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先有新冠、又遇洪災:中國糧食安全受到多大影響?

文|《財經》記者 焦建

編輯|蘇琦

進入2020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和南方汛期洪災接連到來。這些外部因素會對中國的糧食生產安全帶來哪些影響,是很多人關心的話題。

因主要分別對應夏糧和秋糧收獲,以上兩個因素並不可混為一談。就前一個因素而言,7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中國夏糧總產量14281萬噸(2856億斤),比2019年增加120.8萬噸(24.2億斤),增長0.9%。如同接力賽一樣,夏糧再獲豐收奠定了穩定全年糧食生產的上半程基礎。

但自今年入汛以來,席卷南方的洪水對糧食生產的局部影響較大,可能會出現部分地區的秋糧“毀滅性減產、絕收”現象。近日接受《財經》記者採訪的多位相關農業專家也提醒稱:即使中國克服困難取得秋糧豐收,也並不意味著可以“高枕無憂”。此次疫情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影響已逐步顯現,對世界糧食生產和貿易產生巨大影響。要未雨綢繆,積極應對糧食安全面臨的內外各方面挑戰。

7月17日,聯合國相關機構發布最新報告顯示: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到今年年底,全球嚴重糧食不安全的人數可能從疫情來襲前的1.49億增加至2.7億,共有25個國家面臨嚴重饑餓風險。此外,由於關鍵的健康和營養服務中斷,未來六個月內,每天還可能有多達6000名兒童由於原本可以避免的原因而夭折。

夏糧增產數字背後

在疫情多少會對農業生產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的前提下,中國的夏糧總產量數字仍能保持增長,有其現實基礎。

從糧食生產的角度來看:2020年中國全國冬小麥播種面積3.31億畝,今年4月生長關鍵期的苗情長勢良好,全國冬小麥一、二類苗佔比分別為23%、77%,北方冬小麥苗情明顯好於上年同期,為夏糧再獲豐收打下了基礎。另外,國內外糧價可能上漲的預期,也對農民的種植積極性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前述數據,是根據對全國25個夏糧生產省(區、市)的調查得出的。整體而言:從播種面積來看,全國夏糧播種面積26172千公頃(39259萬畝),比2019年減少181.6千公頃(272.4萬畝),下降0.7%。小麥播種面積22711千公頃(34066萬畝),同比減少273.5千公頃(410.2萬畝),下降1.2%。

播種面積減少了,夏糧總產量提升的背後,必定是單產的提高。相關數據顯示:全國夏糧部門面積產量5456.5公斤/公頃(363.8公斤/畝),同比增加83.4公斤/公頃(5.6公斤/畝),增長1.6%。其中小麥部門面積產量5798.0公斤/公頃(386.5公斤/畝),比2019年增加101.9公斤/公頃(6.8公斤/畝),增長1.8%。

國家統計局農村司相關負責人在解讀夏糧生產情況時則指出:雖夏糧面積穩中略減,但單產提高支撐夏糧實現增產。夏糧單產提高主因是氣候條件總體有利、田間管理加強以及後期病蟲害得到有效控制。

值得提及的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初,正值春耕關鍵期,坊間一度因恐慌心理作祟而出現少數地區屯糧現象,這背後正是對疫情等突發因素可能衝擊糧食生產的擔憂。隨後一系列從宏觀到微觀層面的政策調控,則對調動農民和主產區積極性發揮了作用。

不僅如此,在此前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北方某農業大省的一位農業人士也曾提出過一個觀點:相對而言,疫情對農業生產影響並不那麽直接。這是因為農業生產在田間分散作業,復工問題和人員聚集問題相對容易克服。儘管疫情前期曾出現農資運輸困難現象,但各地及時頒布相關措施,也降低了不利影響。

“夏糧歸倉,心裡不慌。”在綜合疫情防控和保障春耕等一系列措施的實施下,夏糧再獲豐收,為全年的糧食增產接力,跑出了上半場的好成績。但值得提及的是:按照中國農業生產的一般規律,夏糧隻佔全年糧食生產總量的20%到25%左右,也就是四分之一左右。這一佔比近十年來雖有微調,但大致變化不大。

從糧食品種來看,夏糧主要生產的品種為小麥和油菜等,而秋糧生產的主要品種有水稻(中晚秈稻)、棉花、食糖、玉米等。

應該注意到的是:佔比雖不大,夏糧生產所收獲的小麥和部分早稻,則屬於中國城鄉居民最主要的口糧品種。對於保障中國的“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糧食安全目標至關重要。

值得關注的不止是秋糧

展望秋糧生產,據農業農村部相關預計顯示:今年秋糧播種面積基本與上年持平,大秋作物總體長勢好。而秋糧約佔全年糧食產量的四分之三左右,其中包括重要的糧食穀物中晚秈稻,以及對粗糧消費尤其是糧食加工業、養殖業具有支撐作用的玉米和大豆。

