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北京富貴地圖變遷史:曾經的“東富西貴”今天依然有效?

大概70萬年前,周口店地區的“北京人”就已經站上了食物鏈的頂端,他們學會了用火,學會了圍獵,學會了製作簡單的工具,他們還有了最原始的住宅——山洞。當然,那時的“北京人”沒有富貴可言,人人平等,吃了這頓焦慮下頓。

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是北京的富貴地圖變遷史,那便只能回到有貧富差距的時代。第一個階段,當然是王公貴族時代。

01

王公貴族時代

北京城,富貴氣最飽滿的時候,便是作為元明清三朝的首都。元大都城址,北至土城遺址,南至長安街,東西至二環路。大致就相當於如今的二環內,也就是東城和西城。所謂“東富西貴”,從那個時代便開始起步了。

當然,在重農抑商的小農經濟時代,作為一介布衣要富起來,幾乎不可能。所以“西貴”就顯得尤其突出和早熟。如果要畫一個圈的話,那便是什刹海的周圍。

從元朝起,什刹海周圍就是風水寶地,得水利漕運之便,成就了“大都”最繁華的商業區,有“北京古海港“之稱。

北京舊城中心,後海湖畔(圖/圖蟲創意)

如今的什刹海,由前海、後海、西海組成,其中又以後海最為出名,那是無數文藝青年嚮往的地方,酒吧、美食,遊人如織。然而在當年,那是王公貴族的領地,如果有幸在後海的街頭走一走,碰到的不是王爺就是公主。

封建王朝更替,往往是鐵打的豪宅,流水的權貴。相比皇上的姓氏,富貴地圖顯得更穩定。所以,我們不妨就以清朝為例。紫禁城裡的富貴,第一把交椅當然屬於皇宮。皇宮之外,首推恭王府。

恭王府在哪兒?

西城區柳蔭街,後海南岸。佔地約6萬平方米,為清代王府之最。

恭王府是主人是誰?

和珅、永璘(乾隆十七子,嘉慶同母弟)、奕訢。每一個都大富大貴、富可敵國。

北京什刹海前海恭王府(圖/圖蟲創意)

此外,什刹海東岸,還有醇親王府。它的主人也富貴至極:納蘭明珠、永瑆(乾隆十一子) 、奕譞(道光第七子)。

而諸如禮親王府、慶親王府、莊親王府,克勤郡王府、順承群王府等,都位於西城區,或遠或近都圍繞在什刹海周圍,至於其他公主、貝子貝勒等府邸,也數不勝數,堪稱天下第一流富貴之地。這種“西貴”的格局,為後世也打下了深厚基礎。

02

名人故裡時代

1912年元旦,新年的鍾聲宣告大清滅亡。那些曾經在什刹海遊船戲水的王公貴族,有的逃回東北家鄉,有的飄洋他國,有的淪落民間。甚至不少野史相傳,在京城擺路邊攤賣古董、拉黃包車的隊伍裡,也有他們的身影。

世事再變幻,到了富貴迭代的時候了。

一百年前的1919年,一位38歲還沒有生孩子的浙籍北漂,在北京買房了。

彼時,他已經北漂了7年,這個故事乍聽來不夠勵志。更不勵志的是,他變賣了老家的家產,據說還借了錢、在銀行貸了款,湊足三千多塊大洋,才在北平有了自己的家,這在現在叫啃老。

不過,他買的房子,足以讓現在的很多土豪流口水:新街口八道灣胡同11號,二環內,就是北京內城那個“凸”字的左上角;四合院大宅子,宅內分正院、後院和西跨院三進;他和母親、老婆,以及弟弟一家,都住在這裡。

版畫《俯首甘為孺子牛》原作(圖/圖蟲創意)

這位中年人叫魯迅,出生於19世紀的“80後”。近年些,一談到京城的房價,一些仰樓長歎的文人墨客,總喜歡把他拎出來說:看,這是一個靠工資和稿費就可以在北京買豪宅的人。的確,魯迅的工資和稿費真的很高,但主要還是那個年代,房子並沒有那麽值錢。

北漂14年,魯迅在北京買了兩套四合院,他的第二套四合院位於阜成門內,同樣在二環內,現在成了北京魯迅故居。魯迅當年手植的丁香還在院子裡生機勃勃,任世間風雲變幻,它淡靜如初。

哦,對了,魯迅這兩套四合院,也是抬抬腳,就可以去後海吹風的地兒。

北京,魯迅故居(圖/圖蟲創意)

魯迅去北漂的那一年,是民國元年。當時,中華民國首都由南京遷往北京,魯迅受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前往就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此後,中國政府進入北洋政府時代,北京由原來的順天府改為“京兆地方”。

一直到民國十七年,也就是北伐戰爭勝利後,首都遷回南京,北京又被改名為北平。

從大清滅亡到國民黨敗退台灣的這一階段,山河破損,生民流離,難言穩定的富貴。然而,諸多軍閥權貴、社會名流以及仁人志士在此盤桓流連,他們的居所,若躲過被拆的命運,基本都活成了“名人故裡”。我們不妨將這一時代的富貴地圖,概括為名人故裡時代。

在名人故裡時代,西城的那片水域周圍,依然是富貴雲集之地。當然,有些皇親國戚的宅子,被征用為政府機構或者學校、醫院之類。不過,政權頻易下的輾轉,是那個時代諸多人的命運,尤其對富貴者而言,沒有誰能在北京安穩地一直呆下去。所以,這是一張不穩定、不清晰的地圖。

