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在清朝的時候流傳甚廣的“一夜造白塔”事件內情是什麽?

兩淮自古便是重要的產鹽區,地處兩淮中的揚州,因又有京杭運河的交通之便,更是重中之重。清朝兩淮鹽商,尤以揚州鹽商聞名。

在揚州,鹽商主辦的詩文酒會風靡一時。揚州詩文酒會又以馬氏小玲瓏山館、程氏筱園及鄭氏休園為最盛。馬、程、鄭皆為徽籍鹽商,每場宴會,酒食菜肴都極為珍美。

主隨客便,文化人風雅,鹽商的宴席也就跟著風雅起來。

“至會期,於園中各設一案,上置筆二、墨一、端硯一、水注一、箋紙四、詩韻一、茶壺一、碗一、果盒茶食盒各一”,單從這些飲食上的擺設,就能看出風雅至極。

除此之外,鹽商飲宴,食材要鮮活,且不時不食。正所謂“醉蟹不看燈、風雞不過燈、刀魚不過清明、鱘魚不過端午”。

其次,要求加工時最大限度地保留食材的本味,在此基礎上,更強調細膩和繁複的工藝,精雕細琢,讓其以華麗而雅致的姿態登場。

在揚州,高手能把一塊大白乾片出十多片,切好的乾絲,長短粗細整整齊齊、毫厘不爽。乾絲可燙也可煮,徽商們食不厭精,煮乾絲的選料,譬如雞絲、鱔魚、火腿、蝦仁……都要選上等貨,大白乾的“頭子”則乾脆棄而不用,足見當時鹽商為了吃得精致,有多麽不惜成本。

背靠鹽商這座大金山,兩淮鹽政衙門的官員們,自然也崇尚奢麗,每天僅吃飯就花費幾十兩白銀,筆墨紙硯等其他雜項日耗近百兩。更不要說婚嫁喪葬,衣飾輿馬,動輒即花費數十萬。

當時官場流行著一段話:“官不在高,有場則名,才不在深,有鹽則靈。斯雖陋吏,惟吏是馨……無刑錢之聒耳,有酒色之勞形。或借遠公廬,或醉竹西亭。孔子雲:何陋之有。”兩淮鹽務之肥,早已是盡人皆知,趨之若鶩。

鹽商、鹽運使們有錢了,自然願意取之於民,用之於君,博得龍顏一悅。這其中的代表要說鹽商江春,他有“以布衣上交天子”的美名。

在江春擔任兩淮總商的40多年裡,乾隆六次南巡,兩次東巡至天津等地,所有費用皆由他一人張羅操辦。為了迎駕,江春一人建造的樓廊、亭台就有302座之多。這些行宮園林,皆作為乾隆休憩遊樂之所。

一次乾隆皇帝南巡經過揚州,在大虹園賞玩時,突然指著一處感歎,此處景色頗似北海瓊島,可惜卻沒有白塔。

時任兩淮總商的江春聽到乾隆皇帝這句感慨,竟想到連夜從別處運來鹽包,讓工匠按照京城白塔的模樣堆砌了一座白塔,遠觀絲毫看不出破綻,次日乾隆帝再次經過那處美景時,讚歎其建塔神速,白塔竟像是從天飛來一般。這就是當時流傳甚廣的“一夜造白塔”事件。

雖然有後人質疑白塔用鹽包堆砌而成的真實性,但不可否認“一夜造白塔”所耗費的人力物資在當時也是一筆巨款,清朝鹽商雄厚的財力和勢力,由此可見一斑。

清朝鹽商們揮金灑銀,用極致的智慧來享受當前的鼎盛奢華,卻不知這些繁華景象,終有一日塵埃落定,只能成為歷史。

一言:《歷史的風尚·清朝》

編輯:浙江大學中國近現代史所研究生 蕭宸軒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