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誰在“殺熟”?無論故意還是無意,你都不應該讓它繼續下去

2018年以來,大數據殺熟經常引起熱議,今年3月底,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發布大數據殺熟問題調查結果顯示:過半被調查者表示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且網購平台、在線旅遊和網約車等APP或網站成為大數據殺熟的重災區。

不過,大部分平台都否認存在大數據殺熟的情況,前不久,去哪兒網還專門舉辦了一個90後脫口秀,自曝行業內幕,稱自己只不過是“機票價格的搬運工”。

去哪兒網機票報價系統的90後產品經理張楊在脫口秀上介紹,機票的定價權在航空公司,售票平台作為第三方信息技術平台,只能如實展現航空公司或代理商的價格。根據民航局規定,每張機票售票向航司收取的傭金只能“按每張客票定額支付”,這意味著每售出一張機票,平台賺取的錢是相對固定的。機票加價還是降價不影響OTA平台的收入,只有多賣票平台才能獲得好處。

“對於我們OTA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流量,現在很多消費者都會多平台比價,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要用更有競爭力的價格留住每一個有過搜索行為的用戶,而不是用更高的價格把他嚇跑。如果說我們殺熟,那無異於‘自殺’。”張楊說。

民航局確實在2016年就下發《關於國內航空旅客運輸銷售代理手續費有關問題的通知》,嚴禁銷售代理企業向旅客額外加收客票價格以外的任何服務費。與此同時,各個航空公司對於平台也有價格的限制,嚴禁平台加價,否則會取消平台代理銷售此航空公司機票的權利。

這麽來看,OTA平台沒有大數據殺熟?那為何我們會發現機票、酒店價格一直在變化,甚至換個手機還不同?

據了解,一張機票價格大致上由機票、燃油附加費、機場稅等組成。其中機票價格主要是由航空公司根據季節、運力、供需關係等因素統一調控。價格確定後,航空公司會將運價數據,錄入機票艙位管理系統GDS,由GDS算法實時計算管理價格、政策以及庫存。OTA等售票平台、代理商會從GDS系統查詢艙位及價格,並將結果展示在用戶面前。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機票價格受供需關係影響很大,需求量大的時候價格上漲,需求量小的時候價格下調,實時變動。

在國內機票領域,GDS運營商主要是中國航信(Travelsky),國際機票領域則主要由AMADEUS、Sabre和Travelport三家公司在運營。

張楊認為,機票“大數據殺熟”表象的背後,實際是航空公司在根據市場供需實時調價的同時,數據緩存導致搜索報價存在一定的更新延時。有的時候低價的艙位被預定了,那顯示出來的價格就會上升,若果過一會兒支付不成功,那低價艙位又會再次被放出。即便是同一時間段,每一個搜索需求可能出現不同的價格。因為從技術層面看,不存在完全同時同步的搜索需求。同一個班機的同一個艙位,可能在瞬時出現賣出、退票、改簽等多種情況。而緩存數據的存在則導致雖然有人退票,但信息更新不及時,所以換一個手機查詢的價格更低。

根據經濟學的規律,價格受供需影響而波動,比如機票、酒店的淡旺季價格差很多,這無可厚非。如果說確實有人預定了機票並支付成功,導致供應減少,價格上升,那我們還能接受。但大數據時代,GDS是否把搜索和停留也當成一種需求,以此為理由提高價格,嘗試賺取更多的消費者剩餘?

消費者剩餘是經濟學上的一個概念,指的是消費者願意為一件物品支付的價格減去實際支付的價格。比如說同樣一頓飯,普通人願意支付100元,但有錢人可能願意支付200,而它的實際價格是80元,那20元和120元就是普通人和有錢人的消費者剩餘。

對於商家來說,他們當然希望能把消費者剩餘賺到手,但物品的定價應有統一標準,不能因為了解到對方是有錢人,就讓對方多付錢。大數據殺熟讓人氣憤的地方恰恰是它利用數據區別對待消費者,進行差別定價。

在沒有大數據的年代,一方面商家無法快速將消費者區別開來;另一方面,他們的定價依據也以淡旺季或者物價波動為主,變化不像現在那麽實時。從這一點看,技術的進步反而站到了消費者的對立面。

那消費者的權益該如何保護?技術又該如何運用?在去哪兒網的脫口秀上,97年出生的宋思佳介紹了自己參與開發了的一個項目:“你花1000元買的票,改簽要再花800。但退掉這張票,重新買別的班機,我們還能退你200塊。這就是‘退舊買新’功能。當用戶提出改簽訴求,去哪兒網能夠用戶呈現最經濟的選項。”相比根據客戶的消費習慣推薦商品,這類對於大數據的應用才是真正為消費者考慮。

當然,光靠企業自律,消費者的權益很難完全得到保障。好在政府層面也開始重視大數據殺熟的問題——今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電商法》第十八條也已明確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根據消費者的興趣愛好、消費習慣等特徵向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搜索結果的,應當同時向該消費者提供不針對其個人特徵的選項,尊重和平等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未來一定會有更多的法律法規保障消費者的權益,防止技術被濫用,讓大數據發揮出正面作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