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本電子刊賣300萬、一季度花1600萬,粉絲經濟韭菜好割嗎

3月18日10時20分,孟美岐與《時尚COSMOPOLITAN》合作的電子刊的預售開啟後五分鐘,銷量數字跳轉到290000。粉絲的熱情如潮水,為雜誌貢獻了超過三百萬元的銷售收益——而這一天,距離孟美岐在《創造101》出道過去了十個月。

據統計,孟美岐粉絲“山支大隊”在2019年第一季度共消費約1600萬,相當於再送孟美岐C位出道1.33次。從始至終,偶像的花路都是用人民幣鋪成的。

如今,雜誌已成為體現流量明星身價的重要外顯方式,粉絲也樂於以拚銷量的方式為愛豆在時尚界打下一席之地。除了孟美岐,TFBOYS、朱一龍白宇、蔡徐坤、陳立農、朱正廷等也都是電子刊的常客。這些流量明星為時尚雜誌帶來了極其可觀的收益。

這不禁讓我們思考:在紙媒衰退的今天,流量明星變現是不是已經成為了時尚雜誌新的救命稻草?

一、時尚雜誌撕封之戰

上周,Angelababy登上美版《VOGUE》封面,隨之引發巨大討論。網絡媒體如此盛行的今天,時尚雜誌封面仍是明星的必爭之地。

流量撕封之戰

流量的撕封之戰由來已久。時尚雜誌封面原本是女星的戰場,“四大流量”崛起後男星也都紛紛加入撕封的陣營中。

女星的撕封陣營以年齡層劃分大致有85花、90花以及來勢洶洶的00花;男星則按人氣分成了四大、三小、雙頂流,以及95後小小生和《偶像練習生》們……

想上封面的明星越來越多,但每年的主刊封面是固定量,僧多粥少的問題要如何解決呢?雜誌社為此增加了“粥棚”——除了主刊、贈刊,各大雜誌還發行了特刊、增刊、副刊。

封面的數量成倍增長,大家都能分得一杯羹。

但人氣並不是登上紙刊封面的直通車,雜誌封面的門檻頗有講究,不同雜誌對於封面人物的選擇標準不同。譬如五大女刊中,《VOGUE服飾與美容》就被稱為最難撕到的封面之一。與其他雜誌青睞明星、流量偶像不同,VC的封面大多都是超模,很多明星無法達成封面“滿貫”就是卡在VC的封面上。

電子刊之戰

然而,隨著偶像男團元年的誕生,原本明星與紙刊封面的平衡被打破。新出道的偶像話題度高、粉絲購買力高,但資歷太淺無法登上紙刊封面,這個局面要如何處理——電子刊封面解決了這一尷尬難題。

電子刊曾經是紙刊的一種自救。2015年,頂級女刊 《費加羅 FIGARO》曾遭遇短暫停刊,之後與《精品購物指南》合並複刊;2018年10月,曾為女刊四小的《伊周》在停刊兩年後僅以雙月刊的形式複刊。紙媒逐漸衰退,傳統時尚雜誌開始結合APP、微信小程序等有利於網絡傳播的電子刊謀求新生機。

目前,我們統計的10本高端女刊時尚雜誌基本都擁有自己的電子刊或者新媒體衍生產品。電子刊也成為明星的紙刊敲門磚,在合作電子刊後,明星和雜誌方再有深度合作也就更加順理成章。

而如今,電子刊已不局限於“紙刊電子版”,它們早已成為獨立的網絡刊物,和紙刊有所區別,一個全新類別的封面就此誕生。電子刊的門檻不高,且製作成本較低,製作周期相比紙媒也大大縮減,在搶佔先機方面擁有很大優勢。

例如,《芭莎in》的電子刊《給鎮魂女孩的一封情書》從敲定合作到上線僅僅花了兩個星期,時尚大片、拍攝花絮、文字採訪、訪談視頻都在極短的周期內製作完成。然而就是這兩周製作的《給鎮魂女孩的一封情書》,依舊創下了電子刊的銷售記錄。

銷量之戰

2015年,鹿晗登上了《GQ Style》春夏刊的封面。《GQ Style》一年僅出兩刊,鹿晗是首位登上該雜誌單人封面的明星。在雜誌開啟預售的一小時內,7000多本雜誌被搶購一空,創造了《GQ Style》的銷售歷史。

也許從那時起,流量粉絲的雜誌封面銷量戰就已拉開序幕。如果說明星登上封面是戰爭的打頭炮,那麽後續的銷量、話題宣傳就是無窮無盡的拉鋸戰。

粉絲給雜誌帶來的經濟收益顯而易見,粉絲將雜誌銷量與愛豆的商業價值直接劃等號,因此買雜誌也成為了粉絲應援的一部分。散粉散買、粉絲團團購——甚至還有專門的雜誌集資,專款專項保證雜誌銷量。

