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文化評析】

  

近年來,綜藝節目在展現中華文化魅力、促進中外文化溝通等方面發揮的作用與日俱增。既有近期播出的《中餐廳》第三季、《巔峰之夜》等節目,以不同題材的跨文化傳播入題,聚焦不同文化相遇碰撞出的火花,也有《國家寶藏》《朗讀者》《聲臨其境》等原創綜藝亮相坎城電視節,推動中國原創節目模式揚帆出海……精品化、文化味十足的優質國產綜藝節目,正在以向上、向好之姿迎來發展新面貌,於國際文化交流領域不斷深耕,讓中國文化找到與世界觀眾對話的新舞台。

  

過去,綜藝節目主要承載著娛樂大眾、愉悅生活的傳播功能旨趣,也時常面臨泛娛樂氣氛對嚴肅、宏大的敘事基調的解構。伴隨中國電視業在品質、視野和格局上的進一步拓寬,如今有越來越多綜藝節目以創新手法將諸多中國文化元素融入到“小切口”“小細節”當中,在電視這一主流大眾媒介上再現華夏文明的獨有魅力。例如,近期正在湖南衛視播出的《中餐廳》,走到第三季仍繼續踐行將東方味道帶到世界的理念,在煎炒烹炸的中式廚藝和中式食材佳肴當中,中國美食順理成章地走入外國觀眾的視野,以“食”和“人”為窗口,讓世界進一步了解中國社會文化;寓於一道道中國美味和一段段煙火日常的背後,是我們的待客之道、生活之美和“家文化”的縮影體現。這一季節目落地意大利,也有現實意義:在中意即將迎來建交50周年之際,回顧連接東西方文明的絲綢之路古老歷史,響應“一帶一路”倡議,以節目之互動為中意友誼的橋梁添磚加瓦。再如,備受觀眾喜愛的《國家寶藏》,不僅在國內大熱並成功亮相坎城,讓華夏文物的魅力從國內向世界蔓延,不論對國內觀眾還是海外觀眾,都有十足的吸引力。

  

能夠看到,眼下有越來越多的國產綜藝助力文化“走出去”,並取得顯著成效。拋卻“教科書”式的講授,節目以更流行通俗的表達將文化自信融入一茶一飯、一物一景當中,在平實的細節裡、易見的差異中呈現文化的深度與內涵。

  

當文化理念需要播散到更廣闊的閱聽人視野中,尋找適合的共同語言成為綜藝節目打破文化隔閡的前提。《中餐廳》選擇了“美食”的元素,儘管飲食習慣各異,但東方美食的美妙同樣可以打動西方食客的胃口。不僅如此,一道道中國菜帶給外國顧客的是“中國印象”,帶給海外遊子的是“家鄉思念”;《巔峰之夜》邀請世界各地身懷絕技的表演者以及國內外藝人評審,表演者對情感的演繹、對夢想的堅持、對未來的拚搏是與不同觀眾溝通的共同語言。除此之外,《朗讀者》《經典詠流傳》等節目模式能夠成功走向海外,也側面印證雖然語言、文化不同,但各國觀眾對於文學或經典卻有相似的追求。

  

美食、音樂、表演、文學……以上種種都可以成為綜藝節目克服文化差異的“最大公約數”。這些元素的節目化運用,不僅是一種樣式手段,更值得提升到藝術與情感的層面,真正入眼、入心,讓跨文化溝通在不同閱聽人之間激起情感共鳴,這也構成了綜藝節目承擔文化交流使命的新樣態,近期以《中餐廳》第三季為代表的國產綜藝都在這條路上邁出了堅實一步。在此基礎上,綜藝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生成的現實意義也更進一步。這並非中外元素的簡單疊加,而是真正邁開腳步、帶著中國文化符號“走出去”:讓更多節目沉下心去打磨品質,以更強的原創性、更具中國特色的模式走向國際影視市場;讓文化交流以更多面貌、更多樣式“身體力行”地助力國際文化對話。

  

“中國故事”講了許久,如何能夠講得更好?任重而道遠。然而,我們已然能在當前紛繁的綜藝市場中找到答案的蹤跡:這些具備了“風向標”意義的節目新探索,為中國文化的大情懷尋找到小切口,為海內外觀眾呈現出共同語言與情感共鳴,“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願景正變成可能。

  

(作者:何天平,系電視評論人、日本愛知大學訪問學者)


《光明日報》(2019年09月09日 02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