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疆不是“小米”

撰文|Odin

頭圖|CFP

虎嗅注:近期虎嗅陸續推出“獨角獸掙扎求生”系列報導,聚焦國內各熱門賽道上若乾高估值公司(以獨角獸標準論,即估值10億美金以上)生存現狀。

本篇是該系列第四篇,針對智能硬體行業的——《大疆不是“小米”》。

未來 10 年,智能硬體領域裡存在非常多機會。

——雷軍

眾所周知,智能手機作為一項早中期投資標的,已成明日黃花。

但上面雷軍那句話仍然有效,看上去,風口就在人工智能 (AI)、物聯網 (IoT) 和 5G 的交叉間。

在這篇文章中,虎嗅通過早前最受資本追捧的兩家智能硬體獨角獸企業:大疆與優必選,分析目前中國智能硬體的處境。(大疆在 2006 年成立,迄今已超過十年,從嚴格定義來講不算獨角獸,但由於大疆的航拍機在 2013 年才開始被廣泛報導,所以不少人仍視之為典型的中國獨角獸公司。)

先拋出我們的結論:大疆或優必選,都不是“小米”,市場空間是最大挑戰。

兩家公司的硬實力

智能硬體企業是否優質,相比起人工智能企業來說,更容易被驗證。

不過,沒有投資人會懷疑大疆的技術水準,他們是少數被視為技術上能領先全球的中國科技公司,而優必選也多次在春晚上展示了炫酷的人型機器人技術,得到了不少金主的認可。

圖片來源:雷鋒網(左)及優必選(右)

兩家公司在硬體層面的核心技術——大疆無人機技術,以及優必選的人型機器人技術——均屬於自動化技術的應用。系統通過各種傳感器和算法,讓無人機或機器人能自動平衡、甚至自主移動(上圖)。

大疆是國內目前少數能將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成功落地在智能硬體的獨角獸公司。他們早就開拓出航拍無人機市場,並賺取了相當豐厚的收益,從大疆的融資資料可見,2014 年至 2017 年,他們營收從 27.2 億元人民幣增長至 175.7 億元人民幣,淨利由 7.1 億元人民幣增長至 43 億元,增長幅度極為驚人。

但大疆的優勢並不止於技術。2016 年,由知名美國科技創業者 Chris Anderson 領導的 3DR 公司,曾推出智能無人機 Solo。儘管 The Verge 把它評為史上最聰明的無人機,但仍然鬥不過大疆,飲恨離場。Anderson 認為他們失敗的原因,是大疆能通過快速降價和鋪貨,迅速佔領市場。

可見大疆的另一個重大優勢,在於擁有能實現快速降價的強大供應鏈,以及能快速鋪貨的成熟銷售渠道。

因此,大疆最近的一次公開募資(2018 年),就受到投資者熱烈追捧,認購金額較原計劃高出了 30 倍,估值達到 150 億美元。有分析師表示:“大疆的靜態數據絕對牛逼,返回去要看技術壁壘和行業增速,這兩項是基本面研究,是財務解決不了的。”

大疆和優必選收入數據比較。數據整理自全天候科技及中國基金報

同樣地,投資人也普遍看好優必選。據報導,優必選在 2018 年由騰訊領投,完成 8.2 億美元的 C 輪融資,刷新了 AI 領域單輪融資記錄。2019 年優必選再接受兩江戰略基金 C+ 輪融資,雖然未披露具體規模,但優必選 CEO 周劍曾經表示,C+ 輪融資後估值將達 100 億美元,還稱預期未來 3 到 5 年間,將估值提升至 300 ~ 500 億美元。

但優必選的的商業化情況,是否足以支撐這個估值?

