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園藝去切爾西花展要展示什麽?

在熱切地關注切爾西花展的熱潮退去後,是時候想想中國園藝去切爾西要做什麽了。

切爾西花展期間,繞著大帳篷,我把所有的戶外花園都逛了一遍,還特別關注了韓國和日本的代表花園,分別是由韓國設計師Hay Joung Hwang設計的“LG生態城市花園”和日本設計師石原和幸設計的“好客花園”,一個很現代,一個很傳統,都得到了觀眾的好評,分別獲得了鍍金獎和金獎。而“武漢水上花園”隻拿了銅獎。

獎牌並不重要,我更關心的是中國和中國園藝行業以一個什麽樣的姿態出現在切爾西花展的舞台上。

武漢水上花園

日本人在展示傳統文化。設計師石原和幸靠傳統日式庭院連續8年拿到了切爾西花展工匠花園的金獎。每次他都使用楓樹、五針松、花菖蒲、苔蘚這些很尋常的日本庭院植物,雖然有聲音批評他風格單調,但每次都能征服評委和觀眾。

韓國人在展示現代文明。設計師HayJoungHwang沒有加入任何韓國傳統園藝元素,最後呈現出來的是一個沒有明顯地域符號的現代花園。而且她弱化了英國花園裡植物的作用,更多地展示了LG公司新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

我們在展示什麽?由武漢政府讚助的“武漢水上花園”由英國建築師勞裡·切特伍德和景觀設計師帕特裡克·科林斯共同設計。我繞著“武漢水上花園”細細地轉了一圈。正面的噴泉、印著龍頭的彩板和正前方五塊整齊排列的“菊花陣”,像是從某個國內二線城市政府會議樓門口的節慶花壇搬過來的。花園的其他部分卻是用蝦脊蘭、高穗報春等精巧搭配在一起的英式宿根花境。

中國既有自成一體的傳統園藝美學,又有高速發展的科技。我們既可以選擇重拾中國古典園林的傳統,做一個原汁原味的古典園林;又可以做一個能展現武漢科技城市風貌的現代花園。但最後這個命題作文交到了兩個英國人手裡。

我並沒有狹隘地認為只有中國人才能寫好這篇作文。恰恰相反,在看懂了建築師勞裡的設計後,我很佩服他的勇氣。2017年,他設計了一個大紅色的隔板建築配上近乎豔俗的高山杜鵑,挑戰了切爾西花展近年來盛行的“自然主義”。今年他又用這個堆砌的“菊花陣”來挑戰英國園藝關於植物搭配的傳統觀念。這個“菊花陣”元素顯然來自中國,一般集中出現在國慶節、勞動節前後。不過,勞裡的挑戰有點小心翼翼,他像是把一隻中國辣椒小心地包裹在英國糕點裡。當然,如果整個花園就是一個我們常見的節慶花壇風格,那估計設計稿也通不過。

假設讓中國人來設計,結果會更好嗎?我不覺得。拋開專業水準不說,我覺得國人普遍缺少文化自覺和身份自信,就像法國人對英國文化會流露出先天優越感,又或者像《創造101》裡王菊的那種自信之美。這樣,中國設計師也很容易陷入強大的英國文化所編織的遊戲規則裡,設計出一個抹掉中國文化印記的英式花園,而中國元素只是裝飾而已。

中國成熟的造園歷史有一千多年。宋徽宗造艮嶽的時候,美國還是一片蠻荒,如今風靡歐美的日本園藝也只是唐宋文化播在海外的種子。但現在中國園藝基本是另起爐灶,白手起家,豐厚的歷史財富被丟在了雜物間。

2016年,我帶著幾個國外朋友去逛拙政園。拙政園號稱中國四大古典園林之首,中國私家園林之最。本想給老外刷下三觀,但是沒想到自己的三觀卻被刷了一遍。正門進去,古木錯落有致,相映成趣。可往裡沒走幾步就看到了一個用羽扇豆、非洲菊等拚成的拙劣英式宿根花境,旁邊還有一個竹製的巨大擺設,上面掛滿了幾內亞鳳仙。本來是清水出芙蓉的仙女,卻被拙劣的化妝師塗了腮紅變成村姑。儘管那並非拙政園最核心的區域,但也讓人感覺如鯁在喉。我估計其他傳統名園大概也命數相同,逃過了幾百年的兵荒馬亂、火災洪水,卻逃不過管委會媚俗的審美。

近幾年,中國政府大力倡導複興傳統文化。央視的一系列電視節目,例如《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等讓許多人重新捧起書本讀詩詞,去博物館賞字畫。有個朋友在故宮看展覽時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跟風來看《千里江山圖》,站在實物面前時起了一身雞皮疙瘩,看完後又熱血沸騰。太美了!”

這種對於傳統文化的美好體驗會成為身份認同感和自信心的來源。如果能把古典園林恢復到它原本該有的樣子,給大眾創造更多的體驗機會,我相信有很多人會被那種如詩如畫的意境打動。或者至少能讓大家意識到,在色彩斑斕的英式花園之外,還存在著如水墨般清淡的中式花園。二者無分優劣,只是滿足不同的審美需求。

如果在切爾西花展上能有一個細致講究的中國古典花園,我一定會踏雙北京老布鞋去當講解志願者。當然,複興中國古典園林傳統其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通過複興傳統而建立文化自信。(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