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你太敏感了!”是啊,謝謝誇獎,這正是我的優點

作者:豌豆兒不公主(來自豆瓣)

敏感曾一度是內向者的一個標簽。

在很多人的認知裡,“內向”就是安靜、敏感、羞澀、不愛說話;“外向”就是活潑、熱情、大方,侃侃而談。

2012年,蘇珊·凱恩的《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出版並廣受好評。大家漸漸認識到,內向者的顯著特徵在於,更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並從自身獲得力量;他們看起來更文靜、敏感,但這並不等於羞澀,內向者中不乏一些演講能力出眾的人。

這些觀念在網絡上得到快速傳播,人們對內向者的刻板印象逐漸淡化。錯誤、過時的觀念被正確、前沿的觀念所取代,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是時候為“高度敏感者”正名了。

卡特琳·佐斯特,曾經因為“你太敏感”的評價而對自己產生過深刻的懷疑,她不但沒有認慫,還一躍成為高度敏感性研究專家。她在各地做報告、舉辦講座、提供谘詢,並在此基礎上出了書。

乍聽起來,高度敏感,似乎就是內向的另一種說法,其實不然。研究表明:並不是所有高度敏感者都是內向的,70%的高度敏感者屬於內向者,30%屬於外向者。“高度敏感”與“內向”之間有一些本質的區別。

高度敏感到底指的是什麽?

高度敏感者都經歷了些什麽?

高度敏感者在生活中如何突圍?

《高度敏感的力量》一層一層為讀者揭開“高度敏感”的神秘面紗,就像卡特琳所說的:“讓讀者找到勇氣,活在當下,坦誠地對待自己和他人,對自己和自己的幸福負責。”

1

高度敏感到底指的是什麽?

對刺激產生反應,是人類趨利避害、生息繁衍的生物本能。比如,我們餓著肚子聞到食物的香味,會本能地尋找香味的來源;我們看到心儀的對象,會本能得心跳加速;我們的手被針扎了一下,會本能地縮回來;我們看到野獸和毒蛇,會本能地感到害怕並避開。

生物學上,我們用“反射”來描述這種本能,但“反射”的程度無法量化,只能用“敏感”和“遲鈍”來進行表述。於是,對某一刺激,就有了“敏感的人”、“遲鈍的人”,以及“毫無反應的人”和“高度敏感的人”。

心理學上對高度敏感的研究,也就是近二十年來的事,在學術及臨床上都還沒有公認的、統一的認定標準和測評工具。伊萊恩·N.阿倫作為這個領域的先驅,是這樣定義“高度敏感者”的:

“高度敏感者一出生就擁有一種特殊的神經系統,它使他們擁有比其他人更深入地感知並且處理內部以及外部刺激的能力。”

這類人群是少數,約佔全部人口的15%-20%。而且,高度敏感的特質是可以遺傳的,高度敏感的父母更容易生出高度敏感的孩子。但是,在性別分布上,男性與女性之間並不存在明顯區別,高度敏感的男性和女性基本一樣多。

《高度敏感的力量》裡也提供了一套簡易的自我測試題目,供讀者使用。

簡單來說,高度敏感者是這樣一群人:

他們可以“在質量和數量上感受到更多刺激和信息,並且可以更深入地對它們進行加工。”

這句話有兩層意思:

一是對信息的收集。高度敏感者擁有更敏銳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以及直覺,從外界收集了更多的信息。

二是對信息的處理。這些收集來的信息,大部分存進了高度敏感者的意識、潛意識以及“轉運站站”裡,並被歸為“重要信息”被反覆多次使用。

基於這兩點,高度敏感者的心理機制呈現出三方面的特徵:

一是移情能力強。高度敏感者對他人的情緒、感受和想法有更深刻的感知與洞察。他們在關注自己的同時,對他人的情感也十分重視。

二是重視事物的合理性。高度敏感者對存儲的所有信息進行分門別類,重視它們之間的邏輯與結構,以及意義。

三是社交與情感要求的不一致性。高度敏感者有更多的信息要處理,因此需要更多的私人空間和獨處時間;他們不喜歡泛泛之交,對親密關係又要求諸多。

當然,並不是所有高度敏感者都同時具有以上所有特徵,更多人只是在某一方面表現突出。因此,瑞士高度敏感研究所將高度敏感分成了四種類型:

擁有敏銳的感官

擁有超強的移情能力

擁有強大的認知能力,這與重視事物的合理性的特徵是一致的

擁有靈性,這類人在分類中比較特殊,他們相比一般人,更能感受到來自神秘世界的神秘力量,比如鬼怪與信仰

高度敏感者的特徵與類型

了解高度敏感的心理機制只是第一步。畢竟,我們讀這本書的意義並不在於給誰貼上“高度敏感者”的標簽,而在於,通過了解,去接納這樣的自己,或者這樣的朋友與親人。

2

高度敏感者都經歷了些什麽?

