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多國疫情進入劇烈增長期,全球“封鎖”步步加深

全球疫情已進入瞬息萬變的階段。

近一個月前人們的討論焦點可能還是“鑽石公主號”上的幾百號病例;但不過半個多月的時間,全球各大洲的土地上,確診病例為零的國家,已是寥寥少數:3月4日,存在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國家或地區有77個;3月28日,這個數字被擴大至200——這意味著全球絕大部分人類,已無法在這場疫情中置身事外。

確診數劇烈上升的國家,正變得越來越多

目前,全球累計確診病例已經超過60萬例,美國、意大利、西班牙三國的確診病例之和,已佔全球病例總數的近一半。

最令人擔憂的情況是,除中國和韓國的增長曲線已呈平緩態勢,世界確診病例最多的前20國裡,有不少已進入確診病例劇烈上升的階段。近期,每日新增病例穩定超過1000例的國家共有12個。

部分疫情較嚴重國家如歐洲挪威、葡萄牙等,在疫情階段上仍處於暴發的初期。目前這些國家每日以幾百例的速度增長,與同時期的意大利、美國等國相比,增長速度相對慢一些。

病毒傳播的迅猛之勢,還反映為中國、美國和意大利在累計確診排位上的迅速輪換。目前,美國已成世界確診病例最多的國家,但歐洲各國仍是疫情暴發的“震中”。

各國政府集中推出抗疫措施時,全球大流行已成定局

病例數在中國激增的“歷史”,在被世界各國見證的階段,未能發揮足夠的震懾作用。如今中國疫情趨緩,這段“歷史”則開始在多國重演。

大多數國家的神經被真正拉緊,已是3月份——當我們將搜集到的各國、各地抗疫措施,化為一個個圓點、散布在時間軸上後,發現它們在3月大量扎堆,而分布在2月的卻寥寥無幾。而此時,新冠肺炎已發展為全球大流行。

出入境限制是最被力推的政策之一,其具體內容的變化也最為頻繁:許多國家或地區會根據各地疫情的發展,在名單中多次增加限制入境的對象。關閉邊境、停發簽證與之配套執行,目的都是為了斬斷病毒從境外傳入境內的路徑。

這幾項措施仍能發揮一定作用,但在這一階段或許事倍功半。因為從疫情在中國的擴散方式來看,患者被確診前若已將病毒帶入社區,人際傳播即已啟動。

“你必須在社區傳播開始後的一周內嚴格保持社交距離,否則就會暴發,一旦暴發就很難控制……關鍵是不要走到那個地步,而歐洲很多地方已經超出了那個地步,紐約也是。”前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主任托馬斯·R·弗裡登,在《紐約時報》的採訪中說道。

而滯後於出入境政策頒布的社區防控,雖與中國所用的措施在字面上十分接近,各地的執行力度卻存在差異。

比如目前確診數居全球第二的意大利,於3月10日實行全國性“封城”,但其目的主要在於阻斷城市對外交通,對城內居民的活動限制卻十分有限。直至3月23日,意大利政府才正式執行“宵禁”政策,禁止人們進行非必要外出,但當時病毒在社區中的擴散已將確診病例數推至6萬邊緣。

當下的封鎖狀態何時能被解除仍是個問號。

病毒借助全球化的便利以比過往更迅猛的速度吞噬全球,也暫時性地改寫了全球化的格局。但“地球村”內的成員或許並不如預想中的親密。國與國之間經驗傳遞的失靈證實了這一點

2月底,全球各地民眾對疫情關注度才見明顯上升

政府的決策不可避免地影響了民眾對待疫情的態度。

其中最突出的是關於“出門戴不戴口罩”的爭論,許多國家官方並不提倡這一預防方式。2月27日,美國疾控中心(CDC)在推特上發布的預防指南中,明確提出不建議使用口罩來預防新型冠狀病毒。同樣在英國,2月底,英國政府就防疫做出的建議中,特別就戴口罩問題指出,並不建議公司員工戴口罩以預防病毒。

獨立調研機構YouGov於3月12日至3月13日對英國人展開的調研顯示,2287名被調查者中只有1%在接受調查的兩周前“會在公共場所戴口罩”。

全球各地人民是從何時才開始密切關注疫情發展情況的呢?我們試圖通過全球網民在互聯網上搜索冠狀病毒(coronavirus)一詞的熱度變化與相關高頻問題來回答這一問題。以下是我們根據谷歌搜索趨勢(Google Trend)從1月中旬至今的網民搜索記錄,得出的發現:

Google Trend顯示,全球各國人民對“coronavirus(冠狀病毒)”的搜索情況,從2月底開始,才見明顯增長。全球使用英語在谷歌上搜索疫情的網民對各個國家的疫情搜索中,近期以關鍵詞搜索“冠狀病毒 美國”、“冠狀病毒 意大利”、“冠狀病毒 中國”三個關鍵詞的人數最多。

