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寧夏吳忠市,為什麽名字像人名?

全國各地有不少地名是根據人名來命名的,如山西晉中的介休市(春秋時晉國重耳臣子介子推)、陝西延安的吳起縣(戰國將領吳起)、河北滄州的任丘市(西漢將領任丘)等等,這些用來命名的人名大都是古代比較著名的人物。寧夏的吳忠市也是以人名來命名的,而且還是地級市,這在全國也為數不多。

吳忠這個人好像在歷史上並不出名,他到底是誰呢?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吳忠市。吳忠市位於寧夏中部,北面是銀川平原,南面中衛平原和丘陵山地。按順時針方東南西北分別與陝西榆林定邊縣、固原市、中衛市、銀川市相鄰,東南與甘肅省慶陽相鄰,東北、西北分別與內蒙古鄂托克前旗和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相鄰。吳忠市轄兩區兩縣一縣級市,總面積約2.02萬平方公里,比上海市面積的三倍還大,人口還不到150萬。

吳忠市是1951年設立縣級市的,1998年才升級為地級市。吳忠市看起來比較年輕,實際上吳忠擁有悠久的歷史。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在黃河沿線設置郡縣管理收復的土地,在今吳忠西南設富平縣。西漢時(公元前191年),設靈洲縣,後改名為大家都很熟悉的靈州。秦漢時在此開鑿的秦渠、漢渠,對當地的農牧業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畜牧業尤其發達,漢朝在那裡設有兩大養馬場,專門給朝廷提供戰馬。

唐朝時,靈州有黃河和眾多水利設施,物產富饒旱澇保收,是都城長安的糧袋子,被稱為“天下糧倉”和“塞上江南”。唐朝安史之亂時,唐玄宗跑路,太子李亨就是在靈州登的基。唐末靈州成為絲綢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樞紐,商貿得以迅速發展。

到北宋時,靈州迎來其歷史上的輝煌時刻,和宋遼鼎足而立的西夏,核心之地就在靈州。李繼遷從北宋手中奪下靈州後,將靈州作為西夏的都城,雖然後來其子李德明遷都至興慶(今銀川),但是靈州依然作為陪都存在。

但是到了明朝初,靈州城被泛濫的黃河衝毀,經過幾次搬遷,最後遷到如今的靈武市,而靈州古城(今吳忠)則逐漸沒落。明朝時,吳忠地處邊疆地區,為防備遊牧民族勢力,朝廷在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綿亙萬裡的北部邊防線上相繼設立了遼東、宣府、薊州、大同、太原、延綏、寧夏、固原、甘肅九個邊防重鎮,史稱“九邊重鎮”。

在寧夏鎮的靈州守禦千戶所下設有數十個軍屯,其中一個就是吳忠堡。這是吳忠首次作為地名出現。吳忠本為屯長之名,後來就演變為地名。這種以人名命名軍屯的情況在當時比較普遍,如李俊堡、瞿靖堡、邵剛堡等。因為類似的軍屯實在太多,朝廷不可能去一一給它們命名。在《寧夏舊志》裡有相關記載:“寧夏堡寨,以人名、事名、地名、……即以其屯長姓名命堡,如葉升、李俊、王太之類是也。”

明朝時有個叫吳忠的人,他的父親吳禎、伯父吳良和朱元璋是安徽鳳陽老鄉,在明朝建立過程中出了不少力,是明朝的開國功臣。吳禎善水戰,被封為靖海侯;吳良被封為江陰侯,後來又封江國公。吳禎後來駐守慶陽(今甘肅慶陽),去世後其子吳忠襲靖海侯。吳忠後因胡惟庸案受牽連被誅。不過,靖海侯吳忠和吳忠堡的這個屯長吳忠是同一個人的可能性不大,因為雖然他們的名字一樣,但是身份相差太懸殊。

吳忠堡不大,在今吳忠市街心公園以西、西湖小區以東,裕民西街以南、郵政局以北,呈正方形。為何它能從眾多屯堡之中脫穎而出,最終變成地級市的名稱呢?明朝時建的吳忠堡到清朝時已坍塌,後來清朝又重建吳忠堡。

吳忠堡因地處水陸要衝,具有交通便利的優勢。舊時沒有火車之類的交通工具,交通運輸主要就是水路和陸路。吳忠依托黃河,設有大型碼頭兩座,商貿得以快速發展,其繁華程度和影響力逐漸超過其他的軍堡,如金積堡等。以至於1949年以後,就用開始以吳忠作為縣的命名。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