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催熟”孩子壞處多,爸媽們請別再拔苗助長

在這個焦慮的時代,家長都在盲目地追崇“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成名要趁早”等教育理念。似乎“成績好”、“智商高”就代表著成功……

我經常會聽到很多家長感歎:沒有上學之前的孩子真的很乖;只要不說成績,孩子真的什麽都好。我想說,其實,我們的孩子依然很乖,只是我們對他的期望值增加了,孩子沒有達到我們的期望值,自然就會失望。

蘭蘭媽以前聽到過這樣一件事情:

一位家長被孩子的學校請去為老師講兒童心理教育問題,許多老師以為他的兒子自然應該考出好成績,然而他卻隻考了全班第17名。

當有台下有人問這位家長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時,只見他在黑板上寫道:“成長需要等待!”全場嘩然。

我被這位家長睿智的回答、全新的理念而折服。

對呀,曾幾何時,父母們似乎樂於談孩子的分數,談上重點和名牌大學,樂於讓孩子穿梭於各種特長班之間。

但當他們為孩子的大小問題,焦慮著,擔憂著,煩躁著的時候,似乎都忘記了在教育孩子之中,還有一個詞叫“等待”

其實學習本身就是一件枯燥的事情,長時間埋頭學習、沒有自我放鬆的學生真的很累。而且每個孩子的發育成長不同,思維模式也有區別,成熟的快慢也不同,想要幾科科目都學習的很好,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每一個努力的孩子真的都很辛苦。他們都應該被心疼和認可。

那麽,在孩子成長的路線上,我們做家長的應該如何等待孩子成長呢?

1

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長,多給孩子鼓勵

舉個系鞋帶的例子。

在中國,很多大人看到小朋友做簡單的系鞋帶很費勁的時候,往往會為了節省時間,很多家長都會蹲下來直接幫孩子系上。

但大家想想,如果不給孩子鍛煉機會,他要什麽時候才能自己學會系鞋帶?在家裡,父母可以代勞,但在學校裡,鞋帶散了,孩子要怎麽做?

蘭蘭媽有個認識很多年的朋友——蘇珊,我常常會邀請她和她的孩子到家裡來做客。記得有次,蘇珊帶著她最小的孩子湯姆第一次來我們家時,那時孩子還不到2歲。

在結束之後要離開時,蘇珊穿好自己的鞋子之後,就在旁邊等著湯姆自己穿鞋,蘇珊跟我說孩子最近在學著自己穿鞋子。我看著他有點笨拙的動作,略顯著急的表情,幾次都想上去幫忙,因為這就是很順手的事兒。但都被蘇珊製止了,“他可以的,讓他自己來。”

當然蘇珊也不是完全在旁邊袖手旁觀,而是在一旁鼓勵孩子:“不要著急,媽媽教過你的,先分清楚哪一只是左腳,哪一只是右腳,一步一步來,相信你可以自己穿上鞋子。昨天米歇爾阿姨家你不是也是自己穿的鞋子嗎?”

在嘗試了三次之後,小湯姆終於把自己的鞋子穿好了,臉上露出了勝利的笑容。於是蘇珊高高地舉起孩子的右手說:“Yeah,you did it,give me five”(你看你做到了啊,我們來擊個掌吧)。

美國家庭非常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孩子能做的事讓他自己做,不能做的,父母要指導著做。因為對於孩子來說,學習過程是漫長的,也許開始時會很慢,家長要學會等待,讓孩子慢慢成長。

耐心等待孩子成長,不是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家長不作為,只是等待,而是需要在第一時間給與孩子幫助,並且要有自己的堅持和原則。

要非強迫的、不焦慮的,用成人的冷靜和睿智來引導、幫助孩子。不能一味用“孩子還小等他慢慢成長”來搪塞、安慰自己,這是無助於孩子成長的。

我們可以鼓勵、誇獎孩子,讓孩子在被認可的快樂中走得更穩更好。我所說的鼓勵與表揚,都是言之有物的、發自內心的、沒有任何敷衍的。

我們可以在孩子的每一分進步上表揚,也可以在孩子氣餒的時候給予鼓勵,但不可把“你真棒”掛在嘴邊做萬能詞。孩子的世界,他們更能接受真實的批評而非虛偽的誇獎。

2

永遠不要對孩子失去信心

教育專家周弘說過:“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孩子的父母。”

