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百畝稻田“變身”生態田園

四年前,已過不惑之年的貴州省綏陽縣風華鎮溪源村農民謝志剛從廣州回到家鄉,開始了自己“遲到的創業”。2014年,謝志剛流轉300余畝土地成立遵義盛林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著手發展以藍莓為主導產業的立體農業循環經濟。

藍莓基地

四年過去,立體循環種養模式在這片佔地幾百畝的農場裡初具雛形。“以前這一片還是稻田,我剛流轉土地的那年,第一件事就是改良土壤。”在藍莓基地,謝志剛得意地翻攪著腳下的泥土,土壤泛著黑褐色的光澤。“當年我跑了六七個地方尋找有機肥、鋸末等原料改良土壤物理性能,種植了10余個藍莓品種選育。”通過幾年時間的土壤改良和品種選育,如今,謝志剛的基地裡選育出3個適宜在當地種植的藍莓品種,盛果期後,每畝產值可達10餘萬元左右。

“藍莓120畝,套種蔬菜100余畝,稻田養魚60余畝,魚鱉混養3000隻、‘四大家魚’年產30000斤、跑山雞1000多羽、黑香豬500多頭……牲畜的糞便可以用作果蔬基地的有機肥,基地上的雜草收割後用於養魚鱉,或鋪於藍莓周圍保持夏季水土。生態循環農業就是保持自然的生態系統,讓產出的果蔬和牲畜產品綠色、環保,這就是我發展循環經濟的初衷和目標。”就在一場“生態農業”的談話中,筆者跟隨謝志剛來到了離果蔬基地不遠的山坡上,見到了一場養料的“自然搬運”:黑香豬產生的糞便堆放到土中,廢水、尿液排入沼氣池用於產沼氣,沼氣發酵處理成為果蔬的有機肥料,基地產生的雜草又為黑香豬和魚類養殖提供草料。謝志剛說,通過資源循環利用,不僅保證了產品的綠色生態,同時也節省了不少農藥化肥、除草劑、運費等費用支出。

循環農業轉變了農業增效的方式,也成為了群眾增收的新亮點。在基地上,當地30多名村民變身“農業工人”。“剛開始我也不理解謝志剛為什麽要做這個循環經濟,因為比較費時費工,到這裡務工後,我越來越佩服他的堅持,更重要的是這裡生產出的東西都很放心!”在藍莓基地務工的溪源村村民王世會說,在基地乾活既不耽誤農時,一個月還有2000元左右的工資,同時還能學到不少農業技術。

謝志剛說:“借助緊靠207省道和洛安江濕地公園的區位優勢,基地主要通過‘觀光農業’的模式,讓市民來體驗生態農業的同時,讓基地的農產品實現‘走出去’。待立體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成熟後,公司每年將實現1000萬元以上的產值,帶動就業300餘人。”(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