據消息指出優必選的銷售能力增長強勁,5 年內增長 1000 倍,目前預計 2019 年銷售額達到 60 ~ 80 億人民幣,並已實現盈利。用周劍的說法,是“COO 養活 CTO”(虎嗅注:通過良好運營來養活研發)。

某國際投資機構向虎嗅表示,優必選在機器人領域已經確定了龍頭地位和商業化競爭優勢,擁有屬於自己的核心技術,使公司獲得較高的競爭壁壘;在產品方面覆蓋各個等領域,供應鏈也足夠完善,在商業化上具備顯著的領先優勢商業價值。

由於智能硬體公司的產品看得見摸得著,缺乏人工智能公司的“想像空間”,所以能被資本"喂"成獨角獸的,一般具有相當的硬實力。然而,這並不代表以人工智能掛帥的智能硬體獨角獸,日子會過得比以往的智能手機要好。

畢竟智能手機業已證明是消費者的剛需,其龐大的市場體量幾乎是近幾十年電子行業所僅見,但基於人工智能的智能硬體,其市場潛力仍然成疑。

被質疑

因此,儘管不少人認可大疆和優必選的實力,但近年也陸續出現質疑的聲音。質疑者並非否定這些智能硬體獨角獸的實力,而是質疑這些智能硬體的市場,是否真的能支撐起這個市值。

先來看優必選。

如果按 2018 年的 C 輪融資計算,當時優必選估值為 55 億美元(約 390 億人民幣),同樣屬智能硬體的大疆,在 2018 年估值約為 150 億美元,是優必選的 3 倍左右。而優必選在 2018 年目標收入為 20 億人民幣、2019 年預測約為 60 ~ 80 億人民幣。對比起 2018 年大疆收入約為 180 億人民幣,也僅為優必選的 2.5 倍。如果大疆的 150 億估值合理的話,優必選的 55 億估值,應該還算合理。

但優必選在 2019 年的預計收入,對比起同年未公開細節的 C+ 輪的 100 億美元的估值,估值水準就已經比性質相當的大疆要高出不少。如果我們把不同類型的機器人公司進行橫比,就能更明顯見到優必選是如何被“被高估”。

庫卡(已上市)數據來自 Ychart、新松(已上市)數據來自新浪財經、Makeblock 數據來自億歐、小胖數據來自搜狐

從上圖可見,上市的工業機器人新貴庫卡 (Kuka),近兩年收入都均逾 250 億人民幣(約 35 億美元),但市值還不到20 億美元;國內工業機器人龍頭新松,2018 年收入達 30 億人民幣,但市值卻只有 215 億人民幣(約 30 億美元)。非人形的教育機器人小胖,早前估值才 20 億人民幣( 2.8 億美元),專注教育機器人設計的 Makeblock,估值才25 億人民幣(3.5 億美元)。

優必選的業務,覆蓋 B 端和 C 端,B 端以行業場景劃分,針對不同行業領域做定製化開發,C 端主打的是 STEAM 教育、以及情感需要的陪伴機器人。但優必選的估值,比起專注 B 端市場的庫卡和新松,以及專注教育市場的幾家初創公司,都要高出不少。

優必選為什麽能有著比其它機器人公司更高的估值?這是因為優必選的重頭產品,是只在科幻故事裡出現、擁有強大人工智能的人形機器人。優必選在春晚上大出風頭的,也是旗下的人形機器人 Walker、Alpha 和 JIMU,而且 CEO 周劍的的目標,也是:“讓人形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他們的 CTO熊友軍也強調:“機器人具有人形化的外觀非常重要,這是與人類建立情感聯繫和信任的基礎。”

但質疑優必選的媒體和投資人,卻認為他們產品的智能程度和性能設計還有待提高,現階段更只能滿足 B 端的展示。事實上,有教育機器人業內人士告訴虎嗅,優必選的業務其實集中於人脈含量多於技術含量的 G (政府)端市場。舉例說,光是 2019 年優必選的 60 ~ 80 億收入裡,有 1/3 很可能來自阿聯酋政府分 4 年執行的 25 億元教育單子,所以某程度上,他們的業績並不是源自產品的吸引力。

JIMU 教用機器人。圖片來源:優必選。

這些主打 G 端的教育機器人,就是曾上春晚、能通過編程跳舞的 JIMU。可是,與其說 JIMU 是一台擁有高度人工智能的“高科技機器人”,不如說“它”只是一台新奇的 STEM 玩具(上圖),其智能功能,仍然相當有限。誠然,貴州一單來自貴陽市教育局的 1.7 億教育機器人採購訂單,就有老師質疑這些教育機器人“太貴了”。換句話說,如果這設備不是 to G 的話,估計不會有 C 端用戶考慮。

