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歐陽娜娜帶紅的Vlog,會是下一個視頻風口嗎?

2018年9月,18歲的歐陽娜娜邁進了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的大門。

喜歡她的網友們松了一口氣,這個因大提琴年少成名的孩子,終於捨得放下讓自己一再被群嘲的演藝事業,回歸校園去尋求最初的夢想了。

不過,即便重新做回學生,歐陽娜娜也沒有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她將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用鏡頭記錄下來,並以Vlog的形式呈現於網絡之上。

想不到無心插柳,此舉不僅幫助她收割了一大波粉絲,還讓Vlog在華夏大地上迅速走紅,儼然有成為下一個“風口”之勢。

Vlog是啥?

你可能會好奇:Vlog是啥玩意?

Vlog,英文Video-blog的縮寫,直譯過來就是“視頻部落格”。它於2012年在YouTube網站上興起,其內容多為記錄博主(即Vlogger)個人的真實生活狀態,涵蓋主題非常廣泛,既可以是參加各種活動的記錄,又可以是日常生活瑣事的集合。

那麽,Vlog與傳統意義上的短視頻有何不同呢?

根據國信證券的研究報告,主要差異有以下三點:

其一,相比於傳統短視頻,Vlog的拍攝門檻更高。

傳統短視頻的發展已經較為成熟,各類視頻模板、拍攝工具的出現,使得短視頻的拍攝門檻被降到足夠低,只需一部手機即可解決所有問題。

相比之下,Vlog呈現的內容與形式更為精致,這不僅需要製作者熟悉鏡頭語言、配樂、剪輯等多項技能,還對硬體設備有著較高的要求,直接例證便是當前主流的Vlog拍攝裝置包括索尼A7 II、GoPro級別的相機,並需要配備穩定器,旅途內容的拍攝還需要無人機等升級裝備。

其二,傳統短視頻更具普適性,而Vlog的格調更高。

抖音、快手等平台上的短視頻,通常時長在一分鐘以內,花樣多、節奏快,並帶有較為明顯的表演成分,格外注重主播顏值的突出與對觀眾眼球的吸引。

相比之下,Vlog的節奏更平緩,剪輯更精致,且更加注重敘事性,視頻長度在幾分鐘到十幾分鐘不等。真實性、敘述者、完整的故事性與鮮明的個人特色,是Vlog創作的共識之處。簡言之,如果抖音、快手記錄的是有趣的生活,那麽Vlog記錄的就是平實的生活。

其三, Vlog用戶更依賴Vlogger的個人魅力。

在傳統短視頻行業中,內容是平台與用戶之間的紐帶,平台根據內容標簽將視頻推送給相應的閱聽人群體,並通過不斷推出新的爆款視頻來刺激用戶,進而維持用戶粘性。此時,用戶與內容的關聯度更高,與短視頻主播之間的粘性則相對較弱。

而Vlog是利用粉絲對Vlogger生活方式的認同、好奇或關注來保持用戶留存,Vlogger與粉絲之間保持穩定的互動關係,此時Vlogger是平台與粉絲之間的紐帶。

Vlog為什麽會火?

作為短視頻賽道上的後起之秀,短短幾個月時間,Vlog就被頭部平台們推上了炙手可熱的位置:先是B站在首頁上發起了30天Vlog挑戰,並在頻道頁上給了Vlog一個和“廣場”版塊並立的單獨分區;隨後是微博的“V影響力峰會”繼續為之加碼,宣布於2019年將在流量、培訓、商業化等方面予以Vlog更大力度的傾斜。再加上自帶流量的歐陽娜娜、李易峰等明星相繼成為Vlogger,一時間,Vlog風頭無兩,大有跟抖音、快手等平台爭雄的氣勢。

可是,倘若追根溯源,Vlog早在幾年前就已經火遍海外,為什麽直到2018年底,才在我國呈現出井噴發展態勢呢?

