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抗疫一線,他們舍小家為大家同心守“滬”

-父子-

村裡戰“疫”,要硬核也有暖心

在浦東新區川沙新鎮某村的一處隔離點內,有一對“父子兵”正共同奮戰在抗疫一線。90後祝嘉瑩在川沙新鎮綜合行政執法隊工作,接到封控命令後,與60後父親祝革軍一起挺身而出,“我們父子一起當志願者,為村民們的安全盡點力”。

祝革軍主動請纓,擔任臨時黨支部書記,成了這支隊伍的“壓艙石”,“作為一名黨員幹部,關鍵時刻就要把身份亮出來,把防控責任擔起來。”兒子祝嘉瑩則挑起疫情防控組長的重擔。兩人在村裡發出緊急招募的信息後,一支由5名黨員和15名群眾組成的疫情防控志願者隊伍,迅速集結完畢。經過集體商討,隊伍被分為5個小組,即數據采集組、健康保障組、秩序維護組、環境保障組、二維碼登記組。

祝嘉瑩所在的村不同於普通小區,居住者以老年人居多,和城裡人的生活習慣也有差異,這給閉環管理帶來了新的考驗。剛開始,有個別村民不是很配合村組封控。

“當時,有村民會偷偷向封閉圈外的人員購買物品,甚至將拉高的鐵絲柵欄壓低,翻出去種地。”面對這些現象,祝嘉瑩就帶著志願者們一遍遍巡邏,勸阻這些村民,請他們務必嚴格遵守防疫要求。

此時,雷厲風行的父親拍板,“還是要使出硬核招數”。於是,兩人帶領志願者,把警察提供的真實事例張貼在村組各處醒目的位置上,並群發給村民組長志願者,要求逐戶告知——不遵守防疫規定,將可能觸犯法律。通過一連串針對性的廣而告之,祝嘉瑩發現,不配合的現象徹底杜絕了。

雖然父子倆白天都在村裡工作,但由於各自崗位不同,抗疫任務又比較繁忙,兩人很難說上話,只能等到晚上回到家,再交流一下白天工作的心得。“新兵”兒子總是請教“老法師”父親一些工作處置方式。

為了保障核酸檢測順利開展,“父子兵”總會一起提前分析各種情況,做好預案。“村裡老人多,他們大多數不會使用智能手機,所以,用微信通知肯定是行不通的。”每次核酸檢測前,祝嘉瑩總會與村組長們一起,拿著擴音喇叭“巡村”,分批叫喊村民去做核酸檢測,避免人群聚集。

封閉期間,村民的生活難免受些影響,偶爾也會遇上意外。前幾天,毛阿姨就焦急得向志願者求助。原來,她家中只有兩個老人,液化氣用完了,電話裡喊了配送師傅,但師傅表示因疫情原因,付款無法用現金。祝嘉瑩不僅立即幫著墊付,還幫毛阿姨將液化氣瓶送回了家。

眼下,在“父子兵”和志願者們傾力服務保障下,這處隔離點的各項防控措施已有條不紊地運轉落地,村民們正安心等待春暖花開。而父子倆也約定,疫情還在,他們不退。只要哪裡有需要,他倆就繼續並肩作戰,為抗疫貢獻力量。(本報記者唐瑋婕)

-全家-

三個“大白”,晚8點家裡才亮燈

“關於我們一家都是‘大白’這件事,還是作為醫護人員的媽媽最辛苦。”……在滬郊金山區朱涇鎮的金山名都小區,王可禕的微信朋友圈,從3月18日開始就從校園場景切換成了抗疫現場。有母親身為醫護人員連軸轉的點滴,有父親穿著志願者背心送菜的日常,還有她自己一身防護服維持秩序的背影。

“我最想做的是替母征戰!”這個出生於2001年的大三姑娘,說了一句很有巾幗氣概的話。據她介紹,自金山區首輪核酸篩查以來,母親就開始忙碌於不同街鎮的采樣點現場。每天清晨5點起床,6點到醫院集合,由大巴送至采樣點,開始了一天近14小時的采樣工作。

“連續工作後,媽媽回到家吃飯時,我都明顯能看到她拿筷子夾菜的手都是抖的。”雖然心疼,但王可禕知道,這段時間,所有醫護人員都奔忙於抗疫一線,如果可以,她非常想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媽媽總是和我說,爭取在大學就入黨,現在我已經是一名入黨積極分子,是黨員就先上,我也能做到”。

