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孩子被打,讓孩子自己打回去妥當嗎

如果孩子向父母求助,父母卻把保護的任務推給孩子自己,這會讓孩子覺得孤立無援;如果父母以失去理智的方式解決孩子之間的矛盾,也會讓孩子覺得這個世界非常不安全。

前段時間《少年的你》影片大熱,引發了人們關於回擊的討論。不少父母在談到孩子被欺負的問題時,都會選擇告訴孩子:你要打回去。可是,這樣的做法真的對孩子好嗎?

“小時候,我跟大人說自己被同學打了,我爸就讓我打回去。我怎麽打啊?個子也沒人家高,結果打輸了。回頭我爸又罵我,說我沒本事、太懦弱,活該被欺負。我兩頭不是人,從此再也不跟家裡人說這種事情了。”一位讀者在探討校園霸凌的文章下留言。

如果你的孩子感受到被欺負,害怕跟某些同學相處,應該怎麽做才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並且滋生出力量?

父母做錯1:忽視求助,把任務推給孩子自己

“如果這個孩子已經在求助了,父母還把保護的任務推給孩子自己,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孤立無援,並且會因為不能很好地完成父母交代的任務而感到羞恥。”二級心理谘詢師李雅表示。

許多父母以為鍛煉孩子勇氣和獨立精神,就是讓他們像個大人一樣去面對困難,但是卻忽視了孩子真實迫切的需要。知名心理學家科胡特曾經闡述過孩子對父母的一種重要需要,這就是把父母當作理想化對象,在孤獨無助的時候,強大的父母會安慰自己,並且帶領自己去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在這樣的父母保護下,孩子不會覺得自己孤獨無依,相反他們會覺得世界沒那麽可怕,充滿力量的爸媽會為自己撐出一片天空。也因為有著這樣的父母,孩子們有了學習的榜樣。哪怕有一天父母不在身邊,孩子們也可以帶著滿滿的安全感,依葫蘆畫瓢去解決問題。在科胡特的理論中,如果父母沒有成為孩子的理想化對象,孩子則可能在健康成長的路上受到阻滯,本應該健康發展的自尊受到嚴重的傷害,常常為自己的軟弱和不足感到羞恥。

“你太慫了!”“打回去!”用這樣的語言去勸說、鼓勵,可以讓孩子變得更有勇氣嗎?很明顯,在心理學家看來,這很難達成目的。只有在關係中體會過深深的安全感,只有讓孩子切切實實地感受到被大人保護著,他們才會滋生出自己的力量,去表達自己和保護自己。

“渴望保護的需要如果總是被父母忽視,這個孩子就會慢慢失去求助的動力。就像電影《少年的你》一樣,一切要靠孩子自己。其實,大家也會在一些孩子們拍的霸凌視頻中看到,許多受欺負的孩子根本不敢反抗,他們覺得求助沒有用,只能忍受,或者去欺負更弱小的對象。”李雅表示。

父母做錯2:放大衝突、失去理智

“我希望父母在我感到無助的時候,可以站出來告訴我,這件事情爸爸媽媽會管的,你放心。他們不會莽撞地去傷害另外一個孩子,而是帶著成年人的智慧妥善地解決這個事情。這就是我想要的父母,希望我自己能夠成為這樣的母親。”這是一位準媽媽的留言,她提出了一個更具體的問題——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莽撞地傷害其他孩子,並不是一個屬於成人的做法。

事實上,近年來不斷有新聞爆出,父母過度放大孩子之間的衝突導致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比如去年瑞安一位十歲的小男孩被女同學的父親殘忍殺害,理由是這位男孩打傷了這位女同學的眼睛。“成為父母,不是生個孩子就是父母的,這個角色要求父母在情緒上、心智上要達到成年人的標準,既要有疼愛和保護小一輩的愛心,又能夠站在比較客觀、冷靜的立場,以中年人的智慧來看待生活中的各種衝突。如果因為孩子受到欺負就喊打喊殺、過度反應,反而會對孩子產生很不好的影響。”心理谘詢師李雅表示,保護孩子,並且為孩子提供一個解決衝突的榜樣,這是健康的父母應該擔負的責任,一個失去理智的父母同樣會讓孩子深深地感受到這個世界是如此不安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