東郊民巷(圖/圖蟲創意)

不過,有一塊相對穩定:東郊民巷。這裡是當時列強的使館區,位於天安門廣場毛主席紀念堂東側,是當時北京唯一一處洋房林立的特色街巷,也是各國大使和其他洋人們出沒的地方。

03

機構大院時代

這個時期大概是1949年到1978年。三大改造、公私合營之後,社會主義公有製取得絕對地位,資本家不複存在,貧富差距急劇縮小,所謂“富”,也就幾乎難以顯現。

如果還要畫什麽群體性的地圖,那大概就是“大院”集中的地方了。

作為首都,北京當然是諸多行政機構的總部所在,因此也就誕生了依附在這些部門周圍的諸多家屬生活區。當時是全民學習解放軍的時代,軍隊的地位很重要,也很超然。因此,北京大院基本分為軍隊大院和部委大院,軍隊大院裡有空軍大院、海軍大院、二炮大院、陸軍大院等等;至於國家部委,那就多了去了。

這些大院大致呈線性分布,從西長安街一路往西,經複興門、木樨地、公主墳,一直到玉泉路左右,堪稱機構部門一條街。注意,此時,我們的地圖已經劃到了西三環外。北京,也不再是那個只有二環的北京。

北京宋慶齡故居,宋慶齡臥室兼辦公室。(圖/圖蟲創意)

當然,那些繼續環什刹海而居者,其身份依然尊貴非常。比如,前面我們說到的後海右岸的醇親王府(北院),成了宋慶齡的居所,從1963年至1981年,宋慶齡在此生活了18年。她去世後,這就成了宋慶齡故居。在後海走累了,可以花20塊錢進去參觀一番。

在前海的西南邊上,什刹海體校旁,曾經是郭沫若渡過晚年的地方。這本是和珅的一座花園,後來又成為恭親王府的草料場和馬廄。1963年之後,郭沫若在此長居15年去世後,這裡便成了名人故居。

郭沫若故居,中式垂花門(圖/圖蟲創意)

如果當時你是社會名流,從郭沫若家裡出來,沿著前海西街向西走,你會看到右手邊的恭王府,然後可以去那個被毛主席稱為國寶的陳垣家裡喝杯茶,聊完教育界的事情之後,繼續向西沿著定阜街散步,經過慶王府,便可以去梅蘭芳家裡吊唁下這位剛去世不久的戲曲巨擘(梅蘭芳在1961逝世,他在此度過了人生最後十年,去世後此處成為梅蘭芳紀念館)。

對了,梅蘭芳居住的四合院,曾經也是慶親王府的一部分。類似的不少王宅公府,最終也都活成了名人故裡。

04

名人明星時代

改革開放後,經濟被激活了,思想被激活了,社會的方方面面都被激活了。那幫大院子弟裡走出來一部分人,他們一折騰,就搞出了半個娛樂圈。於是,我們的地圖,可以開始畫名人明星時代了。

局促狹窄的四合院,已經不再受新一代歡迎,他們更青睞於又大又高又敞亮樓房。

上世紀90年代的北京,尤其是在福利分房宣告終結後,仿佛步入青春期的小夥子,咯吱咯吱長個兒,一棟棟大樓拔地而起。東城西城已經明顯不夠用了,南城的豐台開始參與到“富貴”中來。

挨著東南二環邊,方莊有四個住宅區拔地而起,分別叫芳古園、芳城園、芳群園、芳星園,合起來叫“古城恆星戰役”。名副其實,這裡很快成了“恆星戰役”居住地。有媒體稱,薑昆、張國立、劉曉慶、那英、宋丹丹等,都曾經居住在這裡。

如今,“古城恆星戰役”雖然顯得稍舊,但依然挺拔,樓下有兩條玉帶:護城河和京津高鐵。

網上流傳的帝都明星住宅圖(圖/網絡)

和社會節奏一樣,改革開放後,富貴地圖也變得活躍起來,開始不停變動。1990年,北京舉辦亞運會。位於朝陽區西北部的亞運村,憑借最高標準和最現代的規劃,也變成了風口上的豬,很多名人明星在此置業。

然而很快,越來越有錢的明星們,厭倦了單元樓的熱鬧和擁擠,郊區別墅開始成為他們身份和地位的新象徵。

於是,四環外、甚至五環外,開始受這些新富貴們親睞。這當中,尤以北京的東北角和西北角最為突出,東北角臨近首都機場,西北角緊挨人文教育資源沃地。這些別墅區有紫玉山莊、帕溪谷、晴翠園、麗京花園等。具體住的都是誰,由於涉及個人隱私,不再列舉。

再後來的今天,或許是為了業務方便,明星又紛紛返城,又或許是明星不再是稀缺動物,其群體越來越大,開始廣泛分布於北京主城區。須知,當下的北京主城,稍大一點的房子,千萬元已成底線。

某房產中介網上顯示的北京即時房價資訊

當然,這當中還是以位於北京主城東部的朝陽最為集中。東三環至東五環,北京的外灘,這裡是北京最繁華、活躍的商業圈,據說,這裡住著半個娛樂圈。這裡有國貿,這裡有央視,還有那誘人的三裡屯,以及剛剛崛起的“中國尊”新地標。

2016年8月18日,中國尊超越330米高的國貿三期,成為北京第一高樓。如今,它已經達到528米,創下8項世界之最。毫無疑問,它的矗立,以及圍繞在它周圍的“群峰”,牢牢定格著未來一段時間的“東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