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那一年瘟疫,建安七子中五人死於這場瘟疫!

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196—220年)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乾、阮瑀、應瑒、劉楨。

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優秀作者,“七子”之稱,始於曹丕所著《典論·論文》:“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乾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德璉,東平劉楨公乾。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

孔融大家都熟悉,“抨議時政,言辭激烈”,所以最後被曹操殺害了。七子中呢,互相關係倒還是不錯的,就是政治觀點不是很一致。孔融是反曹操的,但是其他六個人後續來看,基本上都和曹操站到了一條線上,試圖依賴於曹操生活。而歷史上孔融死於208年,阮瑀死於212年。

但是其余五子竟然都是死於同一年,死於217年的一場瘟疫。

曹植在《說疫氣》一文中描述了這場災難:“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這場爆發在217年秋冬季節的瘟疫,爆發於中國江淮、黃淮一帶,一下子哀鴻遍野,不僅是尋常人家,即使是建安七子這樣無論醫療還是衛生條件都站在頂點的人物都無法避免。

曹丕後來在悼文中說“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昔伯牙絕弦於鍾期,仲尼覆醢於子路,痛知音之難遇,傷門人之莫逮也。諸子但為未及古人,自一時之俊也。”可見這幾人確實是死於這場超級瘟疫。

在中國古代瘟疫的爆發其實早已有之,在古老時期,人們多以為瘟疫是由於瘟鬼爆發的,瘟鬼引發了瘟疫,於是人們就有了各種驅逐瘟鬼的措施等等。

但是後來隨著中國古代醫學的發展,古人也找到了驅逐瘟疫的一些措施。

《黃帝內經》記載“黃帝曰:‘余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乾,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復得其往,氣出於腦,即不邪乾。”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隔離,尤其是隔離鼻子。

黃帝曾問岐伯:“我聽說五疫發病,可互相傳染,不論大人與小兒,症狀都一樣,若不用上法治療,怎樣能使它不互相傳染呢?”

岐伯回答:“要想不被傳染,首先要做到正氣存內、增加抵抗力;其次是避其毒氣,避免接觸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其中鼻子是最重要的地方,很多傳染病都是通過呼吸傳入的。”

到了後來政府也將隔離納入了治療瘟疫的第一措施。公元2年(漢平帝元始二年),朝廷辟出空宅,把病人集中起來給予公費醫療,不僅如此,還賜安葬費以便及時安葬死於瘟疫的人,一方面減少疫情傳播,另一方面撫恤活著的人。南北朝時期,齊太子蕭長懋等人設立了專門的病人隔離機構六疾館,專門用來收治需要隔離治療的病人,這可能是全世界最早的專業傳染病隔離機構。

但是不僅要隔離啊,還要治療,要防止,在古代始終都是一項巨大的問題,直到明朝時期發明了全世界最早的疫苗——即痘苗法來治療天花,算是有了傳染病預防的最好方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