高度敏感者遭遇的挑戰

這是卡特琳在書裡講述的高度敏感者的那些事兒,我不禁想到自己的一次經歷。

去年11月份的時候,《陰屍路》在南京有快閃秀,S先生作為死忠粉立刻超級興奮地買了兩張票,邀請我和他一起去看。我從一開始就是拒絕的,奈何當時的我不想掃S先生的興;S先生也知道這是我從來不接觸的題材,但他一時興奮得啥都忘了。

當天,我在門口打了半個小時的退堂鼓之後,還是被S先生慫恿著鼓勵著拉了進去。我用一隻手臂擋著眼睛,完全靠S先生拉著往前走。然而在第一關,一隻全身掛著爛肉,牙床都整個露在外面的“喪屍”嘶吼著撲到玻璃窗上,在上面畫出條條血痕時,我基本已經是癱軟狀態了……於是,S先生把我從原路送了出來。

曾經我以為自己純粹只是膽小,《高度敏感的力量》幫我開啟了另外一個視角。原來我的感官對尖銳嘈雜的聲音以及血腥、暴力的畫面十分敏感,我的所有神經都告訴我,要遠離這樣的東西。

有趣的是,“膽小”是帶有敘述者價值判斷的貶義詞,而“感官對聲音和畫面敏感”則是對現象本身的客觀描述。高度敏感本來就是一種客觀存在於15%-20%的人類身上的心理學特質,它在一些情境下表現得像是一種劣勢,而在另一些情境下,它也體現為一種優勢。

高度敏感者表現出的優勢

說一個朋友小時候的事兒。他剛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被學校分到了一個學歷比較低的老師班裡。他爸得知情況後,就通過校長的關係給他換了一個班級。至於大人之間是如何溝通的,爸爸並沒有告訴當時只是毛孩子的他。

第二天一早到學校,那個老師就問他:“你爸爸說你想換個班級,為什麽呀?”據我的朋友回憶,他當時隻遲疑了一秒鐘,然後無比自然地說:“因為我幼兒園的好朋友都在我想去的那個班上啊。”

小小年紀就能夠洞悉人心、處事得體,這就是部分高度敏感者的天分。

是的,高度敏感者因為“高度敏感”的特質,在生活中既有挑戰也有優勢。如果曾經,它更多地是被當作缺點來描述,那麽現在,我們要更新觀念了:“高度敏感”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心理特質,用正確的姿態使用它,它就可能是一種一般人無法比擬的優勢。

問題來了,怎樣和對的姿態使用高度敏感這一特質?

3

高度敏感者在生活中如何突圍?

方法說起來並不複雜,就像所有心理類書籍告訴你的那樣:在認識心理機制基本運作方式的基礎上,接納外圍世界、接納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接納外圍世界。相信“存在即合理”,面對所有發生的事,將精力集中在“我的需求是什麽、我該怎麽做”上面,而不是時刻處於評判是非對錯的狀態。後者除了消耗你的正能量之外毫無用處。

接納自己。痛苦源於比較,當我們不斷把注意力集中在與別人作對比的時候,我們自身的天性、優勢、以及最深層的需求就被忽視了。時刻提醒自己:我就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存在,不需要和誰一樣。

做自己的主人。我的“成功”由我來定義,主動安排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動接受生活的安排。在崇尚“更快更高更強更有錢”的社會,找準自己的定位並付諸行動,不要被社會主流價值觀牽著走。

同時,作為收集了更多信息、並進行了更深入地加工的高度敏感者,一定要保持足夠量的休息,以放空自己、接受下一輪的信息轟炸。

說來容易做來難,這本身就是一個人一生要修煉的功課。誰也不用著急誰先煉成了,重點在於,這一刻,你做到了嗎?

@小羊愛吃醬肘子:

看到這些吐訴自己敏感的人,他們好像與此同時把敏感、消極、招人嫌並列,仿佛敏感是自己的缺點一般。

不,朋友,我真想拉著你的手,眼神真切地望著你的臉,告訴你,朋友,那不是缺點。

你會為你擁有視力極好的眼睛,聽力極好的耳朵,嗅覺超棒的鼻子而難過嗎?

如果不會,那麽記住,敏感是一顆上帝為你特別定製的心靈,它可以帶你穿梭到那些心如木石的人窮極一生都抵達不了的另外一個宇宙。

高度敏感研究領域的先驅伊萊恩·N.阿倫發現,約15%~20%的人屬於高度敏感者,他們天生擁有一種特殊的神經系統,能比其他人更深入而敏銳地感知並處理內外刺激。因此,他們也常常被貼上“玻璃心”“矯情”“脆弱”等標簽。

《高度敏感的力量》一書中,高度敏感領域研究先驅卡特琳?佐斯特收集大量真實案例,傾力打造熱銷全球多國的暖心作品。

幫你更好地利用自己的特殊稟賦

拋棄世俗的標準,大膽做自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