信麽?

同樣的問題也可以問問開口“成功”、閉口“正能量”的少女,大人教她講的那些話、給她安的頭銜光環,她真的信嗎?她的身後何嘗不是一個虛張聲勢的成人世界?

將“演說奇才”和“科研天才”對照觀察,會是一種微妙的體驗。鏡頭前做實驗的小朋友那麽一絲不苟,舞台上振臂高呼的少女那麽浮誇,畫風迥異,卻又似有呼應。所謂“天才”,不過是扮演著成年人安排的角色、粗淺模仿大人的模樣。孩子怪誕的身姿,是馴化後的魔幻果實,是成年世界扭曲的鏡像。

這些天“學二代”這個概念很火,“科研民工”們大呼心酸。學術圈本就存在等級與盤剝的現象,黃口小兒闖入,讓人更加意難平。如果所謂“學二代”也加入了破壞公平的遊戲,無疑會加深社會對教育公平的懷疑,勾起人們心中的不安。比加深不公更隱蔽的危險是,這一套“運行規則”,小孩子不免也都看在眼裡。“世襲”成果、誇誇其談是表象,更可怕的是猥瑣風氣“代際傳遞”,這要人怎麽期待一個清明的未來?

小白鼠一般純淨、又如小白鼠一般不能自主的孩子,會不經意學會“深入模仿”嗎?

(文/張靜雯)

微信號:Talkpark

聲明:文章如需轉載,請添加文章作者、文章出處、微信號等信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