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東三省生育率全國墊底,石油工人月薪千餘元托兒費兩千不敢要二胎

文|AI財經社 唐煜 陳暢 馬微冰

編輯|張碩

因東北生育率排名墊底,“東北探索率先開放生育限制”的觀點一度登上熱搜,成為輿論焦點。

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出生人口1465萬人,比前一年減少58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48‰,是2000年以來的最低值。其中東三省(遼寧、吉林、黑龍江)出生率分別為6.45‰、6.05‰、5.73‰,在全國排名墊底。

東北生育率低有其獨特的歷史地理原因,比如整體城鎮化水準高、“重男輕女”觀念不強等,正如國家衛健委也在此後的回復中解釋稱,“東北地區人口總量減少,折射出的是區域經濟體制、產業結構、社會政策等綜合性、系統性問題”,“人口長期減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是簡單放開生育政策就能解決的”。

事實上,生育率降低並不是東三省的個例現象,只不過東北表現得尤為明顯。

自2016年開放“全面二孩”政策以來,全國人口出生率反而從2016年的12.95‰降到2019年的10.48‰。全國除了廣東、四川、貴州、寧夏、浙江5個省份外,其他省份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降低。

據警察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新生兒數量為1003.5萬,相比2019年減少461.5萬,生育率下降趨勢依然明顯。

除了各地的特殊原因,有專家將生育率低的主要原因總結為“不敢生、不想生、不能生”。

有多位採訪對象告訴AI財經社,“養娃貴在全國都是一樣的”,“一個孩子的養育成本幾乎佔到家庭總收入的一半左右”,“不想有了孩子之後,只能做媽媽這一個角色,我還想做我自己”。養育成本過高、更注重自我價值等因素成為當下適齡人群“不敢生、不想生”的主要原因。

至於“不能生”,據此前發布的《中國不孕不育現狀調研報告》顯示,中國育齡人群的不孕不育率從20年前的2.5%~3%攀升到12.5%~15%左右,累計人數超過6000萬,平均每8對夫婦中就有1對存在不孕不育問題。谘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調研預計,到2023年我國不孕不育率或將增長到18.2%。

“生孩子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不單純是經濟原因,一對適婚適育的夫妻背後面臨很多東西,除了孩子,還有父母的養老問題,以及35歲以後自己的社會競爭力能不能保持住。”一位採訪對象的觀點或許代表了生育率低背後的普遍原因。

新一代父母的生育理念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我們採訪了幾位處於不同人生階段的東北人和北漂,了解他們對生育率低的看法。

01

牛驍,男,45歲,東北,石油工人

“花的多,掙的少,誰敢生小孩”

在我看來,東北生育率低的根本原因是養娃成本太高。

養娃貴在全國都是一樣的,不是說東北就便宜。不同的是,東北不像北京等一線城市,工資高,而且東北很多家庭都是一胎家庭,所以對子女教育方面特別捨得投入。

說起來別人可能不信,我的月工資只有1000多元,不是我這麽窮,是大夥都這點工資!東北雖然教育住房醫療支出與全國基本持平,可工資卻遲遲上不去。現在光是托兒費就要2000元,以後上學後免不了還要報各種補習班、興趣班……此外我還背著房貸,一想到這些我就頭大。

我身邊的一個朋友,家庭算是小康水準,只要是為了孩子學習補課花起錢來眼都不眨,但凡對學習有用的東西就絕不猶豫,名校老師一對一補習一節課1000到1500元,力求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之前我看到網上流傳一個說法,將孩子養到大學畢業,大概要花上200W+,這對於一個普通的工薪階層來說,可能一輩子也才只能賺這麽多。不光物質上投入的成本高,精力上投入的成本也不低,一個孩子經常要動員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輪班照顧,我們這裡五六十歲退休的老人甚至專門去考駕照,就是為了開車接送孩子上下學。

