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讀《道德經》:格局越大的領導,越不把自己當回事

作 者:吳強 私人董事會教練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兩天前,我和兩位創業者一起參加完海爾集團的內部私董會,在去機場的路上,大家討論海爾的成功,都認為和公司創始人張瑞敏的格局有很大關係。其中一位曾做過記者的創業者說,早年看同事採訪張瑞敏的稿子,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全心投入工作,“沒有生活”。

人們總說“小成靠能力、大成靠格局”。那麽,究竟什麽是一位商業領導者應該有的格局?

四川企業家牟其中乾的都是飛機易貨、發射衛星、開發滿洲裡這樣的大事,他甚至還向中央獻策,將喜馬拉雅山脈炸開50公里的口子,讓印度洋暖濕氣流改變大西北的乾燥氣候。格局大不大?但最後,冒進大膽卻給他帶來了16年的牢獄之苦。

很多年前,我和一位北京的裝修連鎖企業的老闆聊天,他滿臉興奮地坐在我面前,雙臂向上撐開地說:一定要有大戰略、大格局!這麽多年過去了,他的企業還是那樣,甚至從他公司離職創業的人都紛紛超越了他。

人們一談到“格局”就和“大”聯繫在一起,似乎只有做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才配得上這兩個字。賈伯斯有一句名言:活著就要改變世界!賈伯斯改變了世界,所以被“封神”,但如果把賈伯斯的經念歪了,就會變成“神經病”。

作為企業家群體的監視者,我的切身體會是:格局越小的企業家,自我越自大,企業本質上只是他們賺錢的工具;格局越大的企業家,自我越小,他們把自己奉獻給企業,對名利反而視而不見。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彭劍鋒寫了一篇題為《企業家的企業與企業的企業家》的文章,非常精準地說出了這種差別,這是我近幾年看到的對企業家格局理解最具洞見的觀點。

“企業家的企業”指的是企業是企業家的家產、私人物品;“企業的企業家”是指企業家臣服於企業,把企業視為社會公器,讓自己的生命服務於企業的使命。

那麽,企業究竟是公器還是私器?尤其是私有企業“私”字當頭,怎麽會是“公器”呢?

1954年彼得·德魯克在《管理的實踐》中提出:“企業是社會的器官,企業的行動對於社會也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當管理者由於他所具備的特殊能力而擁有了職權時,就應該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

企業是社會的器官,首要價值是滿足社會上的某種需求,解決社會中存在的某些問題。解決的問題越大,滿足需求的效率越高,企業得到的社會認同就會越多。而在市場經濟中,人們通常拿鈔票進行投票以表達認同與否。

真正有格局的領導者能達到一種“無我”的境界,他們把企業視為公器,對企業經營充滿敬畏之心;他們順從規律做事情,不敢把自己個人的欲望和權力意志強加給企業,也絕不敢把企業當作自己揚名立萬的舞台。

《道德經》第二十九章就在提醒人們,領導權就是服務權,要保持謙卑和敬畏。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

為之者敗,執之者失。

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

或強或羸;或培或墮。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解讀:

想取得天下領導權以施展個人抱負的,我看到的只有失敗。“天下”是神聖的公器,任何人都無法操控,也不能加以把持。越想有一番作為越容易失敗,越想緊緊抓住越容易失去。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有引領之時也有跟隨之時,有發展緩慢時期也有發展迅猛時期,有強大之日也有弱小之日,有穩固也會走向瓦解。

所以,有智慧的領導者不走極端,避免過分和奢侈,減少驕縱和傲慢。

從字面上看,“格局”是一種空間感。對空間中“大與小”的理解,才是格局感的實質。把自己看的過於偉大,總想改天換地的、成為首富的,其實格局很小;把客戶滿意和員工成長看的很大,把企業的社會責任看的很重的,才真有大格局。

而且空間通常有限,此大彼小、此小彼大。把客戶需求和社會責任看的越來越大,自己就會變得越來越小,直到“無我”境界,才能成就“大我”的格局。

排版| 劉小備

審校| 葉開甫主編| 葉正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