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到底是頑石?還是玩石?石雕大師告訴你秘訣

王松傑稱自己是石雕界的“異類”,這話是不錯的。相比起界內其他元老,這位90後的年輕人更像一個開拓者。

作為一個正宗的福州人,他接觸壽山石的時候還很小。“我記得外祖父是家裡第一個從事石雕行業的,到目前為止已有40年以上了。”

而他和石雕真正結下不解之緣,則是從長輩處得來了一套傳統手工藝刀具後開始。

最初他覺得做石雕就像練武功,先要熟悉兵器:每天都要用到刀具。他依稀記得第一次雕刻的是一條魚。在重複的雕刻中,他才逐漸具備“視覺先知”這項技能。

就構成“刀具”和“石頭”這兩件事物的材質來講,一金,一土。刀具屬陽性,具有破壞力和創造力;石頭屬陰性,具有圓融性。且不論刀具和石頭的質地好壞,只要兩者之間有了互動,隱匿的生靈被攪動,新的洞見由此誕生。在王松傑的手下,刀具先向石頭髮起攻擊,在作品成型之前,石頭將滿目瘡痍,但卻從固有形態當中被解放出來,在他的概念裡重塑形態,一種震撼的藝術形式隨之重生——石雕。

他現在主要做壽山石雕。關於壽山石還有一個傳說:相傳當年女媧補天時,經過壽山,被此間的景色所迷住,於是在山間起舞,五色石隨之灑落在壽山各處,後世就形成了壽山石。

雖然充滿奇幻色彩,但壽山石實際上形成於小規模的火山岩漿活動,所以它也屬於火山岩的一種,因為這種小規模的火山岩漿活動導致並沒有大規模的噴發,而是跟地下水和多種礦物質形成了混合,產生了一種叫做“熱液”的物質,這種物質在劇烈的地殼活動中被岩石擠壓,慢慢地滲透出岩石縫隙,凝固之後就成了壽山石。

也正是因為壽山石的生成過程,讓壽山石料開採難度大,大多散落於岩縫之間,所以壽山石料珍貴無比,尤其是其中的“田黃石”更是珍惜難求,福州民間一向有“黃金易得田黃難求”的說法。

王松傑說:“如今由於壽山石的枯竭,壽山石雕不得不面臨藝術的更新和改變,大家變得沒法盡情地“浪費”而去創作一件作品,反而要以巧妙的變化工藝製勝。對於雕刻者來說,意味著更高的要求。”

一個造型設計時代會到來的,講究工藝美的時代應該也會到來。

既然原料難求,他便“因石製宜”。

目前他覺得最滿意的作品就是這件《林之歌》,這也是曾讓他最頭痛的一件作品。這件作品的原料是一塊稀有的壽山石——雞母窩石。

他思考了很久,如何在這塊珍貴材料上展開創意構思,這不僅將決定石頭的命運和作品的審美高度,同時也折射出他身為創作者自身的文化修養、境界和想像力。

他慣常善用石形石色,即興創作作品,多動物異獸題材,根據石頭本身的情況進行雕刻,找到它最適合的形象,巧施技藝,以求達到“天工合一”的境界。

他還給自己和朋友一起創立的工作室取名“天工一念”,希望有一天他們都可以達到天工巧匠之境界,且在目標達成之前,遇到什麽困難與挫折都能夠在一念之間快速振作。

這是一個以80、90後為主結構的工藝性匠人團隊,他們年輕,不怕跌倒也不懼爭議,除了立志傳承傳統手工藝之外,也以共同創新現代藝術為主思想。

這個行業必須要有突破,千萬不能大師刻什麽,大家就刻什麽,以前刻什麽,如今還刻什麽。不管是人物也好,動物也好,最切忌的就是千篇一律,沒有自己的靈魂。

“我一直覺得我是石雕界的異類,和老一輩不同,我更注重在複刻古代經典文化的同時,取長補短,加入自己的思考,注重觀賞性與實用性,用我所能達到的最高技藝,來呈現我最誠懇的態度。”

壽山石雕這門藝術入門簡單,深造難。他認為學習雕刻一事,除了天分之外還需要大量的實戰經驗,並且需要具備一定的美術基礎,包括平面類和立體類,“不實踐就如紙上談兵,至於學成,我只能說學海無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