所以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資金,很多人其實是擔心生孩子的。

有人問我,為什麽不換一個工作,石油工人能說換就換嗎?還有人覺得,什麽經濟水準就給小孩什麽教育,這麽低的工資就不要去補課班興趣班了,送去家附近的公立學校就可以了。但只有養了娃才知道,孩子有愛好就得拚命去培養,況且公立學校補課比私立還貴……人到中年,不得不低頭,誰家都是這麽過來的。

02

陶燃,80後,黑龍江哈爾濱

“比起養兒防老多子多福我們更重視自己的保險”

雖然二胎政策推行一段時間了,但是我周圍生二胎的人還是少數,因為大部分年輕媽媽還是秉持自己生自己養的態度,親力親為的話,養兩個孩子真的是分身乏術。

經濟壓力確實也是很多人避不開的問題,比如我的兒子現在三年級,要學跆拳道、架子鼓、英語、奧數、書法,課外班興趣班加起來一年差不多要花費五六萬元,佔到我們家庭年收入一半左右,更別提周圍朋友還有學編程、鋼琴、小提琴、古箏、舞蹈等等,反正每周末我倆一定有一個在送孩子去課外班的路上。要是孩子到初高中,課外補文化課的壓力可能會更大一些。

東北現在人口外流也導致了年輕人銳減,我大學也是在本地,因為父母原因不想走遠所以沒有選擇去外地,當時工作確實不好找 ,因為我是中文專業學的師范,學校又很有限,所以就業面確實挺窄的。我的兩個發小也是因為沒有在這邊找到好工作離開了東北。

現在有觀點一直呼籲多生,就算給補貼、減少稅收,但是和教育經費相比都實在太少了,這也是大部分人不生二胎的主要原因。現在時代變了,當父母可不是能養活就完成任務了,管生不管養不教育,那真不如別生了。

開不開放政策對我們大部分人來說可能沒有那麽重要,對那些家庭條件特別好和特別喜歡大家族的人算是好消息吧。

我父母是屬於老國有企業職工,當時實行計劃生育是真的很嚴格,極個別非要生二胎就真的下崗了,沒有人情沒有例外。所以我們這一代都是獨生子女,從小能享受父母全部的愛,也不會有爭端,所以我還比較喜歡家中只有一個孩子的狀態,我和我愛人在這一點是很一致,不會要二胎。

比起養兒防老多子多福我們更重視自己的保險夠不夠、全不全面,財富自由比多子女家族更讓人羨慕。我和我愛人都有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還有其他一些險種,畢竟以後不能給孩子太大壓力。

03

小班,男,28歲,東北人在北京

“沒有幾個東北年輕人想留在東北生孩子”

東北生育率低,很大程度是因為年輕人外流。年輕人外流的原因,我認為是“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

天不時。黑龍江的冬季太長,哈爾濱國慶以後工地就會停工,第二年四五月份才會開工,半年工期是完全荒廢的,可以想象這會對生產效率有多大影響。

地不利。東北地理位置偏遠,連累貿易。老工業曾經讓東北有多輝煌,之後就會對它有多限制。東北的產業比重嚴重失衡,第一、二產業佔比過大,文旅科創等服務業、小製造業又非常薄弱,幾乎沒有。很多人祖祖輩輩都是在工廠辦公,沒有經商思維,離開企事業部門都不知道該怎麽活。

人不和。東北做老工業的大廠子裡,動輒幾萬人,幾乎都是親屬裙帶關係,大家形成了找關係辦事的風俗習慣,過年相互送幾千塊的好酒好煙都很正常,這是我從小看到大的。一直待在人情辦事的環境裡,不是靠一兩代就能有所改觀,而一旦走出東北去過大城市,回去就會變得很不適應。

我大學室友有五個是黑龍江人,只有一個人最終留在了家裡。當年畢業時,很多人在當地找工作,工資相當低,如果沒有家裡經濟支援,根本撐不過去。我當時做銷售又苦又累,還沒面子,能掙到六千塊錢,這在哈爾濱完全算是高收入水準。

