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謎團:連基因都搞不清楚,卻能研究基因抗癌?

【版權聲明】本作品著作權歸科技日報獨家所有,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科技日報記者 操秀英

“這確實不太像是個小學生做的項目,對小學生來說太難了,而且重點是不好玩。”曾帶隊參加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iGEM)的王申(化名)老師看到“小學生研究癌症獲全國大獎”的新聞時判斷。

王申所說的項目是《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該項目不僅獲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還獲得了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項目一等獎,完成人是雲南省昆明市某小學六年級的陳同學。

13日,該新聞引起網絡發酵,有人質疑,該同學的獲獎項目與其父母的研究是否有關?14日,記者聯繫當事人母親未果。

據報導,7月14日,陳同學論文的推薦方、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省科協青科中心副主任許薇回應稱,省科協已經注意到相關情況,對此十分重視,已經成立調查組,對該事件進行調查。中國科協也表示高度關注此事,將根據雲南省科協的調查結果做出回應。

“有望為結直腸癌的診斷和

治療提供新的生物標誌物和藥物靶點”

先來看看這個看起來很難的項目具體研究了啥。

以下為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項目展示中的簡介:

本項目前期利用遺傳學比較分析了高原家養哺乳動物和對應平原物種的基因組和轉錄組,發現了高原哺乳動物低氧適應受選擇的關鍵突變基因C10orf67,並構建了C10orf67基因敲除小鼠,通過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動物模型、臨床樣本分析等方面對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作用進行解析。

發現C10orf67在結直腸癌中高表達,敲低其表達可以顯著抑製細胞的增殖,將細胞阻滯在G2/M期。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C10orf67可以調節結直腸癌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因此,對C10orf67在結直腸癌中的功能解析,有望為結直腸癌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的生物標誌物和藥物靶點。

“從這個簡介看,像基因組、轉錄組、基因敲除、臨床樣本分析這些概念,說實話很多高中生都一知半解,用常識判斷感覺很難出自一個小學生之手。”江蘇一位高中生物老師表示。

從“不了解基因”到1年多完成項目

那麽陳同學是如何進行實驗的呢?

實驗記錄本

官網公布的實驗記錄顯示:2018年1月6日,呂老師帶陳同學到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與陳老師和楊老師商量開展參與研究工作,“陳老師和楊老師提及低氧適應研究重要性,而我想研究腫瘤,因為腫瘤太可怕,爸爸媽媽部門的小哥哥得了結直腸癌,從發現到去世僅10個月。”

隨後兩天,陳同學上網查閱腫瘤發病機制和相關資料。

1月9日,“老師們給了我一個基因,叫C10orf67。我上網搜了一下什麽叫基因。”

1月10日,“(我)還是不太了解基因。”

1月13日,“了解PCR技術的原理,知道……概念,大概了解為何通過熒光強弱的比較就能知道哪些基因的mRNA表達水準……”

根據官網公告,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申報日期為2019年3月20日至4月20日。這意味著,作者從首次“了解基因”到報告成稿,僅用了1年多的時間。

“這位同學剛開始連基因這個概念都搞不清楚,怎麽能理解基因片段和癌症的關係,還能掌握PCR的技術原理?”上述生物老師表示疑問。

“別說高中生,這個實驗中的一些關鍵節點和流程設計連生物專業大學生都很難做到。”王申直言。

王申說,以她帶隊參加iGEM的經歷看,陳同學或許能完全按照實驗流程勉強操作這些實驗步驟,但很難搞清楚其中原理。“有一年得銀獎的項目,參與者是來自全國非常厲害的高中生,即便這樣,他們也很難準確複述實驗過程和結果,要靠像博士生導師這樣級別的人給他們一點點摳,才能差不多搞下來。”

不同尋常的“陳老師”和“楊老師”

