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便利店跑馬圈地背後:資本瘋狂湧入 盈利仍是痛點

  便利店跑馬圈地背後盈利仍是痛點

  劉旺,孫吉正

  顧瑩 鄰家便利店的全面關停,讓“便利店行業存在泡沫”的觀點重新回到了輿論中心。8月1日,鄰家便利店發布通知,關閉總部所有業務,所有店鋪停止營業。有股東測算,鄰家拖欠員工工資與供應商貨款上億元。

  與此同時,全時、蘇寧小店、羅森等品牌便利店開始著手吸納鄰家前員工,鄰家便利店也正在尋找接盤方。

  另外,隨著資本大量進入便利店行業,包括便利蜂、見福便利、TODAY便利等,紛紛獲得巨額投資,受力於資本的助推,便利店仍在跑馬圈地,以尋求規模效應。

  “目前便利店行業仍處於風口,鄰家便利店的剩餘資源,會進一步對北京地區其他便利店品牌起到幫助作用。”和君谘詢合夥人、連鎖經營負責人文誌巨集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市場規模大,回報高,是資本看中便利店行業的主要原因。目前來看,便利店行業發展趨勢良好,但快速上升的營業成本和鮮食領域的競爭,仍將是盈利痛點。

  資本瘋狂湧入

  在無人貨架的“潮水”退去之後,資本關注的焦點開始轉回到傳統便利店領域。

  3月,西安的“每一天便利店”獲得2億元A輪投資,領投方為春曉資本;4月,福建“見福便利店”獲紅杉資本投資2.4億元。此外,北京“131便利店”、武漢“Today便利店”、1號生活旗下“雲兜便利店”也都獲得了投融資。

  而在此前,資本對便利店行業態度較為謹慎,2017年,公開的僅有便利蜂、好鄰居獲得資本的青睞。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會長王洪濤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資本心態轉變,這是由於經歷了無人便利店的泡沫之後認為傳統便利店是一個好的賽道,不能再猶豫,也做好了中長期布局的準備。”

  事實上,不僅風投資本,一些線上資本在對大賣場業態整合完畢後,也開始將注意力轉移到便利店行業。京東今年底的目標要達到每天新開1000家京東便利店,蘇寧小店也開啟擴張模式,預計全年開5000家門市。

  但利用三年時間開設168家門市的鄰家便利店一經關停,讓行業人士看到了規模之下的隱患。

  昭邑零售谘詢首席分析師、增便利智慧零售CEO劉暉告訴記者,如此大規模的便利店企業,資金鏈一斷就失去了生存能力,說明鄰家便利店在追求規模效應的同時,關於零售行業的基礎沒有做好,缺乏造血能力。

  “由於成本的不斷增加,如今便利店不能單純追求規模效應,也應保證單店盈利。根據阿米巴原則,每個店哪怕盈利一塊錢,大趨勢也將是盈利的。鄰家便利店只是一個開始,如果不注意這個重點,後續還會有企業出現這樣的問題。”劉暉說。

  某便利店休閑食品供應商也對記者透露出了這種擔憂:“規模一般作為零售企業的備書,增加便利店企業的議價能力,有的企業規模越大,回款周期就越長。但是在便利店沒有盈利能力時,背後資金鏈出現問題,供應商的貨款就得不到保證,進退兩難。”

  記者了解到,目前受累於鄰家便利店關停而遭受損失的供應商數量與貨款金額暫無官方數據,根據供應商自發統計,目前已經有超過110家供應商損失共計6000餘萬元,而根據相關媒體報導,鄰家股東估算出的總共涉及欠款過億元。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也對此事發表意見稱:“這次事件屬於行業個例,並不會影響便利店行業的發展。但也給行業帶來警示,便利店的發展需要穩扎穩打,關注經營的基本功和門市的盈利性,建立良性的資金循環。”

  目前,包括全時、蘇寧小店、羅森等品牌便利店均表示願意接納前鄰家員工,而鄰家便利店也正在尋找接盤方。

  文誌巨集告訴記者:“此時又要到了比拚資本的時候了,鄰家便利店的門市資源位置較為優越,對於其他北京地區的便利店品牌來說具有相當的誘惑力,吸收這些門市,也能夠迅速在北京地區形成規模效應。但規模擴充的同時,如不注重盈利問題,則會有重蹈鄰家覆轍的風險。”

  壓力與日俱增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8中國便利店報告》顯示,便利店的運營成本正在快速上升,其主要原因是日漸增長的地產租金和人工費用。

  某便利店企業負責開店業務的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以北京回龍觀為例,一家商鋪的年租金在50萬元左右,硬體投資包括貨架、裝修等會控制在50萬到70萬元左右,員工人數視門市規模而定,人均工資在4000元以上,且人工成本在逐年增加。在短時期內根本得不到回報。”

  他表示,目前便利店品牌在規模擴張期很難實現整體盈利,因為只有達到相應規模,才能將成本降到最低。“有了規模,採購與供應商談判時能夠有底氣去提高毛利太空,從而降低採購成本;店鋪密度集中,方便管理,營運成本也能夠得到降低;物流成本由區域內多家店鋪均攤,也能得到相應的節約。但前提是運營模式與產品結構能夠支持起盈利模式,模式不對,不能造血,就會出現鄰家那樣的情況。”

  零售專家丁利國向記者表示:“即便資本能短期之內推動便利店的規模化,但是背後的開店經驗、品牌建設、商品開發以及供應鏈等方面的能力,卻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去積累。”

  而在便利店毛利最高的鮮食領域,也面臨著不小的壓力。根據《2018中國便利店報告》數據,目前我國便利店品牌生鮮及半成品佔比仍較低,不少便利店品牌即食銷售佔比低於10%,而日本市場便利店生鮮及半成品佔比為30%~40%。據了解,目前有不少便利店品牌如猩便利、見福便利、蘇果等均在自建鮮食工程,以提高鮮食佔比。

  對此,文誌巨集告訴記者:“鮮食毛利較高,一般在30%~40%左右,是便利店企業的主要盈利點。目前來說,本土便利店品牌自建鮮食工廠,是符合發展趨勢的。但這種重資產模式意味企業要進行大量的成本投入,對門市基礎、鮮食運營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

  此外,便利店在鮮食領域,還面臨著不少跨界競爭,各大外賣平台、到家服務平台以及新興業態正在成為便利店鮮食的勁敵。根據相關媒體報導,目前白領商務細分市場交易規模超過了381.3億元人民幣,佔整體互聯網餐飲外賣市場83%的份額,也就是說,外賣是都市白領就餐的頭號選擇。

  文誌巨集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便利店企業要加大商品研發力度,研究適合商圈內主流消費者食用的鮮食產品。同時,建設鮮食工廠成本高企。有一種方法是同一地域的不同品牌之間,聯合打造、共享工廠,這樣也能共同降低成本,但基於不同品牌的不同需求,不易實現。”不過,文誌巨集也同時提到,最理想的狀態就是便利店企業充分利用上遊供應商和第三方鮮食工廠,輕資產模式既能節約成本,也能使現有鮮食工廠的產能實現充分利用,當然前提要做好商品設計。”

責任編輯:張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