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690年前的今天,出身乞丐,逆風翻盤的朱元璋出生

【1328年10月21日】明太祖朱元璋出生

他是赤貧的最底層,是乞丐,做過遊方和尚,絕境下參加紅巾軍後成為吳王,最終締造了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他就是誕生於1328年10月21日濠州鍾離(鳳陽)的明太祖朱元璋。

蒙古人征服中國後的第四十九年,屬龍的朱元璋誕生於赤貧農民家裡,按照傳統排行,親兄弟加堂兄弟順序,這個孩子排第八,就叫“重八”。二十歲之前,朱重八很少能夠體會到吃飽是什麽滋味,他本來也沒有任何抱負,倒是他的母親對他寄托了厚望。“太后(朱元璋母親)嘗謂仁祖(朱元璋父親)曰:‘人言吾家當生好人。今諸子皆落落,不治產業’,指上指朱曰:‘豈在此乎?’”[1]雖然是底層的父母,卻無不望子成龍,以此擺脫淒慘的命運。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1、苦難是朱元璋人生第一堂課,是有史以來出身最低經歷最慘的皇帝

這個孩子從小便體弱多病,生下來,三四天都不會吃奶,險些夭折[2]朱元璋到了10歲時,其父朱世珍為了躲避沉重的賦役,再次搬家。後來就在太平鄉的孤莊為地主劉德種地,朱重八就為劉德放牛,雖經常被打罵,或許這是朱重八15歲之前最幸福快樂的日子。

《朱元璋》影視畫面

元至正四年(1344),朱重八剛滿16周歲,卻開始體驗極端淒慘的人生。當淮北大地的龜裂傷口持續撕裂,一場恐怖的瘟疫彌散在極端貧瘠的土地。僅僅幾天,朱重八就失去了父母、長兄和侄子四位親人,緊接著黃河開始南北決口,仿佛一個月之內,所有的災難全部都出現在這個小夥子的面前。多年後,朱元璋在《皇陵碑》中這樣痛苦回憶說:“兄為我傷,我為兄哭,皇天白日,泣斷心腸!”

善良的汪大娘拿出了棺材錢,替他買了香燭禮品,讓兒子陪他去廟裡剃度當了和尚。對鄉情的感激是他成了皇帝後,對老鄉情深義重的主要原因。雖然在皇覺寺剃度,依舊沒飯吃,幾十天后被迫雲遊討飯。“居未兩月,寺主封倉,眾各為計,雲水飄揚。我何作為,百無所長。依親自辱,仰天茫茫。”[3]

汪大娘和少年朱元璋

直到晚年朱元璋回憶往事時,眼角發酸:“魂悠悠而覓父母無有,志落魄而佒佯。西風鶴唳,俄淅瀝而飛霜。身如蓬逐風而不止,心滾滾乎沸湯”。漂泊、饑餓、瘟疫、生離死別,幾乎所有悲慘的事情都被朱重八經歷了。十九歲這年他回到了孤莊村為父母和長兄掃墓頭也不回地投身紅巾軍起義,由此掀開了朱元璋轟轟烈烈的人生序幕。

2、隻用了十六年便赤手建立大明王朝,可謂神速

至正十二年的三月,穿著破爛袈裟的朱元璋來到濠州城外要求參加紅巾軍。後來他回憶說:“昔者,朕被妖人(紅巾軍)逼起山野。”[4]又說元綱不振乎彼士祖之法,豪傑何有乎仁良(也都不是什麽好東西),可知當年他所受的刺激和無奈的選擇。朱重八是那種放在人群裡一眼就能被引起注意的人,正是因為獨特的氣質風貌,引起了紅巾軍元帥郭子興的注意。此後這個“志意廓然,人莫能測”的朱重八搖身變成“朱公子”,在軍旅生涯表現出的戰略才能很快讓他升任總兵官,讓赤貧的農家子弟實現了華麗轉身。

九江口大破陳友諒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朱重八在變成朱元璋後,開始中原逐鹿,走上了“掃清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並吞八荒。”的統一大業。[5]

戰爭是一個放大器,他清晰地放大了朱元璋的能力、素質和格局。和各路英雄交手後,朱元璋越加顯現出驚人的長官能力和軍事指揮才能,因此投奔他的人才趨之若鶩。到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相繼攻滅江南漢帝陳友諒、吳王張士誠政權。統一江南後,朱元璋審時度勢,決定北伐中原、南定沿海並舉,以奪取全國統治權。 [6] 如同一把掃帚,在舊山河之間展現他的戰略部署,僅用十六年便統一全國。此後不久,在前呼後擁之下,朱元璋身穿龍袍開始指點江山。

朱元璋影視形象

3、自學成才的明朝一等學問家

剛剛建國後,他就在詔誥中說:“朕統禦以來,隨所善而應是職,使有知而不妄。其前代必欲以無知而役有知,朕不知為何。”[7]朱元璋讀書生活非常龐雜豐富,涉獵極廣。從建立初期南京政權開始至洪武三十一年71歲去世,常常是“戴星而朝,夜分方寢”,學習力度一天比一天大,經常為此“日晏忘餐”。每天處理日常政務後,就是讀書,在“萬機之暇”擠出那麽一點時間也要把當天的書讀完。“太祖……身在行間,手不輟書” [8]描寫的就是非常生動的讀書畫面。“吳王微時,目不知書。起兵後,日親諸儒,流覽神解。”[9]

