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市民鍾情收藏幾十年 收集“老物件” 留住成都記憶

木製的儲物櫃、木製的沙發、茶几上隨意擺放的老報紙、一摞半米高的連環畫……近日,記者一走進收藏愛好者王大明的家中,時光仿佛一下子就被扯進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成都,這些時隔幾十年的老物件都鐫刻著歲月的故事。

王大明先生現居成都市高新區芳草街街道,是一位地道的成都人。為了“留住成都記憶”,上世紀70年代起便萌生出搞收藏的想法。他從收藏糧票開始,逐漸變成了一個收藏雜家。如今,他的家裡堆滿了有關成都的老物件。儘管這些老物件現在已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在王大明的眼中,它們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寶貝。

萌生收藏想法先從搜集糧票開始

一抹陽光從窗戶中斜射進來,王大明拿出一疊老報紙靠在窗戶邊坐下,茶几上放置著一杯泡好的濃茶。看著老報紙上登載的新歌發布,王大明想起了幾十年前的成都。時隔30余年,這一疊報紙還能“穿越時空”與我們相見,得益於王大明對收藏的那份摯愛。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各類票證在收藏界漸漸有了市場。一次,王大明在逛收藏市場時發現糧票種類多樣,有些圖案十分漂亮,看到別人有這麽多好看的票證他有些“眼紅”,但因當時並不富裕,只能把收藏的想法埋藏在心裡。因工作需要,王大明每天都會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信件。對王大明來說,這是開啟收藏之路的一個機會。於是,每次在信中末尾,他都會寫上一句:“我正在收集糧票,可以在寄回來的信件中寄兩張你們當地的糧票嗎?”為了不讓對方吃虧,王大明每次會用相等面額的全國糧票作為交換。漸漸地,身邊的朋友知道他在搜集糧票,若手上有外地的糧票,也會主動聯繫王大明。“不知不覺收集了好大一摞,後來隨著收藏數量越來越多,我便買了好幾個文件夾全部整理好放進去。”說罷,王大明拿出三個裝得鼓鼓的文件夾:“這些只是一部分,還有些在箱子下面,那是真正‘壓箱底’的東西。”記者拿出尺子一量,王大明口中的“部分糧票”已經高達20厘米有余了。

收藏糧票這一愛好從80年代延續至今,現在出門逛古玩市場時,看到有意義的糧票,王大明總會忍不住掏錢買下。尤其看到自己收集得較少的地方糧票,他更是挪不開步子。

專家變雜家收藏品達幾十種

郵票、獎狀、結婚證、老報紙、糧票上千張、成都老照片上萬張……王大明家的收藏品多達幾十種。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開始,王大明的收藏漸漸從單一的糧票變成了多種多樣。“收藏其實也有一個學習的過程,你要去收藏一樣東西,首先就要去了解它,否則根本不知道從何入手。”王大明有所感悟地說,“1952年的結婚證更像是一份契約書,1956年的結婚證像一張大獎狀,而如今從獎狀式變為了護照式。不要小看這一本本的結婚證書,裡頭可大有文章,從這些結婚證的款式、內容的變化,能夠讀出社會的變遷。”

擺放在王大明家櫃子中的搪瓷杯,是他不可多得的寶貝。“成都原來有個搪瓷廠,現在已經沒有了,以前的人們喝水都是用的搪瓷杯,看到它們,就仿佛回到了那個年代。”

珍藏在家中的老式小鏡子,也是王大明收藏的對象之一。前面的玻璃與現在的鏡子無異,而後面是一幅踏雪尋梅的插圖,鏡身是喜慶的大紅色,可以懸掛在牆上,也可以折疊後立在桌子上。

最令王大明激動的,要數一張民國時期的兌獎報紙了。上面密密麻麻地寫滿了民國時期一期彩票的兌獎號碼。這張報紙是他從古玩市場淘來的,說起這件物品,還頗有一段淵源。“這張報紙是從一個舊衣櫃裡發現的,當時的衣櫃都有鏡子,鏡子後面會用報紙墊著。那家人搬家時,不小心將鏡子打碎了,才看到了後面的‘古董’報紙。”

喜歡逛古玩市場愛收藏有情懷的老物件

今年62歲的王大明已退休兩年有余。退休後,他有了更多的時間“泡”在各種古玩市場裡。雖說在“淘貨”時喜歡尋找便宜的“好貨”,但遇上真正喜愛的東西也會當機立斷買下來。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在逛古玩市場時看到一本《新成都》的書,對他研究老成都文化大有裨益,當時老闆賣價1000多元,王大明身上現金不夠,就先付了200元定金,再找人借錢付了全款將其收入囊中。他說:“遇到好東西生怕被別人搶走了,所以才這麽急。”

如今,王大明仍然對收藏情有獨鍾。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進步,智能手機、微信支付逐步走進了市民的生活,郵票早已談出人們的視野,國家經濟困難時期的糧票也不再受寵,王大明依然熱衷於四處搜集這些物品,在別人眼中的陳舊物品,在他的眼裡卻是閃著光的寶貝。“以後,我還會繼續收藏那些富有情懷的老成都物件兒,希望有一天可以向現在的年輕人展示這些東西,讓他們了解成都的歷史和從前的生活。”王大明說。

華西社區報記者 胡慧媛 攝影報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