那以情感需要的陪伴機器人呢?以 2017 年初與 Amazon 合作推出的陪伴機器人 Lynx 最為著名。“他”雖然擁有人工智能界裡首屈一指的 Amazon Alexa 語音助手,外媒也覺得“他”新奇有趣,但仍然覺得“他”不值得買。CNET 認為 Lynx 的所有智能家居功能,均被更便宜的設備、更好的所取代。Tom’s Guide更指出,很難為一台只會跳舞、做瑜珈的人工智能音箱而付 800 美元(約 5700 元人民幣)。

後來,媒體發現Lynx 機器人就連在 Amazon 的銷售榜單上也只能敬陪末席,連國內競品 Makeblock 都比不上,可見,消費者覺得自己的情感需要,並不值 800 美元。

當然,這並不代表優必選無法造出優秀人形機器人。在 2019 年春晚表演的 Walker,在技術上能與日本的 Asimo 看齊,問題是它尚未進入量產階段。據悉,優必選會仍在深度布局,要把500公斤扭矩的伺服舵機做到一兩千元,從而將機器人的價格降到 5 萬元左右。問題是價值 5 萬元的陪伴機器人,你會買嗎?

換言之,人形機器人的最大問題,就是性價比太低。可見,優必選主張的“情感”需要,真的值得 55 億市值嗎?

再來看大疆。

大疆在 2018 年融資時,董事會表示在 2022 年,其營收可達 1700 億元,在未來 5 年收入可漲 10 倍。有投資者表示這估算合理,並認為就算隻做無人機和影像,大疆到 2022 年也能達到 900 億元人民幣營收,因此,這次融資引起投資機構的激烈爭奪。

圖片來自國際電子商情

但沒想到在 2019 年畫風突變,當時大疆突然傳出貪腐醜聞,損失金額接近 10 億人民幣,後來開始有媒體認為,大疆無人機市場其實已經飽和。國際電子商情甚至懷疑,當年大疆極有可能在2018年出現 5% 的負增長(上圖),反腐事件只是來掩飾業績不佳的借口。

無人機是一個相當吊詭的市場,它本身會帶來一定的安全及隱私問題,所以當無人機普及化,大眾關注度愈高,爭議也開始出現。2017 開始,全球各地就多次發生無人機闖入機場、以及無人機大鬧人煙稠密的城市,這使航拍無人機的形象變得愈來愈負面,多國政府也開始收緊管制,而不少景區也禁止遊客操作無人機。

根據美國聯邦航空總署 (FAA) 的最新統計,2019 年美國新注冊消費級無人機數字,幾乎零增長(下圖),可見無人機市場增長乏力。儘管大疆的智能硬體已打開了一個藍海市場,但它並不一定就是消費者的剛需,也不一定足以支撐一家估值 150 億美元的公司。

美國已注冊消費級無人機數量,注意這不是新增數量、而是累計數量。圖片來源:美國聯邦航空總署

就在航拍機市場即將飽和之時,大疆更被卷入中美貿易戰的衝突,多次被美國議員點名關注。雖然大疆當時曾霸氣回應:“無人機能拆開的每一個零組件都是大疆自己生產的,底層代碼都是自己的。”但業內人士表示這說法都是謊話:大疆無人機經常使用由意法半導體或索尼等外國公司提供的芯片,各種視覺算法也包含不少海外的開源代碼,就連大疆的遙控器,也需要申請蘋果的 MFI 認證。

早前不少中國企業都因被列入實體清單,業務受到嚴重影響,連華為也無法在美國製裁下完全不受影響,更何況是大疆?

更麻煩的是,即便大疆真的能完全自研自給,但美國可是大疆最大的市場,倘若卷入貿易戰,銷售額必然受到嚴重衝擊。而且當航拍無人機市場日漸飽和,大疆因而開始開拓行業無人機市場,但行業無人機市場的客戶,多為公共事業以至政府部門。由於美國政府部門公開表示要停止使用大疆無人機,他們在未來會否像趕絕華為的基地台市場一樣,不斷在全球壓榨大疆行業無人機的生存空間?