由於水稻在中國秋糧中佔比較大,因此,此次南方水災對農作物的影響,也主要集中在水稻上。自今年入汛以來,席卷南方的洪水對糧食生產的局部影響較大,可能會在部分地區出現“毀滅性減產、絕收”現象。

7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國家減災委秘書長、應急管理部副部長鄭國光在會上透露的相關數據顯示:截至7月13日早晨7點,洪澇災害已造成直接經濟損失861.6億元。有200多萬人次緊急轉移需要安置,農田絕收的面積是516千公頃。

以受洪水影響較大的江西為例:7月23日,該省防指第六場新聞發布會上透露的數據顯示:7月以來,截至22日,全省農業農村因洪澇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7億元,受災面積1316.9萬畝。其中,全省58.7萬畝高標準農田工程設施受淹,佔建成面積的2.3%,估算損失約12.6億元。此外,本次汛情期間正值早稻收割關鍵期,也致使該省早稻受災嚴重。

部分農業專家也指出:洪澇對糧食生產影響局部較大,甚至是毀滅性的,對於洪澇災害嚴重地區,會出現絕收現象,部分地區或出現減產情況。但也應認識到,這些影響是以“(長江流域)一條線”的形式存在的。

為降低洪澇對秋糧生產造成的影響,江西在搶收早稻的同時,也正迅速搶栽晚稻。按照該省農業農村廳部署的晚稻栽插工作:確保濱湖地區在8月7日前,其他地區在8月1日前晚稻栽插到位,做到水退到哪裡搶種補種就到哪裡,力爭實現“早稻損失晚稻補”。截至7月22日,該省已栽晚稻1393.5萬畝。

全國層面的減災部署,也正在積極頒布。據農業農村部網站消息:7月20日,農業農村部召開相關會議時,就進一步研究分析當前汛情災情,安排部署農業防汛救災和災後生產恢復工作,並提出了一系列應措施:要狠抓災後生產恢復,指導洪澇災區及時排除農田積水,加強肥水調控,促進受災作物正常生長髮育;繼續做好救災種子調劑調運,指導各地搶抓農時,適時改種補種;加強水毀設施和農田修複,及時搞好畜禽補欄和魚塘補苗,盡快恢復生產。要采取有針對性的抗災舉措,加強機具調度,加快早稻收獲、烘乾;搶插晚稻,擴大機插面積,特別是南方雙季稻區要采取“早翻晚”(早稻品種晚稻用)措施,保證晚稻面積落實。

也有學者提出了不必過於擔心的理由,按照以往年份的相關數據統計:2008年-2017年,中國糧食生產洪澇受災面積為9236.10千公頃,其中2010年達到17866.69千公頃。但整體而言,中國的糧食生產在這些年當中還是保持了連續增長。

長期關注中國糧食安全問題的同濟大學特聘教授程國強此前也對《財經》記者表示:中國在聚力抗擊疫情的同時,也具備應對全球糧食危機風險的堅實基礎。當前我國糧食安全形勢處於歷史上最好的時期,糧食連年豐收,庫存充足,糧食供應不會出現脫銷缺貨。

從糧食“家底”來看:其一,因中國長期以來對糧食生產采取支持政策,糧食生產已連續五年保持在13000億斤以上,2019年糧食產量達到13277億斤,糧食儲備相對充足;其二,中國已逐步建立起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有重點地區、重要品種的國家和地方市場監測體系,有分散全國多地的糧食儲備體系,有糧食安全應急預案。

但這並非中國的糧食安全已是“高枕無憂”,因中國仍需進口部分糧食和大豆作為調節的重要抓手。持續緊張的外部環境,也讓多位學者提醒稱:此次疫情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影響已逐步顯現,對世界糧食生產和貿易產生巨大影響。因此,要未雨綢繆,積極應對糧食安全面臨的各方面挑戰。

程國強也一直呼籲稱:要在聯合國、二十國集團(G20)等多邊機構框架和機制下,強化消除饑餓、保障糧食安全的全球共同責任與使命,推動各國啟動全球糧食安全和農業貿易協調、合作與行動,確保全球農業與糧食供應鏈有效運轉和持續推進,不斷完善和強化全球糧食安全治理,共同維護全球農業貿易和市場秩序。

今年4月時,二十國集團農業部長召開相關會議時承諾:會在疫情期間確保全球有“足夠”的糧食供應。二十國集團將防範對糧食和農產品出口采取任何不合理的限制性措施,因為這些措施可能導致國際市場上糧食價格過度波動,並威脅到世界上大部分人口的糧食安全。而在疫情背景下采取的緊急措施必須有針對性、適當性、透明性和臨時性,不會造成不必要的貿易壁壘或破壞全球糧食供應鏈,同時符合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