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螢火演講:他10年7次入川 記錄地震後的家庭變遷

這是第9期,由資深攝影師張曉理講述。他的演講主題是“記錄歷史,讓鏡頭充滿力量”。

視頻/Gravity Cat Studio

攝影/張曉理

文字/璐遙

編輯/Smart

出品/騰訊新聞 中國攝影報 中國扶貧基金會

對於資深攝影師張曉理來說,鏡頭的力量在於記錄歷史片段的經典瞬間和記錄歷史發展的進程節點。他希望能把鏡頭的力量傳遞給自己,給周圍的人,也給社會。

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後,他路過一處建在廢墟之上的帳篷政府,用兩天時間記錄下《帳篷政府前的人來人往》;從2008年到2018的十年間,他7次入川,跟蹤記錄了幾十個孩子和家庭,完成了《汶川地震:這些孩子,這十年》和《汶川地震:這些家庭,這十年》兩組故事。他說,雖然過程漫長,但這樣的攝影意義才會更遠。

《帳篷政府前的人來人往》

什麽是經典畫面?張曉理覺得,這需要攝影師有一定的經歷,用大量的時間觀察、拍攝和思考,並且用恰當的手法來拍攝和表達。

汶川地震七天的救援黃金期結束後,很多救援隊伍逐漸回撤,張曉理選擇在災區留了一個月,他把重點放在了從歷史角度看目前的社會狀態。

一個很偶然的時機,張曉理路過北川縣陳家壩鎮臨時安置點,幾頂帳篷前豎立著陳家壩鄉黨委、鄉政府的牌子。

他覺得很有意思,第二天回到陳家壩鎮,在馬路對面架設了三腳架,拿快門線來拍攝,整整守了兩天。

他看到,當地災民從廢墟裡扒出破木板拿回家當柴燒。

村民趕著老母豬,等下小豬崽後賣錢,再養更多的豬。這是他們將來生活的希望。

救援戰士、援建人員、外出打工者等在帳篷政府前來來往往,看著兵荒馬亂,實際上有條不紊。特殊時期,剛剛經歷了天崩地裂的人們開始了帳篷生活,而帳篷政府以溫情的狀態矗立在各個廢墟之上,組織領導著救援、安置和重建。

在張曉理看來,廢墟上的帳篷政府是一種依靠、一種信任和一種希望。

《這些孩子,這十年》

對張曉理來說,找人是最難的。有些人找到了,有些人找不到。有人震後1周年時能找到,但3周年時卻找不到了。有的住帳篷,有的住板房,有的為了把板房拆掉建新房,又住回帳篷,過兩年又搬到了新房子。

滿眼驚恐的小姑娘叫王如玉。張曉理在路邊看到她時,王如玉正抱著媽媽的大腿,害怕地看著發生的一切。如今,她是個梳著蘑菇頭的14歲初中生,臉上褪去了很多稚氣。王如玉的學習成績在班裡總是第一名。

在漢旺鎮的一處廢墟裡,11歲的女孩周永紅在大衣櫃鏡子前洗頭,發現了張曉理的鏡頭後,她並沒有害羞,繼續梳頭,甚至朝他做鬼臉。

周永紅的大門牙是地震時被磕掉的,當時她的左腿被壓住了。她印象最深的是,只有1米4高、70斤重的奶奶一把背起她往醫院跑。

如今21歲的周永紅是四川護理職業學院的大二學生,學習康復護理專業。

那場大地震,讓陳龍當時所在的綿竹市富新二小傷亡慘重,127個孩子永遠消失在了倒塌的教學樓裡。

陳龍被壓在一個水泥板隔出的空間裡,只有左臉被擦傷了。幾天后,這個13歲的男孩去靈棚看望遇難的同學們,他說一輩子也忘不掉被救出來時周圍同學們的哀嚎呼救。睡夢中,他總是被這些哭聲驚醒,他現在都沒法從樓梯往下望。

初中畢業後,陳龍在綿竹一家職業學校學習機械加工,因就業不理想又學習了理發,打工時受到理發店老闆賞識而入了股。去年,他抵押買了轎車,正在為未來而努力打拚著。

2008年地震時,家住什邡市鎣華鎮仁和村的李雯鑫才一歲半,當時姥姥帶他出門玩耍躲過一劫,卻忘了帶上剛買了一天的遙控玩具車,他哭鬧不止。後來家人把玩具車從廢墟中找出來,李雯鑫才破涕為笑。他從小就喜歡車,無論是遙控玩具車、兒童自行車,還是地震8年後爸爸購置的小轎車。

4歲的肖豪因被奶奶帶著在地裡拔草躲過一劫,但自家房屋全部毀於地震。他在廢墟上撿回自己心愛的布娃娃。如今14歲的肖豪身高1.75米,是鎣華八一學校籃球隊的隊員。肖豪夢想成為一名職業籃球運動員。

