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潛望丨那個改變香港金融市場的“外來人”,走了!

騰訊新聞《潛望》 作者 劉鵬

2020年12月31日,是李小加在港交所擔任行政總裁的最後一天。

香港第四波疫情衝擊之下,限聚令和餐廳禁晚市堂食雙雙加身,讓李小加的離任顯得靜悄悄。在半個月前組織的一次線上媒體群訪中,李小加不無遺憾地提及,“本來我計劃能在這個月每一個部門都走一遍,每一個員工大家在一起都能夠聊兩句,這個理想看來是實現不了了。”

李小加與港交所的合約原本為2021年10月到期。2020年5月,港交所首次宣布,李小加將在合約到期後不再續約,離任行政總裁職位,但僅僅4個月後,港交所再次宣布,李小加將離任日期提前10個月至2020年12月31日。

兩次宣布離任節點,恆生指數與港交所股價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挫。這也被當作市場對帶領港交所11年的靈魂人物離職,所給予的反應。

“李小加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曾任平安證券香港公司CEO、與李小加打過多次交道的華興證券常務副總經理魏山巍,如此對騰訊新聞《潛望》評價。富途證券金融及企業服務總裁鄔必偉的評價更為直接,“李小加是歷任港交所行政總裁中,對港交所乃至香港未來發展影響最大的。”

歷史和地理因素下,英美、本土,以及中資等多種勢力匯集、交織於港島,構成微妙的平衡。而新的改革,勢必會打破平衡,損害到一部分人的利益。

為推動改革,他不時需要與一些力量進行博弈,但更多時候,他跟這些人談判、合作。這些力量來自金融監管機構、行業大資金,甚至是港交所內部。

他自稱“管道工人”,隻做制度的疏通和清理,剩餘的交給市場。他幽默詼諧,善於用比喻來遊說各方,為改革騰挪空間。同時,他也不拘小節,在達沃斯的一次群訪中,因椅子不夠用,他索性坐在桌子上,與我們聊了一個半小時。

11年間,他帶領港交所從金融危機泥沼中脫身,平衡各方利益,與滬深交易所互聯互通,吸引內地資金,放行同股不同權,擁抱新經濟,IPO募資額有7次成為全球冠軍。這些努力,也將過度依賴傳統產業而困惑的香港,轉為亞洲最大的新經濟公司融資地,重返國際金融舞台中心。

特別是中資崛起和新經濟時代,已經徹底改變了香港資本市場原本暮氣沉沉的面貌。從資金結構來看,南北互聯互通之後的港股市場,來自中國內地的南下資金交易份額,已實現“三分天下有其一”;從上市公司類型來看,新經濟公司在香港市場的市值佔比已逼近半壁江山;新發IPO中,中資機構來做基石投資者的身影也越來越多。

當然,11年間也有挫敗。向倫交所發起並購閃電戰,意圖構建起一個全球布局、覆蓋亞歐美三大時區的交易所巨頭,但旋即遭到拒絕,成為他離任前的遺憾。

“我真的覺得港交所選我這樣一個人來做行政總裁,冒了一定的風險,也是一種賭博。”在半個月前的線上告別會上,李小加回顧掌舵港交所的11年時間,謙虛地將功勞歸於“趕上了好的時代”,他對騰訊新聞《潛望》總結,“這11年剛好給了我很多機會,我只是適時抓住了這些機會……我盡力了,也做得大家似乎都還算滿意。”

在12月30日發出的告別信中,李小加透露下一步不會離開香港,“希望用在香港交易所學到的‘水利知識’,繼續為香港、為國家、為市場做點貢獻。”

騰訊新聞《潛望》獲悉,離任前李小加較為頻繁地接觸了一些巨頭公司,市場人士猜測,李小加意欲吸引一些產業資本,下一步的一部分精力,可能放在基金投資,以及中小企業融資解決方案上。

