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Lyft股價經歷過山車,市值最高254億美元,盈利能力遭疑

文 | AI財經社 王妍

編輯 | 張碩

在這場衝刺登陸資本市場的比賽中,雖然後起之秀Lyft成功搶跑Uber、滴滴,但“網約車第一股”這樣的標簽並沒有給Lyft帶來太多好運。

3月29日,Lyft以72美元的發行價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共發行3250萬股股票。此前,因為路演的需求強勁Lyft上調了發行價區間。當天,Lyft開盤價飆升至87.24美元,較發行價上漲21.49%,市值一度推升至253.88億美元。Lyft也因此被投資者形容為“神話般的意外之財”。

不過,這樣的驚喜並未維持太久。從第二日公開交易後,Lyft股價便跌破發行價,市值蒸發五分之一。盤中最低跌至67.78美元/股,較IPO發行價下跌5.9%,較IPO首日的歷史最高(88.60美元/股)下跌23.5%,當日報收69.01美元/股。之後更是連續多天下跌,截至4月4日收盤,Lyft的股價報68.97美元/股,市值縮水至195.98億美元。4月5日又回升至74.45美元/股,總市值212.84億美元。

Lyft近幾日的表現變成一個“不好的兆頭”,擔心和質疑的聲音不絕於耳。對於美國科技公司來說,今年的IPO新股市場正處於一場淘金熱中,繼Lyft之後,還將有包括Uber、Pinterest等多家估值超過100億美元的獨角獸計劃上市,而Lyft在資本市場的動態將成為他們的風向標。

全球知名證券公司韋德布什證券公司董事總經理丹·艾夫斯在向CNBC發出的一份聲明中寫道:“對於投資者和Lyft來說,收盤價低於IPO發行價是一記沉重的打擊。這是未來幾周至關重要的交易,可用來衡量華爾街對該公司股票的需求,因為估值和盈利能力仍是科技投資者參考的重要指標。”

毫無疑問,從股價飆升超出預期區間,到周一重挫12%,周二震蕩,周三又有所反彈,Lyft股價在上市的第一周就受到了很大的壓力,這源於IPO後分析師發布的多份悲觀報告。外媒在報導中指出了股價下跌的三大原因:首先從股票交易次數可以看出,投機者交易活躍;其次是沒有可以參考的其他網約車上市公司,市場只能等待Uber的到來;再次是其他科技股也有類似大幅波動的情況。

出於保護投資人,Lyft在招股書中提及因為淨虧損歷史,未來或許無法實現盈利的風險。由於此前多年的高速增長,投資者們並不介意依舊虧損的事實,但對其盈利能力卻提出質疑。一位國內出行行業的投資人表示,“從互聯網行業的歷史來看,很多公司在早期也並沒有盈利,但你無法否認它們是偉大的公司。但這取決於是否有充足的資金支持接下來的發展。互聯網經濟不僅是實體經濟,更是信心經濟。”

置身於聚光燈下,大量虧損、尚未盈利的狀態,隨之而來的過山車式的股價,Lyft的上岸也將成為檢驗公開市場對這類公司興趣的“晴雨表”,這為正走向資本市場的Uber,和日後這些處境相似的獨角獸公司,提供了幾乎可以預見的未來。

高增長下的巨大虧損

作為後起之秀,Lyft的出現和發展可以用逆襲來形容。在Uber已經拿下整個網約車市場超過90%的份額的情況下,Lyft還是成功撬動了其中39%的市場,成為繼Uber之後的美國第二大共享出行公司,和優步共同分享著美國超過1.2兆美元的出行市場。

數據顯示,Lyft的規模在近兩年快速增長,2018年實現營收21.6億美元,美國市場份額擴大至39%,平台預定量為80億美元,總乘坐次數超過10億次,擁有3070萬名乘客和190萬名司機。但對於大部分用戶來說,Uber和Lyft所提供的服務並沒有本質區別。

在依然競爭激烈的市場面前,用戶並無太多忠誠度可言,一位行業內的投資人介紹,除了部分消費者忠於品牌,其他消費者大都是成本效率導向,是有逐利性的。不可避免的,包括滴滴、Uber、Grab、Ola到Go-Jek,海內外的出行公司幾乎都深陷在一邊融資一邊燒錢擴張的困境中。

有公開報導顯示,Uber在成立9年時間裡,補貼燒掉的錢高達107億美元。滴滴過去6年來,累計虧損約390億元。

自2014年開始,Lyft前後共進行了14輪融資,累計融資額約51億美元,其中包括滴滴、阿里、軟銀、日本樂天、通用汽車等公司。目前主要在300多個美國城市和9個加拿大城市開展業務。

根據Lyft提交的招股書,在2016年、2017年和2018年,Lyft營收分別為3.433億美元、11億美元和22億美元,2018年營收與2017年營收相比增長103%。Lyft還透露,2016年公司的毛利率為23%,到2018年毛利率翻番增長至46%,並且長期毛利率將達到70%。