這固然有歐陽娜娜們的影響與推廣,不過深究下去,原因絕不止這一個。

我們知道,在Vlog剛剛問世的2012年前後,我國正值圖文內容大行其道的時期,彼時的微博如日中天,微信也在強勢崛起,廣大用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這樣的平台上,視頻直播形式的內容輸出還不溫不火。

到了2016年,自詡“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papi醬忽然在網絡躥紅,這讓人們第一次真正領略到短視頻的魅力所在。

至此,短視頻行業正式踏上發展的快車道。憑借著豐富活潑的內容、與生俱來的社交屬性以及對用戶碎片化時間的掌控,短視頻迅速融入人們的生活之中,並且積累了超過5億人次的流量,活躍用戶日均使用時長超過一小時。換句話說,短視頻成為了相當一部分人群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然而,在資本追捧、巨頭扶持與競爭加劇等因素的影響下,短視頻開始進入野蠻增長期,各種負面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

比如,不少平台為了追求快速的產出而相互模仿,卻在視頻內容的創新上愈漸乏力,從而導致整個行業內容同質化現象嚴重。再如,一些平台為了博取流量與眼球,不惜推出一些低俗的內容,對整個社會的文化環境造成了破壞。

如此一來,難免有用戶開始對單純高效、表演浮誇的短視頻產生審美疲勞,而有內涵有深度的視頻內容也就顯得更加稀缺與珍貴。

後面的事情如你所知,Vlog這一國內尚屬新物種的視頻業態在國內得到迅速推廣。Vlog比短視頻擁有更強烈的個人色彩、更充分的內容展示以及更優質的作品生產,這些差異化特點剛好彌補了短視頻的短板。

於是,很多用戶在不改變使用視頻平台現有習慣的前提下,很自然地完成了由短視頻向Vlog的轉換,哪怕是多花一點時間在上面也心甘情願。再加上微博、騰訊、嗶哩嗶哩等頭部視頻平台的大力扶持,Vlog開始呈現井噴態勢。

所以,Vlog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用戶心智與品位的進一步成熟,以及他們對於優質、深度內容的渴求。

Vlog會是下一個風口嗎?

也正因為如此,不少人將Vlog視為繼短視頻之後的下一個風口,不僅巨頭紛紛搶佔賽道,資本方也開始蠢蠢欲動。

客觀地說,真實感更強、剪輯更用心、素材更豐富、製作更精良等優勢,的確會使得Vlog在某些方面勝過同質化嚴重、表演成分更多與博人眼球的短視頻。然而,在我看來,Vlog的商業化前景可能並不像人們想象得那麽美好。

對於短視頻來說,當下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商業推廣與變現模式,其內容也是可以由專業團隊運作來實現量產的。但Vlog不同,想要製作出真實而自然的視頻內容,需要拍攝者提前準備四五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視頻素材,然後在後期配上音樂、剪輯等多項技能,這就注定了Vlog的內容是不能夠快速批量生產的,從而製約了其商業變現的效率。

與此同時,從用戶角度看,他們之所以願意去關注Vlogger,是出於對其生活方式充滿興趣或是對這位博主本人的高度認可。

而Vlog這種濃烈的個人色彩,決定了它是很難被批量複製、跟風模仿的,即便模仿了拍攝形式,也很難複刻Vlogger人格化的作品精髓。因此,倘若在其中融入商業元素,難免會對真實自然的內容造成傷害,而這種“銅臭味破壞氣氛”的低俗化趨勢,很可能會導致粉絲大面積流失。

所以,Vlog的商業化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不過這並不妨礙行業可期的發展前景。就目前來看,Vlog在我國還屬於新生事物,其閱聽人面積還遠不及短視頻那般廣泛。要想推動Vlog的普及與行業的進一步發展,還需要從以下兩方面發力:

一是要降低Vlog拍攝門檻,加大產出。目前,Vlog的拍攝門檻過高,不僅需要專業的設備,還需要專業的製作團隊,這就導致行業呈現出“頭部紅火,腰部乏力”的狀況。若想推動Vlog的普及,需要從硬體設備、剪輯軟體、推出視頻模板等方面降低拍攝門檻,同時輔以平台的強分發與強運營,激發普通人的拍攝動力。

二是要想辦法培養廣大用戶的拍攝習慣。

不同於美國,中國文化特質偏向保守與內斂,鮮有人主動將真實的生活在公開平台上分享表達。因此,Vlog若想快速發展,首先就需要廣大用戶養成拍攝習慣,而不是僅僅寄希望於幾個明星Vlogger的影響力。如果Vlog能夠觸達到越來越多的普羅大眾,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那麽行業的前景會更加光明。

(作者:蘇寧金融研究院研究員付一夫;來源:蘇寧財富資訊;首圖來自壹圖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