在媒體告別會上,李小加並未道破這一安排,他詼諧地表示,自己不會再打工了,但至於具體做什麽,“明年吃南記河粉的時候告訴你。”

交易所裡的“外來人”

2009年,港交所行政總裁周文耀即將退休,恰逢金融危機蔓延,港交所業績增長不斷下滑,吸引內地資金與優質公司到港,成為港交所走出泥沼的關鍵出路。

北京出生,甘肅長大,做過石油鑽井工人,也執筆當過記者,赴美留學後當過律師,又輾轉多家美資投行……同時擁有中國背景和華爾街經驗,李小加的資歷似乎無可挑剔。

獵頭找到了他,希望他試試港交所行政總裁的角色。面試官裡,兩任港交所主席夏佳裡、史美倫,都對他的履歷青睞有加。

但李小加擬任行政總裁的消息一經宣布,輿論嘩然。不僅僅是擔憂其沒有監管經驗,不熟悉香港本土機構,更是因為在港交所成立20多年歷史上,首次由內地背景人士擔任此職位。

對於這一“外來人”,已執掌港交所多年的行政總裁周文耀在台灣回應媒體,“我沒有見過他,對他不認識”。

香港證券經紀業協會主席李耀新也通過媒體放話,對李小加的任命表示憂慮及奇怪。“營運投資銀行與港交所不同,後者是很獨特的行業,港交所有很多技術項目,如證券無紙化、交易系統的提升等需要熟悉的人才處理,李小加在這方面卻是空白。”

港交所上市後的第一任行政總裁鄺其志,即因為缺乏實戰經驗,因“仙股除牌”事件黯然離職。

對於這些詰難,李小加笑稱自己是“無知者無畏”。為了爭取更多本土認可,他請了老師幫助學習粵語,舉家搬來香港生活。

甫一上任,李小加提出了自己的雄心壯志:在亞洲時段裡連接世界和中國,成為世界上亞洲時段真正的金融中心。他在一篇網志中描述,“有四個客戶我們希望齊聚香港——中國的錢和中國的貨,世界的錢和世界的貨。貨指上市公司、債券、貨幣、大宗商品。”

但要繼續引進這“四個客戶”,港交所首先需要跟其他市場接軌,特別是與A股交易時間對齊。李小加計劃通過“兩步走”的方式,將港股交易午間休息時間從2小時縮短至1.5小時,一年之後再縮短至1小時。

縮短午間休息時間,讓香港本土大量以證券經紀業務為生的機構和從業人員無法接受。富途證券金融及企業服務總裁鄔必偉對騰訊新聞《潛望》解釋,不同於大陸後發優勢,證券線上業務發展的如火如荼,香港本地的證券經紀多是在午間通過面對面拜訪來獲得客戶的交易量,已經成為延續多年的傳統。縮短午間休息時間,影響到了他們與客戶的交流,進而影響成交和收入。

為反對李小加的改革,香港證券業工會發起了多次遊行,還舉行了“砸碗儀式”,暗喻改革砸了他們的飯碗,要求李小加下台。甚至連中環附近的酒樓餐廳,也派出代表參與遊行,因為午休時間縮短也影響到他們的生意。

重重阻力之下,李小加以“先苦後甜”來安慰業界,他在《論香港交易所市場改革措施》的萬言長文中闡述,“延長交易時段的改革在一開始不會出現顯著的效果,但港交所已處在改革的十字路口,改革勢在必行。”他還總結出港交所的未來發展戰略,即“三個中心”, 內地企業的“首選海外集資中心”、內地資本的“首要海外投資中心”和“全方位的國際金融中心”。

李小加平衡術

以通俗化的語言、巧妙的比喻來闡述改革理念,訴說改革初心,成為李小加的一個招牌動作。他乾脆把部落格開設在港交所官方網站上,取名叫“李小加網志”,到離任時,積累了有近百篇。