我認識的幾個目前在東北的同齡人,要麽家庭條件比較好,要麽是在外面混得不好被迫返鄉的。那些人要麽進事業部門,要麽當公務員,沒有其他更好的出路。

如果你去哈爾濱早上上班擠公交地鐵的人看一圈,大部分是三四十歲的中年人,年輕人很少。生育群體的主力都流失了,出生人口自然跟著減少。

如果說再有別的原因,我覺得是東北人“不重男輕女”。拿沈陽的男女人口比例來講,最新統計女的比男的多出13萬多人,和全國平均相反。東北最早是外來人口組成,沒有太強的家族觀念,有姑娘就不錯了。

我最近看到網上一個視頻,一位黑龍江86歲的爺爺勸孫女不要生孩子,引發熱議,孫女是1982年生人,今年39歲,視頻中爺爺苦口婆心地勸她別生孩子,“生了也指望不上”。我只能說,這真是一位想明白的老人。

04

伊禾,80後,沈陽人在北京

“東北只是全國的縮影”

因為人大代表是針對東北出生率低提出的建議,所有的關注點都聚集在東北,但我覺得東北只是全國的一個縮影,未來5-10年中國其他地區可能都會是東北這樣。

要說東北的特別之處,就是整體城鎮化水準比較高,我們父母那輩人大都在國企和事業部門上班,為了不丟掉工作只能生一個孩子,勢必東北的計劃生育就執行得相對徹底,這個政策就讓少生成為了一種文化慣性。而且東北屬於移民文化,也不太重男輕女,不像一些南方省份有根深蒂固的傳宗接代的想法。

經濟水準是一方面原因,我比較認同遼寧大學人口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宋麗敏說的,2015年前是歷史遺留的問題,2015年之後就更多是經濟上的問題。在東北,傳統意義上的好工作就是公務員、醫生和老師,如果進不了這些部門就只能去民企和國企。但現在東北的機床廠或者製造廠也是一個比較衰弱的狀態,管理體制也比較刻板,這都造成一些人口的外流。

但是我很想澄清一點,東北絕對沒有窮到生不起孩子,管理層至少都能拿5000塊以上的月薪,東北物價比較低,在我接觸的圈層,很多同學比我在北京混得好多了。很多人都把東北想象成一個蠻荒之地,就拿2019年人均GDP來說,除了黑龍江,遼寧和吉林都處在中等水準。

願不願意生孩子這個問題其實跟是不是東北人沒有什麽關係,難道北上廣就沒有這種壓力嗎?北上廣它是讓你不進則退,逆流而上,我們到了35歲以後,各項身體機能可能都是比不上年輕人的,但是你必須去提高自己,才能繼續跟他們競爭。但老家的同學不一樣,大不了升個副處長就上不去了,但是不至於失業,北上廣沒有人給你喘氣的機會。

所以我覺得北上廣可能是個更好的研究樣本。你問問那些一個月掙5萬塊的大廠員工願意生孩子嗎?可能有的忙得對象都沒時間找。

生孩子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不單純是經濟原因,一對適婚適育的夫妻背後面臨很多東西,除了孩子,還有父母的養老問題,以及35歲以後自己的社會競爭力能不能保持住。經濟好了只能讓那些原本沒條件的人生孩子,但是原本就不想生的人再有錢他也不會去生。

就拿我現在在北京來說,我們夫妻倆月收入在四五萬塊,為了孩子的上學問題,幾年前我賣了一套小房子,添了很多錢又貸了款,才把房子換到了相對好的地區。而且如果生兩個孩子,以後是不是還要給他準備一套房子,家裡要是沒有積累的話,我覺得是不敢想的。更別提北京教育資源那麽緊張,我不想像順義或者海澱媽媽那麽痛苦地活著。

