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四川涼山走出一條“非遺+扶貧”致富路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督戰未摘帽貧困縣】

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東 周洪雙 靳曉燕 郭俊鋒

“男性繡師作品有什麽不同?”“更有力道!”

在四川省涼山州美姑縣牛牛壩鄉北辰社區彝族刺繡工作坊車間,有一名“男繡娘”——海來拉都。他是這裡唯一的男性,卻擁有出眾的刺繡技藝——一件繡品衣服能賣到3000元。

“非遺+扶貧”,讓從小就喜歡刺繡的海來拉都,找到了施展技藝之地,也找到了脫貧致富的門路。

8月29日,涼山州照覺縣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彝族群眾在家門口學習彝繡技藝。光明日報記者郭俊鋒攝/光明圖片

近年來,涼山著力將彝繡、銀飾、漆器等眾多獨具特色的傳統工藝轉化為脫貧生產力,既帶動了貧困群眾就近就業、居家就業,也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走出了一條“非遺+扶貧”的致富道路。

就近靈活就業

涼山的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傳統手工技藝,具有帶動群眾就近就業、居家就業的優勢,是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

8月下旬,在“叮叮當當”的敲打聲中,記者來到了涼山州越西縣樂青地鄉瓦曲村一家銀飾作坊,工匠們正全神貫注地製作各種銀飾,頭飾、耳環、領牌、胸牌、手鐲、戒指等在竹籃裡分門別類地堆成了小山。

“這裡一天加工的銀飾有二三十斤。”作坊主曲木阿且是州級非遺傳承人。前幾年,駐村第一書記找到他,請他教村裡的貧困戶做銀飾。他作為黨員,一口答應,開坊授徒,吸引了30餘人常年學藝、務工,一年能賣出銀飾產品好幾噸,帶動全村數十戶走上了致富道路。

在脫貧攻堅戰中,瓦曲村堅持“黨建+非遺+扶貧”工作思路,先後培養吸納10名優秀銀飾加工從業者成為黨員,發揮好黨員幹部“傳幫帶”的先鋒模範作用,通過“1個黨員+1個大戶+1個群眾”的結對幫帶機制,帶領村內群眾致富奔小康。

村民們或自己開坊,或學藝務工,除滿足本村村民就業需求之外,還吸引了大量鄰近村民來此就業。鄰村村民威色達爾子在曲木阿且的作坊務工已有好幾年了,每天100多元的收入,讓他家早早地告別了貧困。

目前,瓦曲村全村360戶中有200戶從事銀飾加工,產品遠銷成都、上海等地,全村年產值達4000萬元。

“彝族人對銀飾的鍾愛,是沿著血液,從祖先那裡傳承而來的,我要將它繼續發揚光大。”曲木阿且說,彝族銀飾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正成為推動大涼山脫貧的重要力量。

更好適應市場

越西縣普雄鎮呷古村是遠近聞名的“彝繡第一村”,幾乎家家戶戶的女孩從小就會彝繡。

8月下旬,記者在呷古村見到了年輕的繡娘吉克妹美木。最近一周,她完成了30余雙彝繡襪子的訂單,每雙能掙15元。原先自己繡自己穿的彝繡變成商品後,2014年被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吉克妹美木,有了穩定收入,即將徹底脫貧。

彝繡以紅、黃、黑為三大原色,作品種類繁多、豐富多彩,是彝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頗具影響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9年,唯品會派團到呷古村考察後表示,要將彝繡這種傳統手工技藝帶出大山,讓它與現代服飾有機融合,從而使它變得更加時尚化和生活化。設計師們提取彝繡元素,與現代時尚元素相融合,設計出時尚、精美、大眾化的服飾,並作為訂單交給呷古村的繡娘加工,再通過唯品會的平台銷往全國。

如今,呷古村已成立彝繡合作社,通過“非遺+時尚+電商”的模式,不僅讓彝繡走了出去,更讓彝繡帶動村子的發展。2019年,呷古村銷售彝族服裝、包包、圍巾、裝飾品1000余件,創造利潤10餘萬元。

彝繡非遺傳承人阿洛拉作莫透露,合作社正通過設計自己的品牌、建立更加先進的工坊、吸引更多“合夥人”加入,在弘揚彝繡文化的同時,讓繡娘們把傳統手工技藝變成更為可觀的收入,讓大家過上更好的日子。

非遺後繼有人

“非遺”與“扶貧”的結合,不僅讓更多人走上了致富道路,也讓寶貴的非遺技藝,在涼山大地上代代傳承、發揚光大。

越西縣普雄鎮呷拖村村民吉皮五合是吉皮家族第17代傳承人。2016年,他成立孜莫彝族漆器製作有限公司,帶動周邊村民10多人掌握了這門技藝,業務繁忙時有30多人參與製作。他們的產品,早已走出涼山、走向全國。

在喜德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光明鎮彝欣社區,一個漆器廠也成為很多居民的常去之地。偌大的房間內擺滿了茶盤、酒杯、木缽等漆器半成品,一些居民正在老師指導下為漆器上色。

彝族漆器是在彝族古餐具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工藝品,涉及彝族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稱彝族文化的重要符號之一。傳統的彝族漆器以具有彝族特色的紅、黃、黑三色為主,圖案十分講究對稱性,其製作包括四十多道複雜的工藝流程。

喜德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彝族漆器民間工藝,是著名的彝族漆器之鄉。但漆器製作工藝複雜,以前,各自家族的漆器技藝不傳外人,也不傳女性,一度面臨傳承困境。彝欣社區建成後,1698戶、近萬人搬遷而來,一家漆器廠就成為解決居民就業、傳承非遺技藝的重要選擇。

在漆器廠務工的社區居民吉伍立布莫說,漆器廠毫無保留地開展漆器技藝培訓,並提供就業崗位,促進了漆器技藝的傳承、創新和發展。

《光明日報》( 2020年09月14日 04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