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了自由殺掉自己奶奶,久病床前真的無孝子嗎?

今天給小夥伴們分享最近發現的一部短片。

它是廣州美術學院的學生畢業作品,根據真實經歷改編,雖然只有半小時,但卻用一個短小精悍的家庭倫理故事,反映出了當代的社會現實——《鯽魚》。

影片的女主小沫,在鄉下跟臥病在床的奶奶一起生活。

她每天的任務,就是照顧奶奶的飲食起居。不管奶奶吃飯吃藥,肚子疼還是腳疼,都是小沫一人忙前跑後。

伺候完奶奶,小沫就忙著照顧小賣鋪的生意,一人搬貨、碼貨,還要應對動不動就想貪便宜的街坊四鄰。

可以說,照顧奶奶和看店這兩件事,就佔據了小沫全部的時間。

她每天哪兒也去不了,唯一的娛樂活動就是窩在家裡,刷刷手機聽聽歌。

所以小沫最大的願望,就是父母能夠盡快把她和奶奶接到城裡住。但每次電話那頭的回答,都是“再過段時間”。

在父母看來,祖孫倆去城裡住開銷太大。而小沫又只有小學文憑,即便進了城也找不到好工作來貼補家用。

這套說辭用得多了,小沫也漸漸聽不進去,她一心只想離開這裡,展開屬於自己的全新人生。

起初,小沫覺得只要照顧好奶奶,等她完全康復,自己就可以恢復“自由之身”。

然而接連照顧了幾年,奶奶似乎越來越虛弱,對小沫的要求也越來越苛刻,稍微不合心意就罵小沫是“衰女”。

最讓小沫崩潰無語的,是奶奶越來越嚴重的健忘症。

她天天喊著要吃鯽魚、喝魚湯,但實際上早上剛剛吃過。

即便小沫多次解釋“吃過了”,奶奶依舊不依不饒,指責小沫不孝順……

再加上奶奶經常在家大聲公放《阿彌陀佛》的音樂,小沫更是被擾得失去了耐心,甚至對奶奶大聲吼叫,埋怨她怎麽還不康復。

說到氣頭上,小沫甚至想過趁奶奶熟睡時,動手掐死她一了百了……

這樣的故事,想必小夥伴們都不會陌生,講的就是那句老話——“久病床前無孝子”。

而像小沫這種疲於照顧生病的親屬,最後萌生出殺人念頭的人,在實際生活中也並不少見。幾乎每年,你都能在社會新聞裡看到這樣的消息——

永州醫生照顧母親十多年,最終親手掐死母親;

東莞孝子因生活重負厭世,弑母又自殺,最終被醫生救回性命;

四川孝子“幫”母親購農藥安樂死,最終獲刑……

而今天說的這部短片,也是根據兩位創作者的真實經歷改編。

扮演女主小沫的劉曉星,就曾跟家人一塊經歷過照顧臥床老人的疲憊生活。

全家人每天除了應付各自的生活,還要幫奶奶洗澡、換藥、倒尿桶……每個人都疲累地唉聲歎氣,臥床的奶奶也總是因為病情而痛哭不已。

這段經歷雖然不愉快,但給了劉曉星創作靈感,才最終有了這部探討“何為孝順”的《鯽魚》。

到了短片的後半段,你會發現,小沫並不是奶奶所說的“不孝女”。

她經常遵從奶奶的吩咐去菜場買鯽魚,魚攤的老闆都認識了她這個“老熟客”。

每次回家做魚,小沫都會細心地幫奶奶挑出魚刺,一度讓奶奶產生“我吃的鯽魚沒有刺”的錯覺。

每當奶奶在屋裡呼喚小沫,她也總是有求必應。

可以說,小沫不是不孝,真正讓她失去耐心的,是日複一日看不到未來的絕望生活。

床前孝子弑父弑母的事件雖然極端,但在人口老齡化日益加重的國家,卻隱隱藏著“極端變常態”的趨勢。

日本NHK電視台就曾以這個話題為切入點,拍過一部紀錄片——《我殺了家人》。

片中被採訪的幾位主角,都是“看護殺人事件”的當事人,他們在照看生病家人的過程中,因為種種原因和壓力,殺了病床上的伴侶、雙親。

這部2016年播出的紀錄片顯示,從2010年到2015年,日本發生了至少138起相關事件,平均下來每個月接近兩起。

片中提到的一起兒子弑母案,記者專門採訪了正在服刑的兒子。

起初,他受到哥哥的請求,到家中照顧患有認知障礙的老母親。想到哥哥平日忙於工作,自己剛好正在失業,就答應承擔起這份責任。

然而當離家25年的他,真的見到重病的母親時,卻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眼前的事實——印象中親切友善的母親,忽然變成了精神失常、無法溝通的人。

一天中有一半的時間,兒子都在母親毫無意義的吼聲中度過,根本無法正常交流。

在他看來,自己照顧的不是媽媽,而是一個披著媽媽外衣的“怪獸”。

最終壓垮他的,是一次失禁事件。

看著手足無措又滿身汙垢的母親從衛生間走出來,兒子忽然意識到“只有自己才能讓可憐的媽媽解脫”,這個執念最終促使他艱難地殺掉了母親……

而從兒子開始照顧,到殺死母親,中間只有短短兩個月的時間。

之後,這個兒子一直在監獄為自己的罪行懺悔。但在向記者複述的過程中,他也難掩自己的無奈——因為是家人,我無法拒絕。

而今天說的短片女主角小沫,處境就與這個兒子類似。

她深受“百善孝為先”的影響,考慮到父母忙於工作,奶奶辛苦把自己養大,也堅信自己是留在家裡照顧奶奶的最佳人選。

但這個過程中,小沫也承擔了與年齡不相符的壓力。

在本應該有無限可能的階段,卻被困在了狹小的房間,偏偏奶奶的病情又沒有好轉的跡象。

在這種精神壓力之下,奶奶的再次失禁,成為了壓垮小沫的最後一根稻草。她責怪完奶奶,就在鯽魚湯裡投下了老鼠藥……

影片結尾,給觀眾留下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

小沫滿眼淚水地看著奶奶端著鯽魚湯喃喃自語,下一秒鏡頭黑場,傳來飯碗落地的聲音。

這樣的設計,就讓觀眾產生了兩種不同的立場。

有人認為小沫良心發現,打掉了奶奶手中的碗;也有人認為故事“一黑到底”,奶奶最終中毒身亡。

這種對結局的不同解讀,正代表了觀眾的兩種觀點,更引發了我們對於如何理解“孝順”、又如何看待“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兩個問題的思考。

談起“孝”,似乎每個人都能從自己的角度闡述觀點,抽時間陪父母,不要讓他們生氣,多跟他們溝通,照顧好自己……這些都是現在年輕人公認的“孝順”。

但是一旦聯繫到實際的經濟收入、健康狀況、生存環境,每個人對孝順的理解就有了區別。

就像前面提到的真實發生過的案例,每個殺人或殺人未遂的孝子,都各有各的難處。

有人疲於工作和照顧病人之間的奔波,有人擔負不起同時養家和照顧母親的壓力,還有人直接認為孝道就是聽父母的話,父母不想活,我就“幫他們解脫”……

這些事件背後,其實也暗藏了當下的社會議題,比如急需改善的醫療和養老制度,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影響,甚至備受爭議的安樂死等等。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鯽魚》雖然是部大學生的畢業作品,部分細節和表演也略顯粗糙,但它卻做到了很多院線電影沒有完成的以小見大和關照現實。

用30分鐘講孝順似乎很容易,但如何去實現孝順,才是每個人需要深思的問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