這也被視作李小加的平衡術之一。見字如面,既避免了面對面可能因針鋒相對而導致的不快,又留有足夠的余地來更詳細敘述自己的想法。在日後一些改革進入深水區難以推動時,他常以這樣既溫和、但又堅定的方式,獲取更大範圍的共鳴和支持,尋找市場的最大公約數。

相比於縮短午間休息時間改革的風波,因錯失阿里巴巴而引發的制度性大討論,是李小加整個港交所生涯中所遇到的最艱難的改革。

2013年,阿里巴巴集團計劃IPO,曾多次與港交所溝通,希望赴港掛牌。但阿里巴巴采取的新經濟公司通常使用的股權架構,即公司在初期為了發展讓渡多數股權用以融資,但管理層依然可以通過A、B股同股不同權模式,實現對公司的控制權。

由於擔心權利的不平等帶來投資者權益受損問題,港交所在上世紀80年代決議廢除了“同股不同權”制度,以示公平。

制度壁壘之下,阿里巴巴遠走他鄉,奔赴美國上市。

一位全程參與此次改革的人士對騰訊新聞《潛望》透露,當時香港監管層反對的聲音非常激烈。原因不外乎,監管層認為現有機制運行良好,無需額外增加改革風險。

囿於香港的金融系統,港交所雖然為監管機構,但是在證監會這個大老闆面前,港交所只能算二老闆。這就意味著,所有關於港交所的改革都需要證監會點頭。

上述參與改革的監管者回憶稱,證監會的人最愛問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麽要改?改了之後就不會有風險嗎?”沒有人能夠確保改完之後會如何,這是因為金融市場沒有辦法進行現實版模擬。“即使做了虛擬模擬系統,證監會還是會覺得你這個模型是虛擬的,不可信。”

“中國公司遠走他鄉上市,我們是要高度堅持同股同權的原教旨主義呢?還是認識到同股不同權在這樣的歷史時段,在某些行業裡面,有必要的市場需求,要不要妥協?”在騰訊新聞《潛望》此前的一次專訪中,李小加用“絕望”來形容當時的狀態,“你甚至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可以談這個事情,反對的人很多,支持的人也很多,彼此都有彼此的道理,但是沒有一個地方能夠把這個道理來說清楚。”

那就只好用在“夢裡”說了。2013年9月,在港交所錯失阿里巴巴之後,李小加在網志上發表3800字長文,以“夢”為由,描述自己在夢境中召集了9個人物,分別論述了要不要為同股不同權放行的理由。文章結尾,李小加提出了解決辦法,即香港上市制度可以合理地作出斟酌,如果超出了《上市規則》的酌情範圍,可經過公眾谘詢後,修訂政策。

他更是借夢之口,警醒港島:“對香港而言,丟掉一兩家上市公司可能不是什麽大事,但丟掉整整一代創新型科技公司就是大事,錯失這一代新經濟公司更是一大遺憾。”

但討論過程都比李小加當時想的要艱辛得多。2014年8月,港交所就此正式啟動市場谘詢,直到2015年6月第二次市場谘詢,證監會曾表示不是“聽不得創新意見的聾子“,不過,結果出來不到一周,就發了超千字的聲明否定了港交所的所有建議——也否定了李小加的想法。

歷經多次改革的博弈後,李小加在媒體告別會上對騰訊新聞《潛望》解釋,在港交所的經歷,讓自己明白了一個道理:在香港市場做改革,和在其他地方做改革非常不一樣,無法從頂層設計自上而下推動,也無法完全自下而上,需要通過市場谘詢與監管及時互動,各方力量都擺出來,敞亮談,最後才有可能做成。

擁抱內地 擁抱新經濟

2017年9月,由“三馬”發起設立的國內首家互聯網保險公司眾安在線赴港上市,這也是當年乃至李小加上任以來,港交所迎來的第一家新經濟概念公司。在此之前的6月份,經過又一輪針對香港金融業究竟如何迎接新經濟帶來的歷史機遇討論後,港交所再次啟動對同股不同權架構的市場谘詢。