因此,大疆急於尋找航拍無人機以外的新市場,藉此在 2022 年滿足 10 倍營收的增長目標。由於大疆的強項是技術,他們以無人機的核心技術——自動控制和機器視覺技術——為基礎,嘗試在不同領域落地。例如,他們嘗試把無人機的三軸雲台,改裝成手持穩定器,主攻 Vlog 市場;也嘗試將避障技術改為雷射雷達,主攻自動駕駛汽車市場。

但是,大疆由於其智能硬體屬性,使其轉型之路十分崎嶇。

大疆:產品多元試錯的壓力

大疆從 2018 年開始,陸續把產品由天空覆蓋至地面、從消費級到專業級、包含影像、教育、汽車、農業,產品線因而變得相當複雜(下圖)。而且,每條產品線還再細分不同形態,更曾在 9 個月內,接連推出了三台主打 Vlogger 市場的消費級手持影像設備:帶鏡頭的 Osmo Pocket、手機穩定器 Osmo Mobile 以及運動相機 Osmo Action。

儘管大疆能以擅長的供應鏈手段,通過零件複用和大規模採購來降低生產成本,但多個產品的閱聽人群體相當接近,大疆內部必然存在互相競爭市場資源、甚至消費者的情況。更令人不解的是,近年運動相機市場明顯萎縮,但大疆偏偏在 GoPro 也幾乎要賣盤求存的時間點,突然進入運動相機市場。內部消息指出,去年 Osmo Action 的銷量不佳,為大疆帶來頗為嚴重的庫存問題。

為什麽大疆會採用如此詭異的轉型手段?

在智能硬體研發與製造成本極高,只要押錯注碼,就會血本無歸。回想 2015 ~ 2016 年,當時仍然是智能手機公司的宏達電 (HTC),由於手機業務難不敵蘋果和三星,最終決心在 VR 市場孤注一擲,推出了著名 VR 設備的 HTC Vive。但 VR 市場沒有為他們帶來預期中的收益,反而把 HTC 拖累得一蹶不振。

大疆自身也吃過押錯寶的苦頭。 2016 年,它曾經集中資源全力發展專業影視行業,當時在索尼和尼康高薪挖了多名技術人員,先後推出 Inspire 2 航拍無人機及 Ronin 2 影視雲台等多款專業產品,但到了今天,儘管 Inspire 2 在各項技術上已落後,但大疆遲遲未推出新一代。有業內人士估計,這條用了大疆不少資源建立的產品線,可能因為沒有帶來明顯的收益,已被大疆所遺棄。

可是,即使不少科技公司也會像大疆一樣,在不同領域上作出嘗試,但這些嘗試往往僅限於研發階段。但大疆的問題是急於把手上技術,在各個方面轉化為實體產品,因而在產品化的過程裡消耗大量資金,也使每項新產品能分得的資源大幅減少,無法聚焦研發和推廣,影響產品線的發展。

由於大疆在發展上失去方向感,對這些產品的底氣不足,只能通過分散投資、不斷試錯來降低風險;但分散投資、不斷試錯的結果,反使他們更難找到正確的發展方向。

舉例說,早前大疆被傳出為了發展自動駕駛業務,把特斯拉的高管也挖過來。但量子位消息指出,被挖來的特斯拉高管最後離職,原因是“感覺大疆夢想太大,而且現在為夢想買單的能力看起來也不匹配。”——想像一下當蔚來和小鵬傾全公司之力去造車,當格力也不得不與威馬合作造車,大疆結果也只能雷聲大、雨點小地造出車載雷射雷達。

大疆在 2018 年之後,網絡搜尋量不增反減,市場推廣乏力。數據整理自 Google Trends

而且,這些全新的產品線,並不像航拍無人機市場全無對手,各個領域都需要面對競爭。但大疆產品線龐大,使他們沒有足夠的資源,增添讓人驚豔的新功能,往往被用戶批評為擠牙膏。儘管他們近年推出一大堆產品,但他們卻不得不減省宣傳和銷售支出(大疆在 2018 年後,就未有舉辦大型產品發布會)。網絡搜索量近年不增反減(上圖),就可見大疆新產品的關注度,反而愈來愈低。