電子刊方面,蔡徐坤、朱一龍白宇都曾創下銷售記錄,華晨宇和孟美岐的粉絲因為購買熱情太高,一度讓cosmo的伺服器陷入崩潰……近階段登上電子刊的明星不在少數,這些電子刊保底收益就有幾十萬,我們統計到最高的收益量是蔡徐坤《TRENDS時尚》電子刊——總銷售量超過600萬。

當然,粉絲經濟帶給雜誌的也不僅僅是錢。話題閱讀量、微博轉讚評,只要和偶像合作的項目,在宣傳造勢上就不會有後顧之憂。所以現在,邀請流量登電子刊封面絕對是完成KPI的直通車。

大戰背後

然而,在這場激烈的電子刊銷量大戰背後,買方賣方都異常清醒。

對於粉絲來說,電子刊的優缺點非常明顯。

比起厚重的紙刊,電子刊為粉絲提供了極大便利。厚厚的時尚雜誌難以收藏,還曾發生過粉絲衝銷量下單幾百本雜誌卻請求客服不發貨不郵寄的事情。電子刊就沒有這種煩惱,幾百份雜誌也隻對應了幾百個閱讀碼而已,完全不用擔心儲存問題;且電子刊的價格更便宜,不到10元就能收獲偶像的絕美硬照,真是非常劃算的購物體驗。

但這種精美包裝的電子雜誌卻不利傳播。裘裘問到一位資深粉絲,她說如果愛豆出了付費單曲,買幾千份還可以分享鏈接給朋友免費聽、或者印製二維碼夾在媒體應援禮包裡。但電子刊局限很多,因為涉及雜誌、品牌,粉絲不敢隨便分享電子刊給媒體和品牌方,不追星的朋友們對這種形式也沒有很感興趣,電子刊安利愛豆的途徑被堵死——“買了就是買了,只能屯著,沒有別的用途。”

由此可見,電子刊單買一份是劃算的,買幾百本真的劃不來、利用率也並不高,這難免會讓大家誤解雜誌有“割粉絲經濟韭菜”的嫌疑。

另一方面,時尚雜誌在推廣電子刊上下足了功夫。《ELLE idol》設定了了分享機制——用戶完成購買後僅能看到電子刊25%的內容,必須進行分享才能看到100%的內容以及解鎖彩蛋。《芭莎in》的推廣力度很大,電子刊購買方式涵蓋芭莎in APP、微信公眾平台、小程序等多種渠道。

但這也僅僅是部分頭部電子刊能做到的。《VOGUE Now》在官網、APP、微信公眾平台、微博均無統一收錄入口,基本只有時尚圈資深人士和上過封面的明星粉絲才知道這本雜誌;還有一些電子刊完全被稱為時尚災難。

而對於電子刊本身來說,生存環境也並不樂觀。競品同質化嚴重,一些網絡街拍欄目、時尚自媒體也紛紛開創線上欄目——無需購買、免費放圖。相對而言,電子刊無非讓粉絲覺得平台逼格更高、製作和策劃更精良、更能體現愛豆的商業價值以及時尚地位。如何穩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電子刊必須思考的問題。

二、後粉絲經濟時代

電子刊的銷量無疑印證了粉絲的龐大財力。粉絲經濟作為娛樂圈的“新概念”被各大媒體頻繁提及,更是各大品牌爭相競爭的一塊“唐僧肉。”

依舊強勢的粉絲經濟

2018年9月,朱一龍在成為施華蔻全新代言人的第二天就被施華蔻“內部人員”吐槽沒有帶貨能力。

朱一龍的粉絲強勢反駁,羅列出朱一龍9月的帶貨清單。在數據不完全統計的情況下,總金額超過3700萬元。在這份長長的帶貨清單上,朱一龍相關消費項目包括公益項目、雜誌、視頻飲品、護膚品、視頻網站會員卡等多個類別。

事件最終以品牌方向朱一龍道歉結尾,但朱一龍的“帶貨能力”並沒有就此畫上句點。

朱一龍與白宇的雙人圖片應援博 “肆月山河”在《鎮魂》爆紅後曾印刷二人的雙人照片集(即photobppk,簡稱PB)。這種印刷物既沒有肖像權授權,也沒有印刷許可,卻在一天內賣出了200多萬元。因影響範圍太廣遭到質疑,“肆月山河”停止售賣PB,並完成了全員全額退款。

此外,朱一龍官方售賣的寫真集《DEPART》限量15萬冊,被粉絲一搶而空,總銷售額也達到了2250萬。

與朱一龍同為“雙頂流”的蔡徐坤,粉絲購買力也非常可觀。在他出道不到半年的時間內,粉絲統計部分非官方周邊的銷售總額也超過了200萬。

粉絲花錢趨於理性

但與大眾眼中的衝動消費不同,如今粉絲的消費逐漸趨於理性,“人傻錢多”再不能和粉絲消費直接掛鉤。

儘管孟美岐單人電子刊銷售超過300萬,火箭少女全團登封的《芭莎in》電子刊僅僅售出3.8萬冊(以時尚芭莎電子刊小程序數據為準),折合銷售額不到23萬元。如此大的差異與火箭少女的團隊文化有關,團裡的成員關係是競爭大於合作,粉絲之間磕碰不斷,因此很少有粉絲願為團體封面買單。