眾安在線前CEO陳勁對騰訊新聞《潛望》回憶,“本來我們管理層打算隻穿文化衫慶祝上市,但是港交所的工作人員明確告訴我們不行,必須要正裝,所以在上市前一天我們趕緊在香港買了西裝。”

但等到正式敲鍾時,李小加在交易大廳當眾脫下代表著傳統金融形象、循規蹈矩的西裝,並提示眾安在線管理層一起脫掉,以文化衫配牛仔褲的裝扮上陣。這在港交所歷史上首次出現。

如今回看這一細節,李小加正是想通過外在表現形式的變化,來傳遞港交所擁抱新經濟的姿態。

當天的上市儀式後,李小加發表感言稱,希望繼眾安在線之後,會有更多科技、互聯網等新經濟企業選擇香港作為上市之地,同時香港也要為市場結構作出努力,要夾縫求生,在新經濟中保持自己的市場質量。

講話結尾,李小加話音一轉,表示新經濟赴港上市規則正在進行谘詢,“希望未來幾個月能有比較大的突破。”

李小加最終如願。2018年4月30日,港交所修訂後的《主機板上市規則》正式生效。新制定的《主機板上市規則》新增內容包括容許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不同投票權架構公司來港上市,以及新設便利第二上市渠道接納大中華及海外公司將香港作為第二上市的地點。

改革當年,港交所上演新經濟公司集體IPO盛宴,全年IPO市場迎來218家新公司,拿下全球IPO募資額冠軍。最多的一天有8家企業上市,共同敲響4個鑼。

李小加在媒體告別會上還特意提及,在經過制度改革之後,港交所預想到赴港上市的世界級企業會越來越多,4個鑼不太夠用,上市的鑼也需要做的更大氣一些,於是尋覓到山西找到專門做鑼的地方訂製了一個直徑加長80%、近3米、重約200公斤的銅鑼,花了60萬元。

新規之後第一家同股不同權的新經濟公司小米,成為了首個使用這個銅鑼的上市公司。緊隨其後的重量級新經濟公司美團,成為了第二個。再隨後,當年錯失的阿里巴巴也回來了。

這些巨頭的到來,疊加此前與滬深交易所的互聯互通,不僅為港交所帶來巨大的資金量,更是帶動了港交所的交投量——一改多年沉悶的市場狀況。

“交易量是港交所一直以來的痛,交易活躍程度太差了。”一位中資券商CEO對騰訊新聞《潛望》指出,對於交易所而言,這樣的問題是追命的。“沒有交易量就沒有估值,沒有估值就沒人發IPO,沒有人發IPO就賺不到錢,這又直接影響到香港政府的收入——印花稅。”

他指出,在近兩年這些明星新經濟公司赴港上市之前,雖然擁有大體量的騰訊控股,但港股集中了太多地產、礦業、金融、低端連鎖消費類的公司,這也是香港經濟結構的側面反映。

數據可以說明一切。滬深港通北向及南向交易量龐大,2020年前三個季度,平均每日成交金額分別為人民幣900億元及232億港元,創了新高。此外,北向及南向資金成交金額,在2020年7月時創下1912億元及602億港元的單日新高。

前述CEO評價,李小加所發起的改革,助推香港成為真正意義上鏈接中國和世界的中心。在過去的20年間,香港扮演了為大陸吸引海外資金的橋頭堡,但未來的20年,李小加判斷,中國開始向資本輸出國轉變,香港未來的角色不再僅僅局限於為內地發行人提供國際資本,更具現實意義的開始包括為內地投資者提供機會以接觸國際發行人及國際金融產品,同時也為國際投資者提供渠道,投資內地上市公司及金融產品。

要實現這一願景,港交所需要更多的“李小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