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儲糧是怎麽管好保13億多中國人飯碗的糧食呢?

中儲糧的職責是管住管好“大國糧倉”,確保中央儲備糧棉油數量真實、質量良好;確保國家急需時調得動、用得上。

中央儲備糧是保百姓飯碗的糧食,中儲糧是怎麽管好保13多億中國人飯碗的糧食呢?

秘訣就四個字:購、存、調、銷!

一、“購”:過程公開,透明可追溯

中儲糧的買買買,與廣大剁手族們不一樣。不僅要鎖定優質糧源,嚴把糧食入庫質量關,還廣泛採用“一卡通”系統,購買糧食全過程公開,透明,可追溯,杜絕“打收據”“人情糧”“轉圈糧”。

酷暑時節,中儲糧涿州直屬庫,一輛大型運糧車正在卸糧入庫。 本報記者 劉慧攝

二、“存”:現代糧倉,科技存儲

好糧用好倉。中儲糧的糧庫長什麽樣呢?

如果你以為中儲糧的糧倉還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破舊不堪的老式倉庫,那就“OUT”了,現在的糧倉是高大平房倉、淺圓倉、立筒倉。

60年代磚木平房倉。本報記者 劉慧翻拍

中儲糧涿州直屬庫現代化的平房倉。 本報記者 劉慧攝

如果你以為現在糧庫作業還是人扛肩背的力氣活,那也是“OUT”了,現在機械化、智能化作業完全取代人力,效率大大超出人們的預料。舉個例子,以前人工取樣化驗需要1小時,現在機器自動取樣化驗,僅僅需要10分鐘時間,效率提高了整整6倍。

如果你以為現在糧庫滅殺蟲害還是採用化學藥物熏蒸等傳統方法,那也是“OUT”了。現在糧庫採用智能氮氣氣調、內環流控溫技術多種“黑科技”,為老百姓提供綠色、安全、健康的糧源。

如氮氣氣調技術,就是糧庫利用空氣製成氮氣,向糧倉中充入氮氣,當倉內氮氣濃度達到98%以上的低氧環境時,糧食呼吸減弱,而害蟲不是被餓死,就是被憋死,輕鬆實現儲糧環節的綠色無汙染。

如內環流控溫技術,就是通過冬季糧溫降低蓄積冷空氣,夏季用小功率風機將糧堆內部的冷空氣從通風口抽出,再均勻送到倉內,降低倉溫和表層糧溫,讓糧堆做自己的綠色空調,實現常年低溫儲糧。

現在,中儲糧的智能化糧庫都裝上了“千里眼”,每個直屬庫安裝有100多個攝影頭、數千個糧情傳感器,並與廣域或者專線網相連,全系統近千個庫點匯集起來,形成全國糧食行業最大的一張物聯網。管理人員坐在辦公室裡,就可以輕鬆查看全國各地直屬庫的糧情。

三、“調”:穩定預期,平抑糧價

糧價是百價之基,牽一發而動全身。中儲糧就是糧食市場的“穩定器”,保證供應,穩定預期,平抑糧價。

中儲糧在什麽情況下會調運中央儲備糧呢?

第一種情況:應急救災

舉個例子: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發生後,中儲糧第一時間緊急安排中央儲備糧油搶運災區,累計向災區緊急投放救災糧油64萬噸,24小時供貨,隨到隨取,保證了災區群眾口糧和食用油供應。

第二種情況:服務調控

2005年,中儲糧被國家賦予政策性糧食收購這一重要使命,執行國家下達的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收購任務,玉米、大豆、油菜籽以及新疆小麥的臨時收儲任務。當糧食價格過低時,為防止“谷賤傷農”,中儲糧就要以托市價收購糧食;當糧食供給偏緊、糧食價格上漲時,為防止“米貴傷民”,中儲糧就要向市場拋售糧食,保護種糧農民和消費者的利益。

四、“銷”:推陳儲新,常儲常新

每一粒糧食都是有生命的,存放一定時間,品質自然會下降。因此,中央儲備糧儲存一定時間,就要推陳儲新,用行話講,就是“輪換”。具體來說,稻穀、玉米每2至3年就要輪換一次,小麥每3至5年就要輪換一次,大豆每1至2年就要輪換一次。中儲糧已經建立比較穩定的輪換機制,做到應輪必輪,常儲常新。

(經濟日報 記者:劉慧責編:於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