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湄潭縣:茶林共生 群眾享生態紅利

7月22日,由中央和地方媒體記者組成的採訪團風塵仆仆來到遵義市湄潭縣,深入鄉村實地採訪,他們對湄潭做好“茶文章”取得的成績讚不絕口。

湄潭縣:茶林共生 群眾享生態紅利

茶樹與樹林和睦相處

七月驕陽似火,但阻擋不了記者們急於解讀紅色貴州、綠色貴州、歷史貴州、文化貴州的迫切腳步。部分記者來到湄潭縣核桃壩村實地採訪。

從湄潭縣城出發後不久,公路兩側的山體全是茂盛的林木,沒有一塊荒山。安徽日報記者夏海軍感慨地說,一進入貴州,滿眼都是綠色,不光養眼還養肺。

臨近核桃村時,山上漸次有了一片片規整的茶園。茶樹種在樹林之間,與樹林成了和睦相處的鄰居。

為什麽要在樹林間種茶?當地村民說,這要源於核桃村已故老支書何殿倫對大自然的樸素理解。1979年,在何殿倫的主導下,核桃村開始種茶致富。考慮到如果全是茶林,茶樹的根系沒有樹林的根系深,不利於保持水土。於是,從那個時候起,核桃人種茶就特別講究,一片茶林的四周,必須要有一片樹林圍繞,既綠化了山體,也保護了茶林。在這樣的環境種出的核桃村的茶口感好,品質上乘,深受消費者青睞,供不應求。

悉知核桃村茶林相間的故事後,記者們紛紛稱讚道,茶林共生享生態紅利,非常超前,令人敬佩。

大山深處現中國茶工業博物館

記者們驚喜地發現,在核桃村不遠處,竟然藏著中國茶工業博物館。

抗戰爆發後,1939年,國立中央農業實驗所湄潭實驗茶場落戶湄江河畔,1940年浙江大學西遷至湄潭辦學,茶葉大師與專家學者採用“一芽一葉”技法創製湄江茶成功,給當地帶來了先進的種茶技術和製茶技術,極大帶動了湄潭茶的發展。

一直以來,湄潭縣高度重視挖掘、整理、保護茶文化,2018年5月,在民國時期的原址上建起了博物館,原貌保存了民國中央實驗茶場製茶工廠原有的綠茶初製、精製,紅茶、綠茶體驗等車間場景中保存完好的兩套木質紅茶生產線為全國唯一。博物館成為展示茶文化的專業視窗,收藏茶歷史專業場所,研究茶文化的重要基地,見證了貴州茶工業的發展,讓大眾在欣賞茶藝表演、泡茶、品茶、親自參與茶事活動中了解茶文化。

農村綜合改革和鄉村振興實踐值得宣傳推廣

另一組記者來到湄潭縣湄江鎮金花村“七彩部落”,剛剛打開車門,記者們就被眼前的美景所迷住。大家不顧頭頂的烈日,大步走上觀景台,紛紛拿出照相機、攝影機和手機,爭先恐後尋找最佳位置,頻頻拍照。

金花村黨支部書記馮燕青向記者們介紹,近年來,金花村採用統一資源、統一規劃、統一管理模式發動群眾以資源和資金入股,抱團開發鄉村旅遊,取名七彩部落。

如今,金花村大青溝建成為了一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世界,探索建立了“戶戶是股東、家家能分紅”的新型農村經營模式,走出一條“產業興、村寨美、村民富”的茶旅一體脫貧新路,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沒想到在貴州的大山深處竟然有這麽漂亮的地方,太讓我震撼了。”第一次來貴州採訪的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記者楊傑說,這兒是茶的世界,其間鑲嵌著漂亮的村莊,空氣中彌漫著茶香,讓人陶醉。

“湄潭種茶的歷史比較悠久,在抗戰時期還用茶葉換過物資,茶葉在當時起到了救國救民的作用。近年來,這裡的老百姓通過種茶和發展鄉村旅遊,既保護了青山綠水,又走上了致富路線。”

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總編輯助理宋振遠說,參觀了七彩部落和田家溝的農村綜合改革和鄉村振興的實踐很受鼓舞,湄潭縣在農村改革四十年裡許多探索比較成功,走在全國前列,為其他地方的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這在西部內陸的貴州地區來說確實很不容易,值得宣傳推廣。(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