在母親的影響下,王可禕報名成了志願者,3月17日前往錢圩鎮支援。18日,朱涇鎮開展核酸檢測,王可禕回社區報到,投入到抗疫志願服務中。“第一天的采樣現場還是有些準備不足的,很多居民都是頭一次做核酸檢測,對保持安全距離認知不強,加上都想早做早回去,所以間距很難保持。”為此,王可禕與其他志願者在自己包乾的隊伍前築起了人牆。

“我們居民區有很多‘大神’,他們還為我們制定了‘作戰’計劃,根據頭一次的實戰情況改進環節。第二次,我們根據方案推進,一下子就變得井然有序。”除了采樣點現場的秩序維護外,王可禕還是13號樓的領路員,居民們的配合和支持讓她十分暖心,原來,這個小區都是高層,10層樓20戶,喇叭不夠用,志願者只能在樓下靠嗓門喊,看小王喊得辛苦,先下樓的大嗓門阿姨叔叔就會幫著她一起喊。有趣的是,那天,小區保安看隊伍不長,就提前來13號喊樓,沒想到,居民們都不“買账”,“小姑娘說了,今天還是她來領我們去,我們聽她指揮,等她到了再出動”。

3月20日,志願者群裡二度發起招募,“保供物資派送,急需志願者加入!”一聲令下,王可禕的父親,這位家裡的後勤保障員,不聲不響給自己報了名,還打趣地向妻女匯報:“我待在家看你們出出進進,沒有參與感,要忙一起忙。”就這樣,家裡三位“大白”,在疫情防控的不同現場,開始各自的忙碌。

“今天采樣現場秩序還好吧”“送了多少物資啊,爸爸”“媽媽今天是上哪個鎮做采樣去啦”……晚上8點後的小家,溫暖的燈光再次亮起,晚餐是三份簡單的掛面,還有的就是他們在防疫一線的那些“今天的故事”了。(本報通訊員殷潔如 記者 薄小波)

-夫妻-

戰“疫”家書,有思念更有互勉

“家福爸爸:見字如面,已經好久沒坐下來一起聊聊人生了。過年前,你說熬到過年就好了;還沒過完年,你接到電話,又匆匆跑去核酸臨時檢測點現場,你說,等過完年回來的人都回來了,忙完這陣就好了……”

這封戰“疫”家書,是“家福媽媽”——青浦區西郊半島社區工作者王曉潔,寫給丈夫“家福爸爸”——青浦區華新鎮防控辦主力隊員王凱的。

寫下這封信時,這對抗疫“夫妻檔”已有幾個月未見了,彼此正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那些流淌在筆尖最深的思念、來不及細說的叮嚀、互相勉勵戰“疫”必勝的決心都凝結在信裡。

“家福爸爸”王凱是華新鎮核酸檢測樣本轉運車隊的隊長,負責采樣送檢、車輛調度及消毒工作,“離病毒最近,與時間賽跑”,是他對這份工作的評價。“哪裡有核酸檢測樣本,我們就到哪裡去收,每天基本上都要工作十幾個小時,晚上等所有人測完核酸,樣本全部送出去,才能收工,最晚的時候我們要到晚上10點多才能結束。”他說。

轉運工作時間緊、節奏快、任務重,轉運人員到達指定核酸檢測點後,需要馬上開箱檢查,核對采樣數量,然後錄入信息、封箱、送檢。來不及歇息片刻,就又要驅車奔赴下一個點位。“這個核酸檢測點有人去嗎?”“哪裡還沒有結束核酸檢測?”“記得對車輛、轉運箱消毒。”一路上,王凱的手機響個不停。他實時聯繫司機,確認轉運任務的每一個細節。他們搭建著一條條安全可靠的“傳送帶”,將每一份樣本安全準時送到,確保轉運工作井然有序。

王凱說:“相比一線的醫務工作者,我們這些都算不了什麽。哪裡需要我就去哪裡,希望自己能夠多做點事情幫助到大家。”

