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抖音入局,60秒能否重新定義Vlog?

Vlog正在掀起一波新的浪潮。

近幾日,抖音宣布全面開放1分鐘視頻權限,並推出10億流量Vlog扶持計劃,鼓勵普通用戶發布30秒以上的Vlog。截止新榜發稿前,該扶持計劃第一期相關話題已經有了7.9億的播放量。

讓我們好奇的是,已經入局的抖音,能夠用60秒講好一個故事嗎?

在剛剛過去的Vlog元年,國內各大平台紛紛入局Vlog領域,Vlog被稱為下一個風口。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Vlog的視頻內容時長大都在3-5分鐘,甚至5-10分鐘及以上,看重的是人物的個性表達和故事的完整性。

正因為這個原因,在這個人人都可以拍Vlog的移動互聯網時代,要成為一名Vlogger,門檻其實並沒有那麽低。國內初代Vlogger井越在接受新榜採訪時提到,並不是所有Vlog裡面都有Vlogger,“Vlogger應該要包辦視頻的策劃、拍攝和剪輯,一個人就是一支行走的劇組”。

“真的有不下有20個Vlogger找我私聊,和我說他們的無力感。他們覺得,Vlog這種形式對於想從零做起的人非常‘不公平’。”被稱為“中國Vlog第一人”的孫東山在談及素人成長時這樣說。

抖音似乎在試圖改寫規則——時間限制1分鐘,縮短時間,降低門檻。抖音還在站內發起Vlog相關主題挑戰,鼓勵所有人都來參與生活記錄,由此也產生了一些非傳統定義的Vlogger。

抖音原生Vlogger

抖音其實入局Vlog已久,今年初抖音先後發起過多個與Vlog相關的活動,截至目前,其相關話題播放量累計近200億。這種兼具個性表達和商業潛力的視頻形式,極有助於持續提高用戶粘性和促進平台活力。

在流量相對固定的平台,很難再出新人和爆款。一個直觀的數據是,2016年,YouTube的前3%創作者貢獻了總流量的99%,而在2006年,貢獻值約為66%。(數據來源:德國奧芬堡高等專科學校教授馬斯厄斯)

相比較而言,作為新流量窪地的抖音,對新人和新玩法似乎都有較高的包容度。對比國內的頭部Vlogger@你好_竹子、@井越、@王曉光等,抖音生態孵化出的原生Vlogger正呈現出不一樣的特色和風格。

抖音用戶「燃燒的陀螺儀」19天漲粉300萬,短短半個月就有6條百萬級點讚的內容。這個账號以Vlog的儀式感和節奏明快的剪輯取勝,主人公很少露臉,但在短短30秒內就能密集地呈現一段故事。

「叫我學長」把Vlog的主角設置為自己91歲的爺爺和奶奶,以老兩口相愛70年後的日常生活為主題。第一支Vlog即播放量突破6000萬,兩個月累計收獲上千萬讚。

核心在於玩法不同,呈現出的Vlog風格就會有所不同。

以微博平台頭部的Vlogger之一井越為例,2017年5月至今,井越一共發布45支Vlog,多數情況下,他的Vlog時長都在3分鐘以上,用較慢的節奏,通過他豐富的日常生活傳達自己的態度。拍攝《霍格沃茨華北分校》的史裡芬在《日談公園》對談李雪琴時,也反覆強調自己對意義的追求。的確,他們自己的生活可以稱得上精彩,對於他們而言,Vlog是記錄,但不只是記錄,還承載了價值觀輸出的作用。

而在抖音上,舶來品Vlog有了不一樣的新形態。

一個明顯的區別是,國外衍生來的Vlogger包括井越在內,更多是自述式的對著鏡頭完成一段敘事,而由於抖音在時長上做了限制,時間短,相應對內容密度要求高,Vlogger露臉不再成為第一選擇。

他們不得不對內容進行精簡和拆分,或重在生活細節的分解和重塑,或者採用快剪輯方式,這恰好成為激發創作者靈感的一大動力。

以「燃燒的陀螺儀」為例,他用快節奏的剪輯配合音樂卡點,通過人物和場景的穿插記錄完整事件,堪比一部迷你紀錄片,而這類風格的形成與抖音時長限制、早期技術流風格都緊密相關。這也是其它平台少有的品類。

既然Vlog是視頻日記,核心要素就是無劇本和記錄,向外界展示“我”所看到的世界,這也是抖音上60秒Vlog的另一個主要特點——把鏡頭開始對準身邊人,用一分鐘完成簡短敘事。從題材上看,「叫我學長」的視頻正是這類,一餐早飯,一次對話,類似的“記錄美好生活”也更符合抖音的調性和普通用戶日常。

此外,3-10分鐘的Vlog對畫面有更高要求,所以相機、無人機、Gopro等專業攝影設備才是主流。相比之下,1分鐘敘事時間更短,畫面和拍攝設備上門檻都相對較低。

抖音上的大學生Vlogger「ahua」就以手機為主要拍攝設備,將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拆解,生產出爆款Vlog《貧苦大學生的日常》系列,有人評論:這才是大學生的日常。

這條視頻獲得180萬點讚,在此基礎上,「ahua」又拍攝了10支“貧苦”系列,“貧苦學生的穿搭”等衍生視頻,為他帶來近500萬粉絲。如他所說:“憑什麽普通大學生的生活不能被記錄?”

