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7年戰爭浩劫普魯士元氣大傷 腓特烈大帝如何重振農業基礎

每一個大國的崛起都要付出成長的慘痛單價,普魯士尤其如此。為了實現擴張,普魯士直接杠上了德意志國家裡的老大奧地利,同時因為嫉恨普魯士的崛起包括法國、俄國、瑞典、薩克森等國家與奧地利組成聯盟圍毆普魯士。剛剛興起的普魯士力戰群雄,在隊友英國瘋狂打野(和法國打殖民地戰爭)拒絕任何團戰的情況下,普魯士幾乎被聯軍打滅國。要不是俄國因為皇室更替而導致戰場出現的戲劇性變化,也許腓特烈大帝就從歷史偉大人物中除名了。

前後7年大戰打下來普魯士滿目瘡痍,人口損失了50多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9。腓特烈大帝深刻地意識到要恢復普魯士的元氣就要從最基本的農業下手,之後農產品產量上來了才能讓人口得到恢復,工商業才能得以發展。1763,腓特烈頒布法令取消了王室領地農奴的依附關係,禁止將農民驅逐份地。到1777年,再推出多種法令保護農民的財產權、土地使用權和繼承權,給農民減稅、提供低息貸款、免費提供穀物種子並幫助農民重建被摧毀的農舍。

為了加速農業的恢復和生產,普魯士積極吸收戰爭中的流民,鼓勵他們開墾國內落後邊遠的地區。腓特烈派遣了6萬餘名士兵到人口最稀疏的地方,讓他們專門幫助農民們建造房屋和協助生產,直到5年之後這些士兵才重返軍營。1740至1786年間,有大約30萬的農民在東普魯士的偏遠地區落戶,農民得到了75萬公頃的農田,普魯士的農業因此得到了極大的增強。

“豬隊友”英國在普魯士農業的恢復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他們將最先進的農業耕作和植物培養技術傳授給普魯士,並派遣了不少專家前往普魯士一線指導。腓特烈大帝並不滿足於傳統的穀物種植,他對亞麻、啤酒花、煙葉等經濟作物非常感興趣,同時不顧國內的反對大力推行馬鈴薯在全國種植。正是腓特烈大帝這一具有前瞻性的戰略,讓70年代普魯士免遭饑荒,馬鈴薯成了普通人抵抗饑荒最好的武器。

腓特烈大帝還興修水利,開辟多條運河使普魯士國內形成水路交通網並且給沿途的農田帶來充足的水源,這使得普魯士抵抗天災的能力大幅增強。在戰後那個出現饑荒的年代,普魯士寬鬆的環境、優厚的條件和充足的糧食吸引了不少移民前來,至腓特烈大帝執政末年吸引了30萬的移民,其中76000人成為城市居民,這些移民不少人本身有著極高的手工技能,這為後來的普魯士工業革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