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眾議生風,民辦學校發展的三個轉向

從民辦教育促進法修法落定,到全國10多個省市民辦教育配套政策陸續頒布,再到今天剛剛發布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征求意見稿”,政策的變化加據了民辦學校辦學人的焦慮和不安,尤其是民辦中小學,作為非營利性學校,產權不屬於個人,辦學結餘不能分配。無論辦學人表現得多麽坦然,都多少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而心存疑慮,辦學的動力悄然削減。

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曾說,“焦慮與質疑並不能創造價值,反而會阻礙我們邁向未來的腳步。”過度焦慮只會妨礙發展,民辦學校辦學人不能被焦慮所困,要跳出焦慮情緒,回到學校的轉型發展上來,即守住民辦學校發展的“1”。這個“1”可以解讀為內涵發展、品質發展。

一段時期以來,民辦學校熱衷於追求規模的野蠻生長,這種現象可看作是民辦學校的“大規模病”。不少學校規模大了之後並沒有因此變強,反而因為虛胖導致了虛弱,導致了盲目。

對規模的迷思,對既有發展方式的迷戀,會讓辦學人認為,似乎學校只有規模大了,才有抗風險的能力。實際上,民辦學校大不一定強,有時候“小而美、小而特、小而精、小而優”的民辦學校可能“因小而強”。所以,盡快完成從規模擴張向內涵建設的深度轉型,是民辦學校戰略選擇的應有之義。

有人說,強者的本質是在變化中成長。如果這句話成立的話,那麽,民辦學校的謀變能力,則是其最大的資產。

課程重構和團隊建設。

民辦學校何以謀變

民辦學校轉型要轉向哪裡?

一是轉向深處

何謂深處,它應該指向學科的本質、教學的本質、教育的本質。當下的學校改革如火如荼,各種經驗批量產出,但是單向改革多,綜合改革少,外圍改革多,觸及內核的改革少。比如教學改革熱衷於對教學方式的改革,而對指向學科本質的微觀問題,以及其他從教育本質高度審視教學的巨集觀把握不夠。改革只有朝向學科本質、教學本質、教育本質,才可能真正走向深處。

二是轉向小處

做教育既要大處著眼,做好頂層設計,又要小處著手,想大問題,做小事情。實踐中人們往往過多關注的是“大處”,卻往往容易忽略“小處”。如果說細節決定成敗,那麽“小處”決定品質。比如,通常我們走進一所學生行為習慣不錯的學校,學生遇到老師或客人總會主動問好,但老師或客人主動回應的卻不多。轉向“小處”,就是看見兒童,尊重兒童。以兒童為中心,不是體現在工作總結中的個性表達,而是每一次真誠的回應。“小處不可隨便”,請從小處做起給孩子們成長營造良好的成人環境。

三是轉向高處

站在高處才能看見全局,看見趨勢,看見未來。這個“高”體現在情懷和境界上。不是每一個辦學人從一開始都有大情懷和高境界的。但是,隨著學校的發展,隨著財富的積累,辦學人會產生新的認知。

三個轉向,轉向高處最難,也作為迫切。只有站在高處,才可能轉向深處和小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