這也有可能成為抖音發力之後60秒Vlog的普遍特徵:手機是最基本的拍攝設備。拍攝門檻一降再降,所有人都可以成為記錄者。

孵化本土化Vlog

新榜此前的文章中曾寫道,國內外用戶有著不一樣的視頻內容消費曲線,國外經歷的是“長視頻—Vlog—TikTok”方向,視頻越來越短,而Vlog的發展時間長達10年之久。但國內則是“長視頻—短視頻—Vlog”。對於習慣於刷短視頻的國人而言,主打慢生活的Vlog似乎有點逆潮流而行,以至於始終不溫不火,難接地氣。

在“短”和“豎”的趨勢影響下,如果Vlog要落地,時長縮短不失為一個選擇。

Vlog頭部博主、一閃運營總監@cbvivi早在今年2月的一場行業會議上就表達過自己的看法,不同人群對Vlog定義理解的多元性,也讓Vlog這一視頻內容形式在國內有著更多可能性。“雖然我一開始做的是10分鐘的 Vlog,現在做 3-5 分鐘的,但我毫不懷疑抖音上會出現 15 秒的 Vlog,而且也會很好看,甚至最後可能成為主流。那會很好玩。”

正如cbvivi預測的那樣,抖音正在孵化本土化的Vlog。

截至目前,抖音日活已達2.5億,整個生態都在不斷向垂類內容做拆分細化。所以說,從15秒短視頻到60秒Vlog,與其說在抖音上出現了“60秒Vlogger”,不如說是抖音孵化了本土化Vlogger。

一個可見的趨勢是,抖音營造的社區氛圍,激發了普通人的同題創作欲望,擺脫時長的束縛,不同類型的Vlog正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冒頭。

除了時長上的變化之外,抖音自身在催化本土化Vlogger誕生方面,究竟有何特別之處?

一方面,一向主打記錄普通人美好生活的抖音,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具備短視頻的創作生態,在頭部Vlogger的帶動影響下,可以用新鮮的形式和更低的門檻,讓普通人也參與Vlog的創作。

抖音Vlogger「燃燒的陀螺儀」在自己拍攝Vlog之外,還曾自主發起話題#幸福生活中的儀式感,並錄製教學視頻。他在採訪中表示,“這種拍攝方法挺容易學,都是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如果大家看了覺得很炫酷,會很想參與其中。”「燃燒的陀螺儀」說,通過他的視頻一些粉絲發現,視頻主題也好,剪輯方法也好,用Vlog記錄生活似乎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另一方面,抖音的推薦機制也更有利於幫助博主觸達目標用戶。

旅拍達人「牛肉夫妻出逃記」想在抖音做更聚焦的記錄,而「ahua」認為,抖音是根據人群喜好推薦的,所以粉絲是喜歡你這些視頻才會看到。「ahua」在談及當初選擇抖音的原因時表示,“因為抖音的用戶很多,可以跟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眼中的生活”。

在群體和喜好更聚焦的情況下,粉絲和博主高效互動,創作自己的內容,原來的“你拍我看”模式被打破。

60秒,讓普通人也可以講述自己的故事

回到抖音最近的舉措上,此次Vlog10億流量扶持計劃將分4期進行,每期都有相應的主題。從4月25日起,用戶拍攝或上傳時長大於30s的原創Vlog視頻,加上相應話題標簽,即可參與“Vlog 10億流量扶持計劃”。

某種意義上說,抖音是想打造屬於自己的Vlogger社區。

但這些舉措意味著什麽?Vlogger怎麽才能得到這些扶持?我們就這些問題採訪了相關負責人。

抖音相關負責人表示,首先,開放時長意味著更豐富的內容,給了普通用戶更多的展示空間,而30秒+視頻流量傾斜則是為了鼓勵用戶進行更豐富的內容展示。

“傳統的5-10分鐘的Vlog,對用戶來說創作門檻非常高,要求節奏、剪輯技巧和故事性,但普通人的生活其實都是平凡的細節中蘊藏著美好,時間太長容易沒有內容去承載。1分鐘相對降低了普通人拍攝Vlog的創作門檻,同時也給了用戶更多的展示機會。”

如果說5-10分鐘,甚至更長時間的傳統Vlog考驗的是博主的形象、個性和生活,在注意力極度稀缺的時代,持續抓人則是難上加難。當時間縮短至1分鐘,似乎每個人都能有話可說,有畫面可拍。

在此基礎上,抖音平台會根據作品的播放量、內容與話題相關度綜合評定,給予單個Vlogger最高百萬流量傾斜。

在中國,Vlog是從歐陽娜娜開始才被大眾所熟知的,但普通用戶的生活精彩程度遠可能遠不如明星或頭部Vlogger。他們的共性在於,平凡瑣碎的生活中可能會有無數閃光點和隱藏彩蛋等待發掘,撿拾出1分鐘的美好並不難,如果你願意拿起設備記錄一段的話。

抖音相關負責人還在談及Vlog商業化時表示:作為普通人,並不是每一種內容載體,最後都必須要用商業變現和價值來衡量。對日常生活中儀式感的追求,或許就是平凡生活中,“記錄”本身的價值。

正如微博達人「熊小默」所說:Vlog是普通人講故事的方法,而這種方法在10年前都不可能實現……再波瀾不驚的生活,都應該拍得理直氣壯。

那麽,在抖音的10億流量加持之下,舶來品Vlog能不能在普通大眾手裡呈現出新的樣子?答案也許值得期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