“家福媽媽”王曉潔在社區的主要工作是核對核酸檢測人員、落實防控措施。“您好,請問您是小區某單元的住戶嗎”“您家裡目前住著幾口人”……對照人員信息表,她逐一聯繫住戶,詳細了解並記錄居民需求;對於有時候居民不理解甚至掛斷電話的情況,她就一遍遍重複撥打電話、耐心解釋。

在核酸篩查期間,王曉潔還要分出“三頭六臂”,化身多面手,及時清點物資、聯繫醫務人員、協調志願者、維持現場秩序……忙得一刻也停不下來。遇到人手不夠時,她就穿上防護服協助醫生進行核酸采樣。雖經多日勞累,但她依舊堅守崗位、未曾退縮。她說:“我是一名黨員,黨員在這個時候,就應該盡這個責任,主動衝在一線,為人民服務,守護一方安寧。”

因為夫妻倆平時工作忙碌,相聚的時間較少,家裡的孩子只能交由年邁的母親照顧。“每次回家太晚,孩子都睡著了,不忍心打擾,只能靜靜地看一會兒。雖然每天很累很辛苦,但我們所做的事情都是有意義的,希望給孩子做個榜樣,相信他長大後也會理解我們的”。

“當我的同事紛紛讚揚你的時候,我真的很為你驕傲;當我看到現場你奔來走去忙碌的時候,你的樣子真的比誰都帥。”王曉潔一字一句寫下家書,臉上滿是幸福的笑容。(本報記者張天弛)

-母子-

扎根群眾,投身一線守護家園

凌晨4點30分,金山區金山衛鎮西門居委會的李勇芳就開始了一天的忙碌,為封控小區的抗原篩查作準備,而同在居委會工作的兒子陳海明臨時接到通知,再次入駐封控小區,乾起了“老本行”指揮長的工作。這對“母子搭檔”已連續多日奮戰在抗疫第一線。

今年61歲的退休幹部李勇芳,是一位扎根基層38年的人民調解員,平日裡,居民一旦遇到麻煩事,都會尋求她的幫助,有時一天要接幾十通電話,是小區裡很有威望的“明星”。連日來,她不僅自己積極奔走在抗疫一線,有關防疫的大事小事,她都積極參與,加班加點也毫無怨言,而她更是鼓勵在居委會工作的兒子陳海明挑起重擔,母子倆成了抗疫“最佳搭檔”。

西門居民區是金山衛鎮典型的老舊小區,外來人口佔比高達60%。李勇芳對這塊區域人頭熟、情況了解,這給她開展防疫工作帶來了不少方便。3月26日下午,居民區按要求開展抗原檢測,當志願者上門送檢測材料時,有居民對此不解。李勇芳了解情況後馬上趕到現場,讓志願者驚訝的是,她一來,居民們都熱情地跟她打招呼,開始嘮起家常。經過她的一番勸解後,居民們終於表示理解:“見到老李就像見到親人一樣,我們聽你的,你說怎麽做就怎麽做。”

3月14日上午,李勇芳的兒子陳海明也接到了入駐封控小區指揮的任務。“從我懂事時開始,母親就帶著我走街串巷,她的工作態度和方法一直影響我。從那時起,‘扎根基層’的念頭就在心裡萌發了。”陳海明說。在母親的耳濡目染下,2015年,他如願以償來到居委會工作。

“多聽、多看、多想、多問,用耐心、細致的服務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裡,他們自然就會信任你。”每當陳海明在工作中遇到“難啃的硬骨頭”時,李勇芳就時常這樣教育他。

其實,不久前,陳海明剛動過背部囊腫手術,當時縫了七八針,還沒來得及拆線,但他卻毫不在意,毅然投入到抗疫一線。“雖然心裡不捨得,但疫情當前,他也有責任這麽做,我支持他。”媽媽李勇芳說。

在封控小區的9天,陳海明心裡始終牢記母親的教導,扎實做好人員排摸、志願者招募、樓道管控、核酸檢測、物資保障等各項工作,確保每一個防控環節不出差錯。

“封控期間,明明很照顧我們,定期會詢問生活情況,家裡缺什麽,也會及時給我們送來。”飛虹南村村民何群花叫著陳海明的小名稱讚道。

如今,陳海明再次進入新的封控小區,李勇芳也依然奮戰在抗疫一線,這對“母子搭檔”以扎根群眾的優良工作作風,守護著家園。(本報記者薄小波 通訊員 周倩)

來源:文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