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隋煬帝楊廣為何在洛陽東建洛口倉?李密得此倉差點成就霸業

隋朝被一些人稱為秦朝翻版,二世而亡。隋朝雖然國祚短暫,自興而亡不過三十八年,卻留下太多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跡,比如京杭大運河,比如洛口倉。關於隋朝的糧食有太多可以討論的話題,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曾對大臣說過:“隋大旱,人多饑饉。是時倉庫盈溢,竟不許賑給,乃令百姓逐糧。隋文帝不惜百姓而惜倉庫,比至(其統治)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李世民批評隋朝喜歡囤糧卻不幫助百姓度過災年,可信性有多少值得討論,但隋朝在糧食領域為歷史作出的貢獻,卻似乎是可以相信的。

洛口倉在哪呢?具體位置在現在河南省省會鄭州市代管的鞏義市河洛鎮附近。鞏義這個地名出現時間非常晚,1991年才出現。在此之前,鞏義稱為鞏縣,位於洛陽以東不遠。隋煬帝楊廣即位後,他似乎不喜歡長安,而是更傾向於定都洛陽。大業元年(公元606年),楊廣下令在洛陽建造東京城,次年完工。隨後,楊廣千騎萬乘遷都洛陽。

遷都之後出現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糧食如何解決?楊廣的辦法是在洛陽以東的鞏縣修建一座規模巨大的倉庫,就是洛口倉,也稱興洛倉。洛口倉有多大?根據相關史料記載,洛口倉周長二十多裡地,有三千糧窖,每個糧窖可容納八千石糧食,共計約二千四百萬石,規模居全國糧倉之最。

楊廣在鞏縣置洛口倉,除了供應東京糧食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目的。楊廣志在天下,而東北地區盤踞著我國隋唐時的重要王朝——高句麗,楊廣必欲滅之而後快。如何實現這一目的?大運河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問題。那時的京杭大運河並不像現在這樣走山東和蘇北,而是繞經河南,畢竟東京在河南。洛口倉的位置不偏不倚正好夾在大運河的大轉折處,這顯然是楊廣刻意為之。大業七年(公元611年),楊廣討伐高句麗,就曾下令讓江淮以及洛口倉等糧倉的糧食經大運河北上運到涿郡(今首都附近)。

到了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天下已亂成了一鍋粥,盜賊橫行。楊廣親自來到鞏縣,築城牆以保護洛口倉。楊廣不傻,糧食安全是他在自己一手打造的大亂世中最後可以活命的根本所在。之後,楊廣去了江都(江蘇揚州)。

即使洛口倉要承擔巨大的軍糧供應,依然是全國最大的糧倉之一,所儲存的糧食必然為各方所垂涎三尺。行軍打仗,弟兄們可以不找你要軍餉,一日三餐總要管飽吧?古人所謂功高莫過救駕,計毒莫過絕糧。盯上洛口倉的是誰呢?一代梟雄李密。李密早就想推翻楊廣的帝位,苦無兵力可用。原東都法曹翟讓聚眾起義,有兵力上萬人,李密就投奔翟讓,給翟讓出謀劃策。

李密告訴翟讓:“皇帝不在東都,東都兵力空虛,一戰可下。”具體怎麽打?李密的意思是拿下“多積粟”的洛口倉,就能斷掉洛陽守軍的後路,取洛陽如拾草芥耳。李密知道糧食之於軍事的重大作用,他說:“士兵越來越多,糧食卻不夠吃的,如果打持久戰,則我人饑馬乏,敵軍大兵一到,我們都要完蛋。”翟讓覺得這辦法不錯,就出七千精銳襲取洛口倉,然後開倉放糧,收取民心,給行將就木的楊皇帝再楔上一塊棺材板兒。同時,因為瓦崗軍得到了民心,又佔據可掌人生死的洛口倉,有大量青壯年前來投軍,壯大了瓦崗軍的聲勢,兵力有數十萬。

有了洛口倉,李密爭奪天下的底氣就越來越足,翟讓也把權力讓給了李密。李密在據有洛口倉的基礎上自稱魏公,成為取代大隋天下的最熱門人選之一。當時有李氏代楊的傳言,而大多數人都認為這個“李”就是指李密,而不是當時在太原不怎麽顯山露水的李淵。

李密據有洛口倉,雖然他並沒有直接控制洛陽,但缺糧的洛陽城中很多人為活命,每天都有好幾百人逃出城來投奔李密。只不過李密隻控制糧食,卻缺乏其他物資,比如錢和衣服。李密和洛陽做交易,以糧易衣,結果洛陽城中的人吃飽了,也沒幾個人出城投降李密了。

即使如此,洛口倉的糧食依然多到吃不完,甚至是浪費不完。李密放開洛口倉,讓人隨意取米。有些貪婪的人就背很多米出倉,結裸體力不支,乾脆就把米扔在路邊。越來越多的人扔掉背不動的米,以至於這些被扔在路邊的米積有數寸之厚,讓車馬隨意踩踏。聽說洛口倉的糧多到浪費不完,約百萬人來到洛口倉就食,李密非常開心。部下賈閏甫給他澆了一盆涼水,說“老百姓來洛口不是投奔你的,是來吃糧食的。等老百姓把洛口倉的糧食吃完了,他們就會離開,你還依靠誰創建大業?”

圖-洛陽航拍

李密最終還是失敗了,成為另一李——李淵成就帝業的墊腳石。可以說李密白白浪費了洛口倉這吃不完的米面,如果他頭腦清醒一些,在佔據洛口倉如此有利的條件下,不至於敗得這麽慘。

更多歷史地圖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