去年出道的NINEPERCENT男團就也將競爭機制引入團隊。但與火箭少女團封不同,NPC的團體代言習慣使用個人單獨鏈接進行銷量battle。這樣的設置使粉絲間的戰鬥從比賽延續到現在——從比拚單鏈銷量到比拚單鏈總銷售額,受益最大的無疑還是品牌方。

只是這種battle也存在風險。某品牌就曾因給單鏈銷量最低成員標注哭臉而犯眾怒,隨後又出現了寫錯名字、修圖瑕疵等失誤,最終只能以道歉收場。

此外,對於有作品、有資格上正刊,且有多個品牌傍身的明星粉絲而言,她們對電子刊的重視度明顯低於那些只能借電子刊曝光的新愛豆的粉絲。他們更清楚流量時代的明星價值不是名氣,而是帶貨力,所以錢往往花在刀刃上——拚作品銷量、拚代言銷量、拚正刊銷量。

粉絲花錢也買不到的東西

儘管粉絲強大的消費能力確實會給明星的商業價值加分,也有些東西是用錢也買不到的。

比如高端奢侈品的代言。品牌在選擇代言人時會優先考量明星的形象是否和品牌文化調性相匹配。比起流量的號召力,他們更看重流量代表的個人標簽和文化,以及他背後龐大的年輕群體的關注。

趙麗穎在2017年9月拿下Dior中國區品牌大使時收獲差評一片,尤其那段“for辣舞”視頻讓這位大使成為了被群嘲的對象。出道多年,趙麗穎走的一直是樸素親民的鄰家女孩路線,她本人的私服造型搭配也多次被認為是穿搭災難。

趙麗穎被選為Dior中國區品牌大使,並不是因為她的帶貨能力和商業價值。Dior大使背後,除了黃斌接手她的經濟事務、為她推資源以外,她本人的走紅歷程也與Dior的主題非常匹配。

《嘉人》雜誌曾揭示趙麗穎當選Dior中國區大使的理由,文章提到Dior創意總監曾說過:“時尚不僅僅是你的外表,她更是你的內心和你的想法。這足見趙麗穎吸引品牌的並非時尚感,而是她憑借自己改變生活的經歷。

可見,雖然看似一切品牌都在向流量“低頭”,這背後品牌的傳播訴求,明星個人與品牌的契合卻都不是靠粉絲“衝銷量”就能達成的。

結語

流量時代的粉絲已經習慣了“消費即熱愛”的行為模式,粉絲經濟也變成了各大流量傍身娛樂圈最好的武器。

隨著小鮮肉、小鮮花的層出不窮,粉絲也已經從“羊毛”變成了“韭菜”,生長速度越來越快。他們的數量和消費實力也都呈冪指數倍速增長。2018年愛豆元年後,粉絲為偶像消費的意向越來越強。無論品牌還是媒體,都想通過粉絲讓流量迅速變現。

然而,與外界認知中“腦殘、無知”的粉絲形象不同,摘掉妖魔化濾鏡的她們也只是在清醒的為自己創造一個美好的夢,所謂的“互撕”不過是維護這個夢境罷了。

粉絲和品牌方、媒體方都在各取所需。幾百萬的代價換來的“愛豆盛世”,對粉絲來說物超所值。這比買賣是否劃算見仁見智,只不過,由此引發的一連串現象,終究讓追星變成了一種當代娛樂圈荒謬的真實。

延伸閱讀

《電子刊現狀》

2015年,康泰納仕旗下的《Lucky》和《Details》停刊,《上海壹周》、《外灘畫報》、《瑞麗·時尚先鋒》相繼轉型新媒體或者停刊;2017 年,意大利 VOGUE 宣布了旗下L’UOMO VOGUE、VOGUE Bambin、VOGUE Sposa、VOGUE Accessories停刊……

傳統時尚雜誌的大專題頁面的生存環境非常艱難,新媒體時代大家喜歡的是短平快的碎片化信息。比如公眾號GQ實驗室已經成了GQ品牌的強勢產品,GQ微博精彩的文案也曾登上微博熱搜引起熱議。

除了這些,電子刊這種方便閱讀、方便傳播的新型刊物已經成為受年輕一代歡迎的讀物。除了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小程序也是必爭之地。

電子刊既能輸出高質量時尚大片,又能載入聲音、視頻等多媒體元素,還能通過技術實現留言、彈幕、投票、朋友轉發等產生更強大的互動。對於與時尚媒體合作的明星藝人和品牌,也多了更豐富、更生動且不失高級的“立體人物表現”。

參考資料:

《時尚集團再推電子刊小程序,時尚媒體加速內容和形態創新》

《Dior為什麽會“盯”上“時尚後進生”趙麗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