《這些家庭,這十年》

張曉理還拍攝了一些家庭的10年故事,他們的生活軌跡因為汶川地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全部家當只剩鋤頭背簍,夫妻開荒撿石頭重整旗鼓

地震時,整個山裡漫天都是黑沙黑灰,韓慶榮站都站不住,老伴抱住了他,他抱住了樹。當兩人連滾帶爬地往家裡回時,夫婦倆懵了,垮下來的山體埋沒了他們和鄰居們的家。“指甲大的瓦片都沒得看到”,全部家當只剩下了倆人手裡的鋤頭和背簍。

2010年初,靠著政府給的1.6萬元房屋重建補貼和5萬元3年免息貸款,老韓家花了8萬多元蓋起了一層平房。2011年,兒子結婚,老韓在原來基礎上加蓋了二層樓。

老韓兒子還是在外打工,當年向銀行貸的5萬元已過了免息期限,還有3萬多沒還,一個月利息就要200多元。

老韓一直在打零工。他還每天去河裡撿礦石賣,當時一噸石頭能賣120元,靠著撿石頭一點點攢錢還外債。

政府頒布了優惠的養老保險條款,2015年,他們花了3.8萬買了養老保險,付成豔當年每月就能領470多元,現在每月可以領900多元,加上當過兵的老韓每月100多元補貼,一共有1000元出頭的收入。糧食和菜都是自己種的,生活可以維持,老韓說,“很滿足啦!”

大女兒遇難,丈夫去世,她帶患病小女兒艱難生活

地震時,李豔失去了唯一的孩子——12歲的女兒楊丹。楊丹是綿竹市富新二小127個遇難學生之一。

2010年李豔夫婦又生了一個女兒叫楊佳凝。

為了還重建新房的貸款,李豔丈夫楊桂林赴湖南、廣西等多地打工。2014年5月,楊桂林被查出來患了肺癌,後因病去世。為了給丈夫看病治療,家裡至今背著7萬元外債。

禍不單行,丈夫剛剛去世一個月,小女兒高燒不退,最後被確診為腸系膜淋巴結腫大,連續治了3年,近期才有所好轉。

女兒每個月的藥費要一千多元錢,醫生說孩子要加強營養,李豔從牙縫裡省出來錢給女兒買蛋白粉、訂鮮牛奶,每個月也要五百多元。鎮民政部門了解後,李豔不僅可以享受低保政策,每個季度還能報銷一千元錢。此外,她沒有任何經濟來源。

李豔父親又得了胃癌,2011年李豔哥哥因車禍過世,李豔白天必須要在娘家幫忙照顧父親,早上和下午要接送女兒上下學。直到現在,李豔也隻告訴女兒,“你有個姐姐,她去遠方讀書了。”

今年,女兒的病情有擴大跡象,李豔做了胃息肉手術身體也不是很好,還要照顧老人。她說,自己感覺壓力越來越大。

兒子沒的時候她已年過四十,領養哥哥兒子視如己出

地震讓當時已年過四旬的張蘭戴進明夫婦失去了18歲的兒子戴世發。因為地震震毀了種木耳的棚架,他們也背上了債務。

這對40多歲的夫妻一直在努力想再要一個孩子,但始終未能如願。提起這個,戴進明忍不住地說著“惱火”,而張蘭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張蘭說,孩子走後,她和丈夫說話越來越少,兩個人吃過晚飯就在家看電視。如果沒有電視的聲音,家裡會安靜得可怕,一遇到有關地震的頻道,他們會立刻換台。

震後5年,他們還清了貸款,還種了兩畝多地,一季種大蒜,另一季種水稻。當他們從地裡辛勞回來,抱著“心頭肉”,夫妻倆似乎年輕了許多。

作為對失獨家庭的照顧,政府出錢為他們夫妻倆買了養老保險。張蘭從去年50歲時就開始領,每個月能領816元,戴進明等到60歲以後也能領。

失去女兒,試管失敗,丈夫離婚,她兜轉多年找到歸宿

這是張曉理第一次見到宋芙蓉時的場景。宋芙蓉12歲的女兒盧倩,慘死在2008年的大地震中,這讓她陷入了無盡的哀傷與悲痛中。

此後幾年再見,張曉理看到的宋芙蓉總是愁雲滿面,這讓他一直掛念在心裡。

女兒遇難後,宋芙蓉幾經努力卻一直未能再孕。2009年4月,她被診斷子宮有癌前病變。

儘管如此,她仍然想要一個自己的孩子,政府安排夫妻倆去南京做試管嬰兒。第一次成功妊娠,但第59天她流產了。此時,她與丈夫感情已經出現了裂痕。她又試了第二次試管懷孕,最終失敗。2010年,宋芙蓉與丈夫協議離婚。

