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代那些事兒:阮元,搜求典籍愛刻書

阮元(1764~1849)字伯元,號芸台、雷塘庵主,晚號怡性老人,籍貫江蘇儀徵人,乾隆五十四年進士,先後任禮部、兵部、戶部、工部侍郎,山東、浙江學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撫及漕運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雲貴總督等職。歷乾隆、嘉慶、道光三朝,體仁閣大學士,太傅,諡號文達。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經史、數學、天算、輿地、編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著非常高的造詣,被尊為三朝閣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

阮元一生禮賢敬士,提倡學術文化。他憑借自己的地位和力量,編刻書籍,傳播學術,影響深廣,作用巨大。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是很難找出第二人與之相提並論的。略述如下:

編刻《皇清經解》。清代學術成就輝煌,尤以乾嘉時期為最。《皇清經解》網羅順治到乾嘉時期清儒說經之書,全書共收作者74人,著作180種,共計1408卷,基本囊括了清代的學術精華。《皇清經解》給士子讀書以便利,給治學指明門徑,於士林裨益極大。日本學者藤塚明直把《皇清經解》比成是當時的百科全書。認為這部叢書不僅嘉惠本國士子,而且通過文化交流澤及日、韓等國學人,影響這些地方的學風。由此可見《皇清經解》在國際上的影響。

校刻《十三經注疏》及《校勘記》。《十三經注疏》是治經的重要依據,經書之刻始於後唐長興三年,至宋代,刻本漸多。歷代輾轉翻刻,訛錯百出,艱於理解,不可卒讀。阮元任江西巡撫時組織人力完成這一巨大工程。當時學者盛讚此書“校以眾本,審訂獨精”,阮元《校勘記》“綜合諸家校勘,集群儒之大成”。

主編《經籍纂詁》。治經必通訓詁。我國古代的訓詁發達雖早,然古儒傳注散見於群書,檢閱十分不便。且在古儒傳注之中,因不明音訓,注釋錯誤的亦不在少數,鑒於此,阮元決心編一部大型的訓詁工具書,直到任浙江學政,阮元才有條件組織人力物力,從事《經籍纂詁》的編纂工作。《經籍纂詁》106卷,將十三經和唐以前的史、子、集部中重要著作的舊注以及漢晉以來的各種字書共約100余種匯集在一起。此書是纂集型訓詁工具書的開創之作,給學者治學提供了完備的訓詁資料;此書又是後世訓釋古漢語的淵藪,如《中華大字典》、《辭源》、《辭海》等書所收的關於文字訓釋方面的資料,實際上都是承襲了《經籍纂詁》的成果。此外,日本學者編纂出版的《大漢和辭典》,台灣出版的《中文大辭典》,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聯合出版的《漢語大字典》以及羅竹風主編的《漢語大詞典》都大量採用了《經籍纂詁》的訓詁資料。現代著名語言學家王力推重《經籍纂詁》是“纂集派訓詁著作的代表”。《經籍纂詁》在中國辭書編纂史上具有裡程碑性質,其嘉惠士林、沾溉後人的作用不可估量。

編刻金石志。我國金石遺文數山東為最。阮元任山東學政時於公事之暇上高山,訪耆舊,廣為搜索;又博考群書,征集全省碑刻拓本,匯而編之,共得1300余種,刻為《山左金石志》24卷。後調任浙江學政,又組織人力搜訪摹拓金石文字,編刻為《兩浙金石志》18卷。此外,阮元又向友人征求鍾鼎彝器拓本,加上自己所自藏自拓者,編刻為《集古齋鍾鼎彝器款識》10卷,共550件,超過了宋代薛尚功所輯(493器),這對校勘古籍、研究古文字發揮了重要作用。

征刻江浙詩集。阮元先後編刻的詩集有《淮海英靈集》、《兩浙輶軒錄》、《江蘇詩征》等。《淮海英靈集》為揚州府、南通州清人詩集,所錄詩人近千家,皆以已故者為斷,詩集於保存清代揚州地方文獻具有不可磨滅之功,也為後人研究清代揚州的史事和文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因而此書於當時即受到學者的高度評價。阮元督學浙江時,於公事之暇乘輶軒采風,訪遺篇,求總集,遍於11郡,自清初至乾嘉,得詩3133家,遂編成《兩浙輶軒錄》刻之。嘉慶二十一年,阮元輯江蘇詩人詩集計5430余家,183卷,名為《江蘇詩征》,刻印通行。

刻印諸家學術著作。古代學者著書不易,刻書更難,沒有財力,終身也出不了書。阮元熱心刻印海內學問之士的著作“不下數十家”,如朱珪、錢大昕、汪中、劉台拱、焦循、孔廣森、張惠言、凌廷堪、錢塘、謝墉、李銳等,所刻印的都是乾嘉時期著名學者或科學家的代表作,對於弘揚和流傳學術文化作出了重大貢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