朱元璋書法

不光如此,朱元璋還叫儒臣把古人做事成功失敗經驗書寫在皇宮大殿壁間,以供他“隨時省覽”。與此同時讓身邊這些知識分子輪流給他講課,開展廣泛學術討論。讀書已經成了朱元璋最大的快樂享受,“不昵於聲色之好,絕遊畋之娛。”《國榷》記載:“上……侈靡,絕遊幸,卻異味,罷膳樂,泊然無所好。”和文人學士在一起賽詩講學,再繼續夜讀,有明一代,從始至終,最善於學習的皇帝,唯朱元璋一人而已。[10]

水滴石穿,勤奮的學習,讓他逐漸變成了學問大家,詩文水準,和理論水準得到了突破性的進展。劉基形容說:“欽惟皇帝……萬機之暇,作為文章,舉筆立就,莫不雄深巨集偉,言雅而旨遠。”[11]

清代學問家趙翼飽含深情地概括朱元璋一生的學問境界說:“明祖以遊丐起事,目不知書,然其後文學明達,博通古今,……此固其聰明天亶,然亦勤於學問所致。”學以致用是朱元璋最大特色,此後他所作的如詔、誥、勅、諭以及一般散文、駢文和箴、銘、跋、詩歌等既規範又創新。

朱元璋親書《大軍貼》

相較嚴肅的聖旨內容和語氣來講,讀他的白話聖旨,總是覺得很有特色。某群島有倭寇來犯,地方官員請示如何處理。朱元璋發下一道聖旨說:“奉天承運皇帝,昭曰,告訴百姓每(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家夥來了,殺了再說。欽此。”浩如煙海的聖旨大多千篇一律,唯有朱元璋的聖旨能讓人眼前一亮。

4、對百姓有情有義,康熙深情讚頌他“治隆唐宋”

登基之後,朱元璋數次重申自己的立場:“朕本農夫,深知民間疾苦。朕本農夫,深知稼穡艱難。”每當提起老百姓的艱難,他會為之抽泣,對那些富戶兼並土地的地主和貪官汙吏,朱元璋恨得咬牙切齒,不由得想起了植入骨髓般的痛苦經歷。為此他希望能夠建立一個老百姓吃飽穿暖的國家,而他將用盡所有精力為此努力。洪武四年他指示中書省“如今臨濠的空地很多,你們應該調查那些開荒者的身份,讓他們平均耕種,使窮人有產業,富戶不能兼並。如果哪個大戶多佔土地,轉給貧人佃種的,就要懲罰他。”[12]

大明版圖

遇到災荒,他就想起小時候的遭遇,對於賑濟災民他不遺余力,生怕被貪官搜刮截留,為此他規定:“凡地方發生水旱災害,地方官不報告的,許百姓來申訴,我將對官員處以極刑 ”。除了減免農業稅,又在各地設立醫藥局,凡因病沒錢者給予免費治病,同時又在地方設定“養濟院”,對貧民和孤寡老人兒童給予最低生活保障。他經常擔任教育年輕功臣子弟的任務:“男子漢家,學便學似父親樣做一個人,休要歪歪搭搭地過了一世。你每(們)趁我在這裡,年年來扣頭。你每(們)還是挨年這歇來。你每(們)小舍人,年紀小,莫要學那等潑皮的頑。你每(們)這幾個也年紀小哩,讀書學好勾當,你每學爾的老子行。”對貪官他剝皮實草,行霹靂手段,對百姓他充滿同情,施菩薩心腸。

頗具爭議的朱元璋畫像

洪武二十六年,根據戶部統計數字,耕地面積達到八百五十萬餘頃,比北宋耕地最高數字(五百二十四萬餘頃)增加了三百二十六萬頃。全國人口六千多萬,超過《元史》所載最高人數,全國的田賦收入僅米麥一項就高達三千二百七十八萬餘石,比元朝歲入一千一百一十萬餘石增加了近兩倍,是明朝真正的盛世。[13]

洪武三十一年,七十一歲的朱元璋經歷了喪子之痛後,精神和身體每況愈下,卻支撐病體辦公“日臨朝決事,不倦如平日”。一個月後,朱元璋在西宮駕崩,在遺囑中,他回顧了自己的生平“今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專志有益於民。”儘管朱元璋的身後背負著某些爭議,但他施政治國,代表底層老百姓走出貧困和饑寒的願望從未改變,以至於朱元璋在民間的口碑一直很好。

康熙親題《治隆唐宋》

數百年後的康熙皇帝專門拜謁朱元璋南京的明孝陵,以非常崇敬的口氣寫下“治隆唐宋”四個大字,表達了對朱元璋的崇高敬意。

注釋:

[1]《明太祖實錄》

[2]《鴻猷錄》

[3]《皇陵碑》

[4]《與元臣禿魯書》

[5]《賈誼過秦論》

[6]《明代軍事統一戰爭》

[7]《明太祖文集卷三》

[8]《明史紀事本末》

[9]《國榷》

[10]《廿二史劄記》

[11]《劉伯溫文集》

[12]《明太祖實錄》

[13]《朱元璋傳》吳晗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