自幼失去父母的宋芙蓉,30多歲又回到人生原點,沒有女兒,沒有房子,沒有家庭,孑然一身的宋芙蓉來到綿竹一家茶樓裡打工。

“我這輩子能記住的只有我的女兒了。”宋芙蓉告訴張曉理,晚上一回到出租屋裡,滿腦子都是自己漂亮、懂事的女兒,看著她的照片,一個人在空蕩蕩的屋子裡泣不成聲。

2013年,張曉理再次來到四川,費盡周折卻沒有找到她。

當再次見到宋芙蓉時已經是2018年4月21日,她整個人的氣色和7年前相比判若兩人。

宋芙蓉說,經人介紹,她和現在的丈夫於2015年認識,一年後結婚。兩人認識兩個月時,丈夫就把存折交給了宋芙蓉。他們結婚後買了一套二手房,丈夫堅持在房產證上寫下了她的名字,這讓她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關愛和信任。婚後,宋芙蓉依然選擇到茶樓上班,晚上就在家做好晚飯等開長途車的丈夫跑車回家。過上了安穩生活的宋芙蓉,體重從105斤漲到了如今的120斤。

“我過去是個很土氣的人,不會穿衣打扮,只知道把孩子照顧好,把田種好。上天是公平的,現在我很知足,也要活出精氣神。”宋芙蓉說,政府對他們這些地震中失去了孩子而未再生育的人,每個人每年給7800元的補助。

今年,張曉理再聯繫她時,宋芙蓉說10年前的子宮癌前病變似有複發,目前丈夫讓她在家安心用藥休息。

丈夫遇難,她帶女兒組新家重獲幸福

汪小瓊對著木板做成的墓碑哭訴:“孩子爸,你放心去吧,我會照顧好孩子和父母的,這是老天爺對我的考驗,有那麽多學生和同事陪你,你也不會感到寂寞,在天堂你還可以教書。”

張曉理忍不住邊拍邊流淚。地震前,33歲的汪小瓊還在什邡市的藥店上班,丈夫馮強是紅白中學的政教主任,他們在什邡貸款買了房子,準備讓女兒馮芷琰以後到市區上學。再過10天,馮芷琰到6月1日就7歲了。

當時墳塋上只能先插一塊木板,寫上死難者的姓名。

震後,汪小瓊帶著她在什邡市區上學、生活。

震後3年,女兒已經走出地震的陰影,還成了學校的播音員。汪小瓊也租了個門面開了間小茶樓。

震後5年,汪小瓊和汪俊傑重新組合了新的家庭。汪俊傑在百公里外的阿壩州教書,帶著兒子和她們母女倆一起生活。男孩比女孩小3歲。為了更好地照顧妻子兒女,汪俊傑設法回到了什邡市,現在是一所中學的體育教師。

當時讀六年級的馮芷琰最大的願望是當一個節目主持人,把快樂和幸福帶給更多的人。

馮芷琰上高中時改名叫馮尹藝,改名是外公的意思,希望她多才多藝,健康發展。馮芷琰也很爭氣,成績連續列為班裡第一名,她說最想讀的大學是中國傳媒大學。

汪小瓊說,大家都用真心付出就能換來家庭的幸福。

每到前夫馮強的生日、清明節以及他的祭日,汪小瓊還是會帶著女兒來到紅白鎮山坡上的墓地祭掃。

汪小瓊現在的婆婆身體不好,她一直在醫院照顧,前夫馮強的爸媽還在紅白鎮,她也要操心。她用自己的勞碌和真心換來了一家人的尊重和家庭的和諧,也給了兩個孩子良好的成長環境。

目前,汪小瓊除了照顧孩子,偶爾還做一些網購業務。而再過一個月,馮芷琰也將參加高考,不過她想報考的學校成了師范院校。

張曉理說,一個個普通孩子和家庭的故事,正應了那句老話:“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些家庭的集合又是整個災區社會的縮影。很多人關注的是房子是否重建了,道路是否重修了,實際上當地政府和這些家庭面臨的問題更多、更難、更漫長,比如收入來源問題、土地、工作、子女出路、老人養老等等。

1年、3年、5年、10年,汶川10年影像記錄,廢墟上的合影是災難的終點,也是從零開始的起點。這一切,也讓張曉理對攝影的歷史記錄功能,對攝影師肩負的社會責任,有了更加深切而厚重的體會。

張曉理

網名“老牛”,大學本科學歷,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會員,洛陽晚報圖片總監、攝影部主任。曾獲“抗擊SARS全國優秀攝影工作者”、“汶川地震抗震救災報導全國優秀新聞攝影工作者”、全國“抗震救災優秀攝影家”等榮譽稱號。洛陽市第十三屆、第十四屆人大代表,2008北京奧運火炬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