優必選:商業量產的懸念

但大疆還是比較幸運的,至少他們仍然能夠把技術成功產品化和商業化。相比之下,優必選卻漸漸進入了死胡同。

先前我們提到,投資人看好優必選,並不在於業績,而是因為優必選 CEO 周劍的目標是:“讓人形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並打算在 4 ~ 6 年內商用化(即 2020 ~ 2022 年)。但他們的人形機器人設計成本高昂、但能實現的功能太少,缺乏性價比,就只能通過 G 端的人脈去開拓市場,無法在以情感主導的 C 端上取得突出的成績。

事實上,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一直在潑優必選的冷水,李開複就曾公然批評:“人形機器人將馬上進入千家萬戶的說法,簡直是無稽之談。”機器人領域上十分馳名的 IEEE RAS 協會,也認為要推出可靠且可商用的人形機器人,還需要 30 年以上,他們更指目前有關人形機器人研究和開發視頻,根本都是在誤導公眾。

左:波士頓動力 Atlas 及 Spot,右:優必選 Walker。圖片來源:波士頓動力及優必選。

事實上,在全球都有不少優秀的科技公司在專注人形機器人研發,波士頓動力的 Atlas、軟銀的 Pepper 以及本田的 Asimo 等,但大多遇上了商業化困難的死局。以波士頓動力為例,他們的技術水準遠高於優必選,所受到的關注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波士頓動力仍然遇上嚴重的商業化困局。

為什麽人形機器人很難商業量產?目前科技界的共識是:仿生物形態(包括人形)的機器人,成本高、效率低,性價比不高。仿生機器人的最大好處,是能夠自主適應不同的場景。輪子只能在平地上走,但雙足就能自主適應不同場景,有著更大的通用性。但要讓機器人做到指定的單一功能,根本不一定要用到人形機器人設計。

想讓機器人進行簡單而重複的搬運工作,設計一組簡單由少量電機組成的機器人小車就好。但為了人形化而設計成仿生物設計的雙足機器人,就需要用上大量的電機、更複雜的算法和更精密的結構來實現,無論是生產或研發成本,都會比一般機器人要高出不少。

左圖來自 Research Gate,右圖來自 Sematic Scholars。

圖左是大疆的四輪機器人 Robomaster S1,它單純通過簡單的算法和麥克納姆輪結構,就能多方向高速移動。但上圖右就是仿生機械足,它需要複雜的舵機和算法組合,才能平穩緩慢移動。簡言之,優必選真的要做出能適應多種不同場景、應付人類不同情感需要的人形機器人,就必然要付出比非人形機人更高的成本。

目前優必選的最強的 Walker 機器人,已經能實現相當複雜的手部腿部動作,但優必選遲遲無法把 Walker 量產的原因,根本原因就是生產成本太高。即使優必選已建立起成熟的供應鏈,但我們先前也提到,他們目前仍然在爭取把售價降至 5 萬人民幣左右,還是那一句:以 5 萬元滿足你情感需要,你買不買?

無疑,仍然會有用戶願意花這 5 萬元,但他們也希望這 5 萬元,能帶來生活上的方便吧。但問題偏偏可能是:消費者花了大錢,也不一定能滿足用戶的情感需要。因為人形機器人的最大優勢,僅僅是能通過機械足來適應複雜的地形、以及通過機械手進行複雜的物理操作。但人形機器人的技術本身,並不足以讓適應各種人類的真實場景。

想要人形機器人能滿足“人類”的情感需要,“他”需要懂得聽主人的指令,要懂得看四周環境,要懂得如何為主人服務。因此,優必選的機器人還需包括機器視覺、自然語言等人工智能的協助、也需要各種數據和服務平台的支持。

但儘管優必選的人形機器人技術真的強大,但他們多次強調其核心技術在於伺服舵機和相關算法。無疑,機器視覺能借助優必選的伺服舵機技術,有效地在多種應用場景落地,但優必選在伺服舵機技術上的積累,卻無助於提高機器視覺或語音識別的準確率。

退一步來說,即使優必選擁有業內最優秀的機器視覺或語音識別能力,但在全球領域範圍內,人工智能技術仍然遠遠稱不上成熟。Amazon Alexa 已經是語音助手裡的頂尖份子,但仍然無法讓媒體覺得 Lynx 值得 5700 人民幣;Google 的計算機視覺技術再牛,也被因為種族歧視而傷了人心。用戶真的願意僅為了不成熟的人工智能,而花 5 萬人民幣來購買採用結構複雜、成本高昂的人形機器人?

