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廠圈地,小廠抱團:區塊鏈標準戰槍聲四起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鋅鏈接(ID:xinlianjie-)

文/陳海寧 編輯/王巧

如果標準之爭就是話語權之爭,那麽制定標準就是搶佔市場、分配利益的過程。尤其在新興技術領域,標準引領了技術發展路線與產業落地。“一流企業做標準”,因此,企業希望把自己的專利裝入標準中,爭奪產業話語權與市場主動權。

無論任何行業,大機構在標準領域都更具備專利研發的實力,對於標準也有更大的話語權。現階段,國內外各大機構都在積極牽頭區塊鏈標準的制定,在這個新興產業中跑馬圈地。

而現階段,牽頭區塊鏈標準的制定,意義重大。

沒有共識的區塊鏈,國內外競相布局

“什麽是區塊鏈?”

作為區塊鏈從業者,我們常常收到來自外行人的“靈魂拷問”,並且常常啞口。資深的從業者可以用長達幾小時從共識算法、智能合約、隱私計算、分布式账本、去中心化等多個方面告訴你區塊鏈能做什麽,但卻沒法三言兩語解釋到底“什麽是區塊鏈”。

關於“是什麽”的問題,區塊鏈行業至今仍未達成共識。

圖片來源於攝圖網

首都版權產業聯盟常務副秘書長、全球版權公鏈計劃發起人宣宏量認為,標準實際上是一種共識,建立標準就是建立共識的過程。

定義尚且達不成共識,更勿論標準體系中的其他細節。但行業探索“標準”之路從未停止。 2018年至今,國內相關機構陸續發布了區塊鏈團標、行標,一些重要的標準也在相繼立項研究。從在研項目的數量看,區塊鏈標準制定在加速。

國際上,制定區塊鏈標準的相關機構主要有ISO-TC307、IEEE、ITU、W3C等,目前ISO-TC307發起的11項、IEEE發起的13項、ITU發起的7項均處於研究狀態,尚未發布。

中國區塊鏈技術和產業發展論壇(由“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牽頭)在2016年發布的《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中提出,“區塊鏈標準體系框架”主要分為基礎標準、業務和應用標準、過程和方法標準、可信和互操作標準、信息安全標準5個方向。

以下是鋅鏈接整理的國內外主要機構的標準制定情況:

從上述列表可以看出,區塊鏈標準以基礎標準、業務和應用標準、信息安全標準居多。

工信部電子五所區塊鏈專家相裡朋認為,基礎標準給行業一個參考樣本,業務和應用標準則是因為行業迫切需要一個真正的示範案例。信息安全標準,意味著區塊鏈是否安全:區塊鏈作為未來價值傳輸的基礎協議,信息集成系統的底層設施,有限去中介的工具,本身具備一定的安全能力,但構建區塊鏈的技術本身卻並不安全,這也是業界都會關心安全的原因。

一流企業做標準,意在專利

標準的背後是專利,是專利收益的外包裝。

高通的國際通信標準就是典型案例。今年4月,蘋果與高通長達兩年的專利訴訟,以“雙方共同宣布和解”結束,蘋果最終同意向高通支付專利授權費。高通並未公開具體賠償金額,據香港科技資訊網Unwire報導,其CEO史蒂夫·莫倫科普夫表示預計將取得45億至47億美元專利費收入。

隨後,華為也以5億美元專利費與高通達成和解。

3G時代,“高通稅”盛行,因為3G的三大國際標準的核心專利都是以CDMA網絡為核心的,而高通擁有4000多項基於CDMA的專利,高通的高額專利費成為企業繞不開的大山。

隨著其他通信企業加入標準的爭奪,高通對通信技術的壟斷逐漸減弱。不過,它還是能憑借專利向終端廠商收取高額授權費。

在新的技術產業中,市場競爭已經由產品競爭演變為技術專利競爭,把專利包裝進標準中,通過運作標準達到專利售賣的目的,這也是新產業越來越趨向於標準先行的原因。

圖片來源於網絡

區塊鏈也是如此。一方面,區塊鏈的標準化進程快。

相裡朋告訴鋅鏈接,以團體標準為例,傳統的信息技術的標準化工作,通常耗時在1-2年,地方標準、國家標準的時間周期則更長。區塊鏈相關標準的制定速度遠快於任何一種新技術的標準建立,通常耗時在0.5-1年,甚至更快。

“區塊鏈標準化進程遠遠快於其他新標準的建立,也客觀地反映出,業界對於區塊鏈技術發展的重視程度遠勝於任何一種信息技術。”

圖片來源於unsplash

另一方面,區塊鏈標準化介入早。

標準化工作都是滯後於行業發展的,在行業現有基礎上去提煉標準化語言。

相裡朋認為,區塊鏈的標準化,比以往任何一種信息技術的標準介入都要早,也是因為區塊鏈技術可能帶來的生產關係變革的原因。因此,有必要通過制定標準推動區塊鏈技術健康發展。

不過,對於區塊鏈過早、過快標準化,行業記憶體在不同的聲音。鋅鏈接曾邀請一些區塊鏈技術服務商來探討標準話題,一些企業以“為時過早”婉拒了。

一位不願具名的區塊鏈企業高管告訴鋅鏈接,行業現在談標準太早了,現階段應該為技術創新提供更大的自由生長空間,而不是設立框架限制。

圖片來源於unsplash

中國電子標準化研究院區塊鏈研究室主任李鳴認為,“為時過早”的觀點其實是一個誤區,一方面,區塊鏈等軟體業的標準絕大多數是建議性而不是強製執行;另一方面,標準是對現階段實踐的總結,其本身也是需要根據產業發展來迭代的。

這個問題或許有另外的解答角度。

從規模看,參與標準制定的多為大企業,他們有實力負擔專利研發、標準制定的人力物力投入,而大多數的小企業,眼前更關心融資與商業模式,即便其創始人有深謀遠慮的格局,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通過團體標準搶佔市場

全國人大常委會新修訂的《標準化法》第二條規定:標準包括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團體標準、企業標準。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屬於市場標準,由市場自主制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屬於政府標準,由政府主導制定。

因此,除了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高屋建瓴,團體標準也成為區塊鏈標準化的主要方向。

相比之下,團體標準要求更高。相裡朋介紹,從技術要求來解釋最容易,範圍越大要求越低,範圍越小要求越高。“就像相同考試題目下,國標若是60分合格,行標和地標需達到70分,團標要求80分,企業至少90分才能合格。”

圖片來源於unsplash

一般而言,團標由協會、聯盟或大企業牽頭髮起。一方面,在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仍未建立時,團體標準為企業提供參照標準。

另一方面,在實際的項目交付中,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往往受到質疑:是否真的使用了區塊鏈?系統質量如何?團體標準為項目提供了驗收依據。

此外,聯盟、協會通過團體標準制定,達成共識搶佔市場主動權,成為市場主流後,才有更大的話語權。

相裡朋建議,企業要積極參與標準的制定。首先,標準不是設框架、搞條款、立規矩。再者,小企業同樣發揮著重要做用,大企業關注的是框架和安全,小企業關注的是業務和應用。研製標準投入沒有想象那麽大,最核心的是,牽頭部門一定要有相關的值得推廣的應用實踐。最後,標準是協助企業交流、研發和使用區塊鏈技術的一門工具。企業積極參與標準制定,既是同行交流,又是相互學習的過程。

5G標準之爭正酣,企業應該意識到,新興技術的市場競爭已經由產品競爭演變為技術專利競爭。無論企業、行業甚至國家,都應該主動參與這場話語權的爭奪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