但不可否認,營收增長的同時,Lyft沒有停止持續虧損的。自2012年成立至今,Lyft已經連續6年虧損,且虧損在不斷擴大。2016年、2017年和2018年,Lyft淨虧損分別為6.828億美元、6.883億美元和9.113億美元。研究機構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表示,Lyft以2018年虧損9.11億美元,成為美國初創公司IPO前12個月虧損最多的初創企業。

儘管Lyft在招股書中表示,預計未來公司營收漲幅將快於虧損速度。在路演期間,Lyft也告訴投資者,預計最終將實現20%的利潤率,但並沒有給出確切的時間表。這也導致許多美國投行分析師對盈利前景表明不太看好的態度,在連續虧損3年以後,由於其業務依賴於補貼,目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出該公司能在未來實現盈利,對其未來的盈利增長表示擔憂。

Uber和滴滴還有多遠?

對比國內的滴滴,可以算這樣一筆账,以2017年74.3億的訂單總量來計算,每單20元,平台20%-30%的抽成,不少於400億元的營收足以讓在市場佔據絕對優勢地位的滴滴賺得盆滿缽滿。但又有另一組數據,2018年滴滴在全年虧損高達109億元的情況下,在司機補貼方面共計投入113億元。此外,除了網約車,從自動駕駛、車後服務到外賣,滴滴仍在不斷試水各種新業務。

Lyft的勁敵Uber也在為創造新的營收來源努力。2015年,Uber推出外賣業務Uber Eats上線送;2017年,貨運業務Uber Freight正式上線;2018年,Uber與醫療機構合作推出Uber Health,為病人提供預約載送服務,之後Uber還收購Jump Bikes推出共享單車業務,並和分時租賃運營商Getaround達成合作,上線分時租賃業務。

有研究報告稱,Uber計劃將其快速增長的送餐服務規模擴大一倍,該服務已經成為美國增長最快的送餐服務。截至去年10月,Uber Eats外賣業務已拓展到165個城市,並在近40個城市實現盈利。

除此之外,從叫車服務到自動駕駛技術研發,這兩年各家還在積極擁抱自動駕駛這個新的可能,即便這意味著高額且持續的投入。但高效率地運營車輛服務的前提,就是有足夠的司機。能源轉型和自動駕駛時代到來,當所有的商用車輛本身都在向服務平台轉化,如果從中缺席,就意味著市場份額的流失。

經歷了殺入網約車市場,燒錢擴張,做大用戶規模,再去抵禦一次又一次的局部戰爭。在關於每一個可能更大的未來面前,大家都不會錯失任何一個機會。想當年,卡蘭尼克在仍然擔任Uber的CEO時就曾說:“開發自動駕駛汽車關乎我們的生死存亡。”

某種程度上,這些變化都源於出行市場的變局,即便是在主營業務上,各家也始終難以處於絕對安全的位置。如果Lyft上市成功的關鍵因素在於未來盈利的可能性、收入增長的可持續性以及自動駕駛等相關行業的投資規模和估值,那麽對於以網約車起家的平台來說,在成功上岸之前,依然需要不斷尋找實現盈利的可能性,以及講述一個更大的故事。

雖然根據分析師的說法,Lyft的股價暴跌或許會影響競爭對手Uber,但是這並不會阻礙Uber在4月向上市做最後的衝刺。此前Uber對投行表示,最高估值為1200億美元。

如果時間可以倒流,也沒有“黑天鵝”事件的發生,按照IPO計劃,或許在更早的時間,將會是滴滴扛起網約車公司上市的首面大旗。但是因為順風車事件,All in安全成為重中之重,滴滴上市也變成了一個晦於提起的事情。此外,由此帶來的強監管,讓合規成了影響滴滴的最大變量。於是在盈利和虧損這樣的資本命題面前,如何活下去成為更嚴峻的問題。

蔚來資本合夥人張君毅表示,出行公司有非常強的法規風險,甚至於在不同的國家定義也不一樣,“Uber是互聯網公司,但在歐洲的界定是一家計程車公司。滴滴業務的瓶頸,主要是大家對於它自己規範和發展快車業務的能力表示質疑。這是它業務模式的障礙,出行公司可以做成一個大而全的平台,只是不同的服務之間會存在本質的疊同和矛盾。”

顯然,主營業務並不能成為滴滴的護城河。除了聚焦出行主業,繼續加大合規和安全投入、提升效率,對非主業進行“關停並轉”,包括現在已經進行到第二輪的裁員,滴滴都在盡可能地讓滴滴回到主航道,並繼續拉大行業優勢。

今年,滴滴也在圍繞車不斷有新的布局。先是將小桔車服獨立出來,之後又聯合北汽新能源成立“京桔新能源”公司,3月,京桔新能源交付了1萬輛EU5網約車。

對於滴滴來說,它和Uber和Lyft既有共性又有不同。他們同樣面臨著難以盈利,還有層出不窮的安全問題,但是在走向資本市場的路上,比起它們的衝刺小跑,滴滴或許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