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健康】孩子是不是積食了?中醫教您看舌苔+推拿!

播放GIF

舌頭不僅讓你品嚐酸甜苦辣,更是一份隨身攜帶的「體檢報告」。一旦身體哪裡出了狀況,也許舌頭比你更早知道。

兒科門診中,很多家長都會問大夫這樣的問題,「大夫,您看我家孩子舌苔那麼厚,是不是積食了?是不是應該經常吃點消食葯?」下面我們來具體說一說。

正常的舌苔是怎麼樣?

所謂舌苔,是指舌面上的一層苔狀物。中醫學認為,舌苔由胃氣所生,而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因此,舌苔的變化可反映臟腑的寒、熱、虛、實。那麼對於孩子來說,什麼是健康正常的舌苔呢?

健康的舌苔是薄白而潤的舌苔,透過舌苔能隱隱見到舌質,苔薄白而均勻,或中部稍厚;潤澤有津,乾濕適中,不滑不燥。

孩子舌診怎麼看?

舌頭的不同區域是不同臟腑的反射區,可以從不同區域的舌質舌苔變化看到寶寶臟腑的寒熱虛實變化情況。即舌尖部多反映上焦心肺的病變;舌中部多反映中焦脾胃的病變;舌根部多反映下焦腎的病變;舌兩側多反映肝膽的病變。

舌苔厚又是怎麼回事兒?

所謂「舌苔厚」,是指不能透過舌苔見到舌質者。引起舌苔厚的根本原因在於外邪或某些臟腑病變影響了脾胃之氣的運化,從而出現舌苔增厚,不是簡單的「積食」。

如何從舌苔判斷積食呢?

「積食」往往有明確的原因,即飲食失於節製或進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果近期發現孩子脾胃區的舌苔突然變厚,則多半是積食了,如果舌苔厚並且黃,則是孩子積食化熱的表現。與此同時,孩子會或多或少的出現不思飲食、嘔吐酸餿、大便乾、大便酸臭、口臭、腹脹、腹痛、睡眠不安、煩躁、手足心發熱等一些典型的「積食」癥狀。

積食寶寶該如何調理呢?

中醫說「要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積食的寶寶此時家長首先應做的是調整孩子的飲食結構,適當減少進食量,以清淡、易消化的飲食為主,多飲水,必要時可給孩子適當應用一些助消化的「消食葯」,來緩解孩子的不適。也可結合中藥內服、中醫外治法。

其次,還有一些孩子長期「舌苔厚」,是脾胃虛弱,運化無力導致,針對這種情況,我們不建議經常給孩子吃消食葯。長期應用消食葯,對孩子的脾胃功能也會產生損傷。因此針對此類「舌苔厚」的孩子,健脾助運是根本之法,消食導滯則是輔助治療,重點是強健孩子自身的脾胃運化功能。此時建議家長帶孩子去看醫生,確定具體的乾預方法。

另一方面,很多孩子在患感冒、咳嗽等疾病的過程中也會出現舌苔厚,這是肺臟蘊熱、痰熱內盛等影響了脾胃之氣運化,此時應以清肺化痰為主,治療疾病本身,單純應用消食葯則不能起到治療作用。

積食一般預後良好,但若積滯時間長,脾胃功能受損,可出現營養不良、形體消瘦、面黃髮枯,中醫稱為疳證,將影響生長髮育。「積為疳之母,無積不成疳」,所以積食應積極防治。

瑞安市婦幼保健院小兒中醫館推出「挑四縫穴」治療小兒厭食、積食。「挑四縫穴」俗稱「挑疳積」,是中醫傳統療法,最早見於明代,在民間廣泛流傳。療效肯定,很多小孩扎針當天就吃飯香了。近年來關於點刺四縫穴治療小兒疳證的有循證醫學依據的論文也是層出不窮。

積食方1

焦三仙各6克、炒雞內金6克,熬水喝,這是1天的量,喝2天。適用於剛剛出現積食的時候服用。

注意:焦三仙是焦山楂、焦麥芽、焦神曲三味葯。其中,焦山楂是專門消肉食之積的;焦麥芽和焦神曲是消谷面之積的。

積食方2

懷山藥9克、蓮子肉6克、茯苓6克、薏米6克、芡實6克、焦三仙各6克、炒雞內金6克,每天1副,熬水代茶飲。適用於慢性、無形的積食。

小兒積食推拿手法

1.清胃經

位置:大拇指橈側面,腕橫紋到指尖,脾和胃連起來清。向外清。

作用:清胃熱、瀉胃火、導積滯、降逆止嘔。

次數:約100-300次

2.清大腸經

位置:食指橈側邊緣,自指尖至虎口一直線(從虎口到指尖向外為清)

作用:清利腸腑,除濕熱,導積滯

次數:約100-500次

3.揉板門

位置:位於手掌大魚際中部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滯,多用於防治食積、腹脹、食欲不振。

次數:約100-500次

4.順運內八卦

位置:內八卦位於手掌面,以掌心為圓心,從圓心之中指橫紋內2/3和外1/3交界點為半徑,作畫圈狀。

作用:寬胸利膈、理氣化痰、行滯消食。

次數:100-300次

5.推小橫紋

位置:手掌面,食、中、無名、小指關節橫紋處

作用:退熱、消脹、散結

次數:100-500次。

6.掐揉四橫縫(四橫紋是常用的消積穴位之一,也是民間挑疳的部位之一)

位置:用大拇指的指甲逐個掐揉寶寶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手指第一指關節處的四橫紋。

作用:消食導滯,消除積食

次數:來回10次

7.下推七節骨

位置:七節骨位於背部正中線第4腰椎至尾椎上端,成一直線。

作用:泄熱通便,多用於便秘、脫肛等症。

次數:100-300次

8.分腹陰陽

位置:腹陰陽即兩肋弓下緣(也可以說是自中脘到臍)

作用:健脾和胃,理氣消食,多用於防治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煩躁不安、夜啼等症。

次數:100-300次

9.摩腹

位置:肚臍周圍,順時針慢慢按摩

作用:消食,理氣,通腸道

次數:100~200次

10.捏脊

位置:由尾骨到大椎,從下向上捏脊

作用:強身健體,健脾益氣

次數:5次

11.揉足三裡

位置:足三裡位於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前緣一橫中指。

作用:健脾和胃、調中理氣、止瀉通便,多用於防治腹脹、便秘、吐瀉等病症。

次數:30~50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