而且到孩子上學的時候,父母身體又快不好了,人到中年,育兒和養老的問題就全都撲面而來了,如果再生一個,兩個人扛著兩個小孩四個老人,相比之下不生更省事,所以我是不會要二胎的。

關於養兒防老,我還和我老公爭執過,我覺得這是一個該被淘汰的觀念了,以前小農經濟的時候,因為人們沒有退休金所以只能養兒防老,現在經濟結構也變了,觀念也應該改變。而且將來孩子到了30-40歲一樣要跟我們面對上有老下有小,他的壓力也很大。

之所以要當媽媽,就是我準備好迎接一個新的生命,把他培養成才,盡力讓他將來能夠獨立去面對這個世界,等到他能夠獨立生活的時候,我的任務其實就結束了。生5個也不見得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萬一以後他出國呢,萬一教育失敗他就是個狼心狗肺的孩子呢?我覺得靠誰都不如靠自己,你自己活明白了,才是最有安全感的。

05

陳婷,35歲,律師,河南新鄉人,現居北京

“我還想做我自己”

我不想有了孩子之後,只能做媽媽這一個角色,我還想做我自己。

我來自河南一個縣城,由於地域的原因,從小就渴望通過教育改變人生,當時我就想過,一定不能讓我的孩子也因為教育資源不均衡而受苦。人大碩士畢業後,我就留在了北京,開始了新的人生規劃。

2015年,我和我的師兄走進婚姻殿堂,當時他在一處法院任公職,我也在一處檢察院,小日子過得還算舒適。兩年後,我們有了自己的小孩,這時我們就必須要面對一個問題——誰來帶娃。公公婆婆年歲高,身體狀況不好,一直在內蒙古老家,沒辦法來北京幫我,只能讓我媽媽來北京幫我們照顧孩子。

養孩子的瑣碎支出超出了我們的預期,我們只能選擇從體制內離職,老公進入了一家薪水高的互聯網大廠,我進了一家律所。這個工作最讓我看中的是,如果不出差我能下午3-4點下班,能夠有回家陪伴孩子的時間。

我不想錯過孩子的每一個成長瞬間,但我也無法接受自己做全職媽媽帶孩子。我旁邊有些同事起初是把孩子放在老家,由老人照看。但是最後發現到了上學的年紀,還是要回來的。我深知教育對孩子人生階段的重要性,剛開始給他報了一些早教課,2歲之後才開始上一些興趣班和英語班。

每個周末我和我老公還有媽媽,都會一起去家附近的商場裡,送小孩上課。除了平時上班,我們的生活已經被小孩完全佔據,幾乎沒有個人空間。在我看來,現在已經是自己能夠做出的最大讓步,工作和家庭,已經兼顧。

我不是獨生子女,還有一個弟弟,知道媽媽沒辦法一直給我看孩子。就在去年,我弟弟也結了婚,我媽媽和我說,等弟媳有了孩子,她是必須要回去帶孫子的。那一刻我內心有點慌,我知道媽媽回家帶孫子,意味著以後不再能給我帶孩子。在弟媳臨近生產前,媽媽回了家,換成了爸爸來幫我們接送小孩。

但就因為要帶兩方小孩的緣故,爸爸和媽媽兩個人現在也只能一年見幾次。我無法想象,如果真的再有一個小孩,誰能夠來撫養呢?多了一個孩子,增加的是所有人的負擔。

有次我看到短視頻裡有女寶寶的視頻,特別可愛,隨口就問老公,還想不想再要一個孩子,老公立馬回絕,說別想了。我想了一秒,如果真的要再養一個孩子,只能是我妥協,我至少要在家全職帶孩子三年,想到這裡,我也趕緊打消了這個念頭。雖然自己事業心沒有那麽重,但放棄工作與世隔絕,我是真的做不到。

本文由《財經天下》周刊旗下账號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