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好萊塢往事》距離中國還有多遠?

雖然《好萊塢往事》在坎城顆粒無收,但這不能阻擋全球觀眾對於昆汀的熱捧。《好萊塢往事》仍然是坎城電影節上最受歡迎的影片之一。而對於中國觀眾來說,這部昆汀的新片什麽時候能在中國上映,也就成了最備受關注的話題之一。

《好萊塢往事》距離中國還有多遠?這一問題,以聯合出資方的身份參投的博納,或許最有發言權。

雖然受時局影響,進口片的未來或許有些許波折,然而,這或許又是一次中國影視企業找準自己位置的時機。畢竟,在多年來與海外的學習、競爭、合作中,中國影視企業正是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波折,不斷地以挫折和成功,來印證自己的國際位置。

中國資本在海外:權力的遊戲

從中國影視資本走出去的第一天起,無論是傳統的影視傳媒公司,還是近些年新崛起的互聯網新貴,都一直意識到了主導上遊的重要性。

資本進入確實是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按照富蘭克林·R·魯特的歸類模式,境外資本的市場進入模式可歸納為三種類型:一是出口進入模式,包括間接出口、直接代理商/分銷商、分支機構/附屬機構等;二是契約進入模式,包括許可經營、技術協議、服務合約、管理合約、合約生產、聯合生產協議等;三是投資進入模式:包括新設獨資、收購獨資、合資等。

這幾種類型在中國影視進入海外市場中均有所體現。其中出口進入以中國影片“走出去”,在海外發行為主,而“引進來”的影片,國內資本更多地以契約進入模式和投資進入模式為主。

歷史最為悠久的合拍片,是現階段跨國影視合作最常見的模式之一,也是最主要的契約進入模式。中美合拍片,最早可追溯至1987年美國導演斯皮爾伯格執導的《太陽帝國》。當時中方為美方提供勞務、場地、器材設備等有償服務,是完全的輔助角色。後來,合拍片由演員輸出,轉為使用電影技術;再到直接資本輸出、使用製作團隊,直到近幾年,合拍片開始了共同打造劇本,合作拍攝的模式。

從器材設備,再到演員技術至劇本,合拍片這些年始終試圖直接深入內容領域,但卻一直不得門道,其原因就在雙方實力不相當、始終沒有實現平等對話。但正是在合拍片的過程中華誼兄弟、光線傳媒、博納影業等國內一流的電影公司,才得以積累了與好萊塢對話的能力。

而將目光轉向近十年來,便可發現,中國的電影公司並非簡單粗暴地“買買買”,而是在多重方向,試圖與海外影視產業更方面進行互動。

投資好萊塢的電影仍然是近幾年最熱門的合作方式。對於有眼光的影視公司及互聯網企業來說,一旦眼光毒辣,投資正確,就能在口碑和票房上實現雙贏。

票房方面,騰訊影業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在承擔了三年的輿論壓力後,騰訊影業成為了與好萊塢六大合作的最大贏家。據外媒Deadline報導,騰訊影業獲得該片約1/3的全球權益,《毒液》全球票房到8.5億美元,扣除成本後,騰訊影業的票房分成已超過1.3億美元。

而在口碑方面,這幾年中國資本對於奧斯卡的追逐熱也可見一斑。從《荒野獵人》到《綠皮書》,近幾年大熱的奧斯卡影片背後,都有著中國資本的身影。

但中國資本的野心從未止步於此。

2016 年,華誼兄弟與美國羅素兄弟共同投資成立一家合資公司,該公司60%的股權歸華誼美國所有。

同樣是在2016 年初,完美世界影視和美國環球影業達成合作,在未來 5 年內,完美環球娛樂投資 5 億美元給環球影業旗下的電影。

這其中存在著權力的角逐:比如在華誼兄弟和羅素兄弟的董事會成員方面,就指出華誼美國委任三名,羅素兄弟委任兩名,董事長則由華誼美國來指定。

而在好萊塢“六大”面前,中國資本就很難有這樣的底氣。據合約表示,完美環球娛樂只能獲得部分環球影業影片的投資權,像最為賺錢的《速度與激情》系列,完美環球娛樂就不能插手其中。

與當地的合作者共同分享所有權與控制權,通過合資經營的方式進入海外市場,中國影視資本在這一階段,仍然是處於學習的狀態。好萊塢“六大”能走到今日,與北美政府、華爾街、整條產業鏈,都有著極為緊密聯繫,這樣的合作模式,使得投資風險大大減少,就目前而言,中國資本仍然在通過合作的模式,對好萊塢產業進行觀摩和學習。

海外投資有風險

雖然近幾年,中國影視公司在海外看似一路順風,但這其中並非沒有失敗。

中國資本曾經在海外炙手可熱。自 2012 年起,萬達影業收購了多家運作成熟的院線公司,包括美國的AMC,澳大利亞的HG Holdco院線以及歐洲的 Odeon&UCI 院線等。

2014年,出資1.3億美元的華誼兄弟在美國特拉華州設立全資子公司美國華誼兄弟。同年10月,樂視影業在美國成立子公司,斥資2億美元進軍電影市場。

2015 年熙頤影業全資收購遊族美國,接管遊族美國的全部電影項目,包括遊族 Bliss 電影基金出品的國際項目和合拍項目的落地宣發。

2016年,萬達集團在好萊塢35億美元收購傳奇影業,如今仍然是中國公司在好萊塢金額最高的收購案例。據數據統計,當年中國對美國娛樂產業的投資高達47.8億美元。

獨資子公司,借助其龐大的市場份額和管理運營經驗快速地獲取收益,拓展國際市場。中國資本不再受好萊塢的影響,所有的經營成功,都回歸了母公司的口袋。在當年看來,設立海外獨立子公司是最熱門的發展戰略之一。

但這“財大氣粗”的策略背後,除了需要強大的資本支持,在經營方面同樣存在著風險。這樣氣勢洶洶的進入好萊塢根據地的北美市場,自然會引起一系列的震動。在這些子公司的發展過程中,當地的法律制度、社會體系,以及與當地影視產業的合作,許許多多的問題,都給當時擁有大量資本的影視公司們,造成了長期的阻礙。

如今那些曾經在海外輝煌一時的“金主”和投資熱,都已經趨於理性。有些影視行業的巨人,已經逐漸湮滅在金融和投資的浪潮之中,而那些尚有余力一搏的企業,也在逐漸反省。

華誼兄弟傳媒集團董事長王中軍,在後來回顧這段時光時,也承認,當時的步子邁的太急,主投主控的電影作品“質量不佳”,電影業務團隊存在執行力不足、花錢大手大腳、員工互相甩鍋等問題。由此可見,在資本的熱度和盲目的展望情況下,即便是大概是資本雄厚的企業,也難以避免進度過大,從而衍生出一系列問題。

然而,這並不代表中國資本前進的步伐,也就止步於此了。中國的影視產業正在不斷成長之中,每個階段性的身份,都在發生火速的轉變。

“在好萊塢的發展歷史上,有過很多海外資本的進入,包括來自歐洲、日本、印度和阿拉伯等地,但是這些更多是為了分割當地的市場。我們與他們不一樣。”阿里影業總裁張蔚就曾在媒體採訪中謙虛地表示,阿里影業目前在好萊塢的定位是“做好海外公司在中國的合作夥伴”,幫助好萊塢在中國的發展。

而商場上從來沒有永恆的夥伴。

-FIN-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