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輿論呼籲行業內外聯動打擊點擊量、收視率造假

【案例剖析】

9月3日,@愛奇藝官博聲明:宣布告別唯流量時代,關閉顯示前台播放量,進而以綜合用戶討論量、互動量、多維度播放類指標的內容熱度,代替原有的播放量顯示。

9月15日,導演郭靖宇公開發博揭露電視劇行業收視率造假,宣稱新作《娘道》播出前曾被某衛視要求購買收視率,否則不予播出。他呼籲整個影視行業團結在一起,徹底清除假收視率毒瘤。

9月16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官方微信號發聲,針對收視率問題的輿情和反映,國家廣電總局相關負責同志表示,已采取相關措施,並會同有關方面抓緊開展調查,一經查實違法違規問題,必將嚴肅處理。

這兩起事件引發媒體和網民對輿論真實度的討論,有報導稱流量、收視率是很多影片網站和電視台的命脈,可以影響資源傾斜度與廣告報價,但“唯播放量論”與“收視率造假”均讓各方深受其害。

數據造假屢禁不絕,正破壞業內生態平衡

近來,針對影片網絡平台“刷流量”“刷點擊量”等負面消息層出不窮。“全球人口湊不足一部劇的點擊量”成為嘲弄網絡播放量的一句話,在動輒數百億的點擊量面前,“中國7億網民已然不夠用了”。“影片網站刷量,每萬次15元”“‘刷量’公司製造虛假訪問9.5億次”“愛奇藝起訴‘刷流量’公司勝訴”等消息也在網上引發高度關注。

而郭靖宇導演揭露收視造假的問題,同樣引起了不少網民的關注和業內人士的讚同支持。演員趙文卓、薩日娜、於毅,導演陳思誠、陳國星,製片人白一驄,編劇汪海林、宋方金等都表示了力挺,應與假收視率做鬥爭。

影視作品點擊量造假、電視劇收視率造假與電影票房造假如出一轍。在“唯流量論”的當下,點擊量已然成為衡量作品重要標準,因此,影片的高點擊量,直接決定著影視作品背後的廣告商收益與被二次消費的龐大消費群體。

數據造假正在逐漸破壞業內生態平衡,也成為輿論共識。影視公司高估值高溢價套現,虛假繁榮下,影視劇內容品質卻良莠不齊。人大代表曹可凡在接受採訪時曾痛批虛假票房、虛假點擊率、虛假收視率,表示這嚴重影響人們對一部影視劇集的評價,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人民日報微評稱,收視造假的利益歪藤上爬滿了密密麻麻的“寄生蟲”。不盡快拔藤除瘤,就會繼續造成逆淘汰,這是對觀眾不負責,而文藝繁榮也必是虛妄之談。

央視網評論說,收視率造假並非新鮮話題,而是由來已久。這種造假給多方帶來了傷害:首先,傷害了用心生產好作品的創作者,也勢必將文藝作品帶入惡性不正當競爭的境地;其次,虛假數據,勢必蠶食評價的公信力。

告別“唯流量論”“唯數據論”道阻且長

叫停不但困擾行業也困擾觀眾的“唯播放量論”,導演編劇屢次鞭笞收視率造假現象,這些均在輿論場贏得諸多叫好聲,這樣的輿論反應,足以表明趨勢所向:叫停流量造假和收視率造假已經具備了成熟的環境與條件,也到了必然的時刻。

有輿論認為,愛奇藝邁出的這一小步,或將成為推動行業健康發展的一大步。北京青年報東原說,關閉播放量不易,告別唯流量尤難,但不管如何,關閉播放量是一個好的開始,畢竟敲響了流量時代的警鍾。更重要的是,輿論熱捧傳遞出了清晰導向,內容生產者和影片平台自然應該知道民心所向,知道朝著什麽方向發展,而不是被流量綁架,甚至成為流量溫水裡的青蛙。

告別唯流量的束縛是一個嶄新的開始,它意味著平台將有更多精力和資本去關注用戶體驗。就像人民日報評論所說,脫去流量的光鮮外衣,霸屏的熱門作品還能剩下什麽,才真正值得思考。面對百花齊放、充分競爭的市場,用戶希望的是供給端能把聰明才智多多用在精益求精的產品上、放在追求品質的作品上,以供用心選擇、用腳投票,而不是被流量和數據綁架。這正是:流量本無錯,數據亦非魔。品質初心在,方得共贏果。

然而,輿論也在擔心,處在資本利益驅使的新型考核標準——內容熱度,其依據的種種考核數據能否完全真實反映作品,仍然處在考驗之下。

北京青年報評論說,告別唯流量時代沒有那麽簡單,沒有想象的那麽輕鬆。刷播放量簡單,刷評論量也不是多難的事。正如業內人士擔心的,“刷量”公司會不會又盯上“內容熱度值”,恐怕很難說。如果做不到防微杜漸,就可能以新問題代替老問題,爾後新問題又成長為老問題。

新京報評論也認為,關閉播放量僅僅是把顯示界面取消就可以了,真正需要關閉的,是關聯從業者的“投機取巧”心理,否則,前台顯示沒了,拿有水分的後台數據去參與競爭,依然是“換湯不換藥”。同時也應該提升技術監管手段,把其他容易作弊的行為封殺掉,否則也容易導致“按下葫蘆起了瓢”。

行業內外聯動,打擊數據造假,告別數據崇拜

輿論認為,改善流量、收視率造假問題不僅僅是整個影視行業的問題,更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必須系統地整治。網民希望影視行業、相關部門都能有所動作。

北京商報評論認為,要清除毒瘤需要行業內外聯動。行業之外,索福瑞並非沒有競爭壓力,隨著時代的發展,電視節目實現了數字化、網絡化與智能化,傳統運營商推出數字電視,寬頻運營商推出網絡電視,還出現了直接看網絡影片的機頂盒與App,這些網絡終端的出現都將有利於收視率的直接統計和匯總,相比傳統的索福瑞模式,多維度的終端數據匯總顯然會進一步提高造假成本。行業之內,前有演員天價片酬,後有收視率“保護費”,這些“潛規則”在熒屏、大銀幕、網絡端不斷蔓延甚至愈演愈烈,行業生態的惡化,給整個文化持續健康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圍剿行業毒瘤已經勢在必行。

時評人韓浩月說,影片網站告別“數據崇拜”,也需要得到行業內外的支持。比如廣告投放商,不應再單一考慮平台提供的播放量、評論量數據。廣告商也應有內容意識,綜合考量作品播放後的娛樂價值、觀眾評價、社會反響。觀眾在選擇觀看一部在影片網站上播出的作品時,也要多參考一些資訊源,去支持觀看真正優質的作品,讓優質作品的創作者、製作者、播放平台能夠得到良好的鼓勵與回報。

南華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歐陽愛輝指出,打擊影視行業播放量數據造假應該是一個多元化綜合治理的問題。在技術層面,必須加強技術監管。例如借助大數據和雲計算新技術應用提高技術甄別力度,建設嚴密的反作弊流量防刷系統。

對於相關部門的舉措,製片人徐寧表示,行業自身也應當停止觀望、立馬行動,“比如在IPTV終端加入全民采樣的數據統計,多請一些第三方數據公司,建立公信力強的第三方數據體系,形成三權分立局面,增加數據造假的難度和成本”。一位從業人士則認為對廣告業也應當進行控制,規定每年的投放量等,比如傳統媒體不少於百分之幾,然後再進行數據淨化。

來源|新華網

播報當日票房、排片數據、檔期資訊、深度票房數據挖掘、電影產業觀點快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