Google Trend也記錄了全球不同城市網民在不同日期圍繞疫情搜索的最熱問題。從提問上看,各國人民關注的焦點在不斷變化,對疫情的了解也在不斷加深。

3月6日,全球各城市的網民集中搜索的問題,大部分仍聚焦於新冠病毒的科普知識、傳播途徑等;3月13日,人們最好奇的問題已發展為對疫情的預測;到了3月20日,在疫情持續期較長的意大利米蘭與韓國首爾,搜索熱度最高的問題顯示,當地居民已開始關注極為深入的細節問題,如“無症狀患者有何表現?”、“口罩如何複用?”等。

而以上的所有問題,也曾被處於疫情不同發展期的中國民眾所關心。這也是一些中國網友在社交平台上所感歎的“劇情重演”的一條重要分支。

舊問題待解決,新問題已出現

各國政府和民眾,如今都開始以更為嚴肅的態度對待疫情。但隨著人類對新冠病毒了解的逐步深入,一些更為棘手的新問題也開始出現。

比如如何應對無症狀患者。根據新加坡衛生部3月23日公布的信息,新加坡90%的輸入病例入境時沒有出現發燒、咳嗽、氣短等症狀,且他們中大多數人是在入境3天內去檢查時被確診的。

3月27日,在上海市科協生物醫藥專業委員會主辦的有關新冠肺炎的研討會上,新冠肺炎上海專家治療組高級專家組組長張文宏也提到了無症狀患者的問題:這類患者具有較強的免疫能力,可以在感染後的14天內不發病;如果這一群體未能被及時發現並隔離,就存在社區傳播的可能。他認為,上海對入境來滬人員實行100%新冠病毒檢測,是有必要的。

廣撒網式地檢測並迅速隔離確診患者的做法,在韓國和新加坡被證實有效。但老年人口佔比高、防範壓力大的國家,並未及時地借鑒這一經驗,各國新冠病毒的監測力度,仍參差不齊。

當篩查與隔離病患未能及時展開,隨之而來的將是一個更折磨人的問題:有限的醫療資源,應優先分配給誰。

一些醫學家和倫理學家們已經在思考這一問題。意大利麻醉學和重症監護學會目前給出的“臨床倫理學”建議是,應將“更長的預期壽命”作為優先考慮的因素。

此次疫情暴發前,美國是為數不多對醫療資源的獲取權利劃分過明確層級的國家。適用場景是流感疫苗出現短缺的情況。美國疾控中心將人口分成了五個等級,處於第一級的人群可以最先獲得疫苗,隨著級數的遞增,優先權會依次減弱。一線的醫護人員、藥劑師、流行病疫苗的製造商、孕婦、嬰幼兒等,是固定的、能最先獲得疫苗的群體。但根據疫情嚴重程度的不同,許多群體的優先次序會發生變化。

比如19至64歲有較高健康風險的人群和65歲以上的老年人,在疫情嚴重程度最輕時,均被置於第二級,但當疫情發展為中度或重度嚴重時,其等級將分別被降至第三檔和第四檔。從中不難看出實用主義和人道主義的博弈。

圖注:從紅色的第一級(Tier 1)到藍色的第五級,獲得流感疫苗的優先權逐級遞減。疫情的嚴重程度被分為輕、中、重三檔,不同群體的優先級別可能會因疫情嚴重程度的差異而發生變化。比如65歲以上的普通人,在疫情較輕時是第二級,當疫情變得十分嚴重時,則會被降至第四級。當一個群體被歸入顯示為白色的“Not Targeted”群體時,其會自動被作為普通人群(general population)考慮。

在這場前所未有的瘟疫面前,究竟是“病重者優先”、“先來者先治”、“公平分配”還是優先保全有“更長的預期壽命”的患者?無論選擇哪一個或是在多者中尋找平衡,都無法削弱這一倫理問題的殘酷性。如果疫情繼續發酵、醫療資源出現極度緊缺,總有個體可能被犧牲,而他們並不只是官方疫情通報中的冰冷數字。

但如果有效的全球性合作能發揮作用,我們或許也未必需要踏入這一左右為難的境地。

如《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在近期發布的文章《冠狀病毒之後的世界》中所說,在“各自為陣,還是走全球團結的道路”,“人類需要做出選擇”。

選擇前者,“不僅會延長危機,在將來可能會迎來更嚴重的災難”,而選擇後者,“不僅將迎來對冠狀病毒的勝利,也將在21世紀可能襲擊人類的所有未來流行病和危機面前,收獲勝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