2020,智能硬體的最艱難時刻

但智能硬體真正最艱難的時刻,實際是 2020 年,新冠疫情爆發。

今年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後,大疆業務受到不少影響,更有傳言指他們可能要撤出北美。在這個困難時刻,大疆更傳出要裁 50% 員工。即使他們的發言人如常霸氣否認,但包括虎嗅在內的不少媒體也收到消息,不但確認裁員消息屬實,據知裁員潮更持續至今,甚至有多個部門因而團滅。在大疆離職群更有員工透露,大疆第 2 號人物、總裁羅鎮華,也處於半離職狀態接近一年,很可能也會被裁掉。

就在全球疫情肆虐、銷售部門團滅之際,虎嗅得知大疆內部流傳著與市場氣氛相異的好消息:他們 2020 年上半年,居然實現銷售額同比上升;同時,科創板日報早前也有消息指出,大疆即將在明年於香港上市。究竟是大疆真的轉型成功,所以才準備上市?還是他們重演著 2018 年的故事,先通過裁員把數據“造好”,然後像最近接連 IPO 的人工智能公司一樣,準備要流血上市了?

而優必選在神話般的 C+ 輪融資之後,已經準備在 A 股 IPO。但在去年年中,有消息指優必選科技底層 LP 基金 2 億人民幣份額,正在尋找受讓方,為什麽在 IPO 的前夕才準備退出,無疑耐人尋味。但在及後優必選的上市進度,卻一整年都沒有任何音訊。目前尚未有消息指出,優必選會否也受到疫情或貿易戰所影響。

本年 7 月,優必選因委託合約糾紛一案,被深圳市南山區法院查封扣押其名下接近 2500 萬元的資產。申請凍結優必選資產的原告深圳市愛施德股份有限公司,是去年成為優必選新款機器人“悟空”的全國總代理。

先前就有業內人士向虎嗅表示,“有公司為了把利潤做上去,就先去找經銷商大量鋪貨,不立即收錢。也就是以信用政策應收账款來換取收入的大幅增長,這是監管機構最常盯的一個點。”但這是否與優必選被凍結資產一事有任何關係?目前不得而知。

但無論如何,傳言始終是傳言。但肯定的是,2020 年將會是智能硬體產業最難過的時候。需要大量資金周轉的智能硬體企業,在這環境下要生存不容易,而資金並不充裕、規模不算巨大的智能硬體獨角獸,要生存更不容易。

智能硬體,目前並沒有藍海

中國人工智能的獨角獸,目前面對不少困難。那要把虛幻的人工智能,在需要大量資金支持的智能硬體上落地,面對的困難只會更大。但是,這並不代表人工智能無法與智能硬體結合。

目前安防產品已經大量使用人工智能進行人臉識別,智能手機通過人工智能作為語音助理,以及拍攝影像。此外,自動駕駛雖然遙遙無期,但不少汽車已經引入人工智能作為輔助駕駛系統……

不過,從上面的例子可見,在目前人工智能的水準仍有待提高的當下,人工智能對智能硬體來說,最多只是原有功能的補充輔助,但難以挖掘出全新的智能硬體市場、全新的藍海。

換言之,人工智能可能幫助讓你的原有的智能硬體產品錦上添花、賣得更好,但無法讓創業者難以找到一個新機遇,由一家初創公司,搖身一變成為企業巨頭。

換句話說,大疆或優必選,都不是“小米”。

其間的邏輯在於:智能硬體的成本極重、AI技術並不穩定,初業者急忙花大錢把技術產品化,倘若失敗就會出現嚴重庫存,可能因為無法周轉而倒下來。但初業者如果不敢花大錢呢?你就無法把產品價格壓至市場能接受的程度,也沒有足夠的資金進行大規模的推廣,不但難以在市場推廣,也更難吸引投資者注資。

智能硬體發展的真正轉捩點,可能還是要等數年,等5G 普及後,才能引申出一波 5G+人工智能+物聯網的革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