中國科協已啟動調查

“當然,也許有那些天資特別聰穎的孩子,在某些方面確實有天賦。”王申謹慎表示。

但網友和媒體挖掘的陳同學實驗記錄中的“陳老師”和“楊老師”與其不同尋常的關係,讓大家對“神童”還“造假”產生更多疑問。

實驗記錄中提到的陳老師全名為陳勇彬,正是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研究員。其研究方向為腫瘤發生機制、幹細胞多能性維持、抗腫瘤及提高幹細胞功能新藥篩選等。

“楊老師“則是動物所的另一位研究員楊翠萍。據媒體報導,在 2016 年獲批了一項名為「C10orf67在低氧適應及非小細胞肺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科研項目。

“(兩個項目)都屬於細胞遺傳學的內容,只是說孩子的研究內容相當於是他媽研究項目裡的一部分內容,是一個小分支。” 武漢大學醫學部病毒研究所楊佔秋教授對媒體表示。

楊佔秋認為,可能是楊研究員將自己工作的一部分內容拿去申報獎項,以有利於將來升學。

陳同學的獲獎項目與其父母的研究到底是何關係?科技日報記者14日撥打楊研究員電話,一直無人接聽。

圖源: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官網

圖源: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官網7月13日消息稱,“經初步核查,該獲獎項目學生系本所研究員之子。針對此輿情事件,研究所高度重視,已成立調查組對此事進行深入調查,後續將及時向社會反饋相關調查結果。”

具體會怎麽調查,有哪些人來調查,結果大概什麽時候公布?記者14日撥打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官網電話,工作人員表示,具體工作不是其所在這個部門組織,不是很清楚,結果出來之前不方便透露更多信息,“會爭取盡快公布結果。”

“逆天”項目不止一個

王申認為,這一事件並非個例,大眾在討論事件本身的同時,更應關注到這類賽事該如何走得更好。

王申說,她之所認為這不像是個小學生做的項目,還因為“它不好玩”。“也有小學生、初中生做出非常棒的項目,他們之所以做得好,是因為自己覺得有趣,進而想去一探究竟。”王申說,當然在其研究過程中肯定少不了成人的助力,“但那是技術上的幫助,而不是想法或思路上的。”

在王申看來,這類比賽的重點應還是以激發和培養興趣為主。“ 很多大賽的出發點是好的,學生能學到很多東西,但要考慮到學生的知識結構、實驗條件、指導老師水準等,“比如iGEM,像一般的高中團隊背後都有一個成年人或者一個團隊在支持, 否則根本做不出來, 更有甚者,是專業人員做出來, 再教給學生照葫蘆畫瓢, 站在台上背多於講。”

無獨有偶,在網友們“這麽牛的項目只得三等獎,一等獎得多逆天”的感慨下,有媒體查閱發現,某一等獎項目與某碩士論文裡出現的數據圖片一模一樣,還有醫學生對《甲狀腺髓樣癌特異性敏感標誌物降鈣素的ECL比率檢測研究》項目提出質疑:“甲狀腺髓樣癌非常罕見,醫學生大學未必都會接觸到,一個高中生怎麽會知道這個?”

某高校一位長期參與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的老師對這些質疑有不同看法。“確如大家所說,小學生不太可能搞清楚基因和癌症的關係,不能駕馭這麽大的研究框架。”他話風一轉。“但是,我們要思考,青少年科技教育應側重考查什麽?”

這位老師的觀點是應著重培養動手能力。“別說小學生,青少年,甚至連研究生都很難從頭到尾獨立,從概念到實驗設計做完整個項目,在大多數實驗室裡,都是導師提出想法,學生來操作,因為一個新思路和想法的提出有賴大量研究的積累,所以你不能要求青少年階段就能從概念開始,獨立提出一個問題然後來解決。”

“網上有評論說,這個項目我這個研究生都搞不出來,那可能只能說明這位研究生導師的水準沒有人家小學生老師的水準高。”這位老師稱,公眾要理性看待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目的和側重點。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除標注外均有作者提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