好農民不讓最矮的莊稼枯萎,好父母不讓最“差”的孩子自卑。農民對待莊稼的態度,決定了莊稼的命運,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也同樣決定了孩子的命運。

蘭蘭媽有個朋友是在國內一家公立學校當小學老師,前兩天我們聊天的時候,突然聊起孩子自信心的事情。她說班上轉學來了一個新同學,自打這個男孩來到班上,就穩坐班級倒數第一的位置。

其實那個孩子平時玩的時候跟任何一個普通的孩子沒什麽差別,也不是說調皮、不聽話,就是學習進度特別慢。

朋友為此很頭疼,而他的父母也很擔心,後來還特地帶孩子去做了智商測試,測出來的分數果然很低。而孩子的媽媽似乎對測試結果不滿意,還在班級群裡吐槽。

雖然我不知道當時到底什麽樣的情形,但是我有一個可怕的直覺,那就是在測試的時候,孩子感受到了很強烈的羞恥感。

他知道父母在擔心他,他看到所有人都在為他的學習問題操心。他被帶到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問他一些問題,讓他做一些事情。一切看起來都很古怪,而原因則是,他們認為自己有什麽毛病。

我覺得這個孩子最後一定會喪失掉對自己的起碼的信心。試問,一個孩子,當身邊的所有人都不信他的時候,他又怎麽能對自己有信心呢?

其實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不應該太早給他下定論:他是一個差生,勢必將來一事無成。我們要給孩子成長的時間,要允許那些慢半拍的孩子在摸滾打爬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有些事是急不來的,我們不要因為看到孩子3歲了還不會說完整的話,就懷疑孩子智力是不是有問題;看鄰家孩子會背唐詩會計算,就埋怨自家孩子怎麽還不會;看到孩子上小學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屁股坐不住,就覺得孩子會不會是得了多動症,於是四處求醫問藥。

愛因斯坦4歲多還不會說話,上小學後也被認為是低能兒,但他父親一直鼓勵並推動著他不斷取得進步;

美國歷任總統中,堪稱好學的威爾遜到9歲才學會26個字母,12歲才識字;

小時候的達爾文在父親的眼裡簡直是遊手好閑之輩,整天打鳥、玩狗,抓蟲子。但最後還是放棄讓孩子學醫的願望而把自己融到孩子的愛好中去。

這樣的例子很多。

很多孩子的希望不是毀在他自己的手裡,而是最先毀在他父母手中——因為他父母首先失去信心了。

所以,父母永遠不要對自己的孩子失去信心,要辯證地看待孩子成長路線上的得與失,成與敗,要接納眼前的現實,允許孩子犯錯,允許孩子之間存在差別。以信任的眼光欣賞孩子的與眾不同,獨特個性。相信孩子能行!

3

以身作則,一起成長才是最好的成長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知道“上帝讓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的故事,並深深為之感動。

孩子有其自身的生長髮育特徵,在他成長的某些階段,的確就是看天上雲卷雲舒、看地上花謝花開、看草坪中小螞蟻在搬家、在雨後的蝸牛在散步……的時期,我們應該慢慢的和孩子一起,耐心的等待他們成長是一個美好的過程。

作為家長不學習不進步是無法教孩子的。在孩子的成長中,身教遠遠比言傳的效果更明顯,如果作為一個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有所期待,就得要求自己也做到,以身作則來帶動孩子的成長,那麽這樣的一個過程就會是正向的、舒心的、有效果的。

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看星星眨眼,看月圓月缺;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看螞蟻搬家、看花開花謝;但我們作為家長更應該清楚,我們下一步需要做什麽。

孩子的行為是隨心所欲的,但家長不可以,家長的角色更應該是不動聲色的陪伴孩子、引導孩子、帶動孩子。

現在越來越多的媽媽選擇了全職,但卻只是茫然於照顧孩子的一日三餐,無休止的嘮叨著孩子的日常行為,不知道孩子在不同階段的不同生理、心理需求,也不知道與時俱進,最後導致孩子煩不勝煩,自己也徒增傷心。我們需要讓自己的陪伴變得更優質、更有效。

進步是需要同時的,不管孩子還是家長。作為家長的我們需要隨時帶給他們正能量,他們就會信心滿滿向前衝;但如果你一邊要求他們前進,自己卻在無所事事中蹉跎,就不要怪孩子沒有上進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