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發表32篇SCI,擔任多家期刊審稿人,這位博士厲害了

本文來源:大連理工大學

6月16日,在大連理工大學建校70周年紀念大會上,這位大工博士生代表在校生發言,當他提到自己的科研成績時,引起了全場3000餘人的熱烈掌聲……

他就是蔣博,大連理工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的博士生,本科、碩士和博士階段均在大工就讀,現師從唐大偉教授,從事太陽能熱化學製氫方向的研究。2014年讀研究生以來,他已發表SCI論文32篇,其中作為第一作者8篇,ESI高被引論文2篇,總被引次數683次,H指數16,是Applied Energy、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New Journal of Chemistry、Journal of the Energy Institute、Chemical Engineering & Processing: Process intensification等多家期刊審稿人,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傑出審稿人。他曾以第一名的成績獲評大連理工大學學術之星,獲評榜樣大工學術科研獎,兩次獲國家獎學金,兩次獲遼寧省優秀畢業生稱號。

在蔣博平時學習工作的教研室裡,他的座位靠在牆邊。桌上沒有擺放太多書籍或紙張,一個個米黃色的文件夾讓所有紙質資料井井有條,平時常用的辦公工具也被收納得十分整齊。學習他人論文、做實驗分析數據、整理實驗結果寫論文、作為雜誌審稿人審核論文……是蔣博的日常。

蔣博的師弟王奎明用“趨近於完美”來形容他。他說,蔣博科研成績突出又平易近人、言談幽默,是一個斬獲非凡榮譽後依然可以靜下心來踏實做科研的牛人,也是他和課題組同學們心中的榜樣。“師兄每天堅持早上八點半到教研室,晚上十點多才離開。”王奎明說,“有時晚上回到住處他也放不下科研。”

這份踏實源自蔣博對科研的興趣。他說,是科研讓他每天都能接觸到全新的東西,讓他每日實驗室、寢室“兩點一線”的生活充滿色彩。即便是寒暑假,蔣博也會為研究熬到深夜,不怕“頭禿”,因為他堅信在該奮鬥的日子裡不能松懈。

2017年8月,蔣博進入新加坡國立大學接受為期一年的聯合培養,開拓視野。在新加坡,他發現自己的英語水準難以滿足日常學習生活需要。他分不清英文裡的“橘子”和“橙子”,甚至不知道“洗發水”的英文。蔣博下定決心要讓學英語成為自己的習慣。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與積累,蔣博的英語水準已能應對生活和工作所需。

回國後,蔣博仍堅持學習英語。“關鍵要先給自己營造一個英語氛圍”,每天早上坐車或步行至能動樓的途中,他會聽6分鐘的BBC 來學習或複習詞匯;睡覺前,他會在手機上閱讀自己訂閱的MIT Technology Review雜誌,學習英語的同時了解世界科技發展動態。他時常閱讀英文書籍以保持語感,保證自己在論文撰寫上有更地道的表達。

聽到“完美”的評價,蔣博笑著擺擺手說:“我沒什麽了不起,我都沒什麽愛好,除了在旅遊時買特色鑰匙扣……”事實上,科研是他眼前最大的樂趣,是他作為一名博士生肩負著的青年重任。

“做科研不是考試”,蔣博反覆強調這一點以突出科研過程中溝通與合作的重要性。課題組內,他和師弟師妹自發建立小課堂,開展研討會,集思廣益,排憂解難。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交流的過程中,蔣博曾與其他專業的同學分工完成一個綜合性極強的全新課題。

一項課題的完成包含多個學科知識的交匯以及多種工具的使用。蔣博曾在解決問題時陷入數學計算難題,忽視了問題的物理本質,導致研究效率降低。蔣博談道:“事實上,博士生之間的交流非常重要。將自己封閉起來做研究,不叫‘科研’!大家互相請教,各展所長,才是做科研!

在蔣博眼中,博士生的“博”並不是指廣泛,而是意味著做學問之深。幾年前,蔣博梳理自己發表的論文時,發現論文主題雖然固定,但整體十分松散——沒有一個深入研究的點。階段性總結分析後,他知道自己應該止步於對熱點的追蹤和對快餐式成果的滿足,去專注於單個研究方向。坐得住研究中的“冷板凳”,才是真正在為“讓社會更美好”而奮鬥!

在大工建設一流大學的道路上,在國家奮進實現民族偉大複興的征程中,蔣博從未置身事外。他將自己從事的研究視作祖國建設的磚瓦,他想用自己的一份力讓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腳步聲更貼近中國,他更想讓自己從事的領域變成能造福全人類的科學。因為身上“大工人”的烙印,因為融入骨血的紅色基因,他知道自己責無旁貸,他也正勇立潮頭,敢為眾人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