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蘇軾臨終給兒子的詩:世間萬物,猶如過眼雲煙

賞析古典詩文,聆聽先賢心聲,感受如畫意境!古詩文賞析,與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本文來源於:古詩文賞析gswsx.cn

作者:凱紫

來源:凱紫的詩詞之美(ID:kaizisc)

唐代的青原惟信禪師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每個人剛來到這世間都是懵懂無知、純潔無瑕的,人們告訴你這是“山”,這是“水”,那麽在他眼裡,“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了,這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可是人總會長大,這時你會發現,這世界是那樣的複雜,山不是單純的山,水也不是單純的水,這時候你會產生困惑,甚至深陷其中,無法自拔,這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從懵懵懂懂到認清世界的本質,這個過程便是成長。

而這樣的成長,一般人都會經歷,難的是第三重境界。

有些人汲汲營營了一輩子,最後才恍然發現一切不過是虛幻,“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只是我們已不複當年的純真。

世間萬物,猶如過眼雲煙,這種返璞歸真的認識便是第三重境界了。

大多數人困在第二重境界,只有少數人能夠達到第三重境界,而北宋的大文豪蘇軾便是其中之一。

他在臨終時曾給小兒子蘇過留下一首詩,這首詩首尾相同,卻道出了人生的大智慧。

此詩名為《廬山煙雨》,全文如下:

廬山煙雨浙江潮,

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

廬山煙雨浙江潮。

蘇軾晚年參禪已登堂入室,而這首《廬山煙雨》與其說是詩,不如說是一道偈子。

他這一生起起伏伏,年輕時曾得到文壇泰鬥歐陽修的盛譽,名動京師。

在他意欲大展拳腳之時,母親和父親相繼病逝,他弟弟蘇轍只好返鄉守孝。

當他還朝時,發現京城早已不是當年所見之景象,當時震驚朝野的“王安石變法”正開展得如火如荼。

他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被排擠,無奈之下只能自請出京。

他輾轉各地為官,表面上雖是自願,但心中還是有幾分不平之意。

1079年,43歲的他遭遇了人生最大的劫難——烏台詩案。

當時的他正在湖州任職,當朝廷派人來拿他時,他曾想過自殺,為了不連累親友,這才勉強支撐下來。

他在監獄中呆了大半年,才等到朝廷的判決,聖諭下發,他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在黃州的那段日子裡,他寫下了人生最豁達的詞,“一蓑煙雨任平生”,鼓舞了無數人。

他在總結自己一生時曾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這三處便是他的貶謫之所,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被貶惠州之前,他曾有過短暫的“複起”。

在這段時間裡他甚至官至龍圖閣學士(從三品),然而這次的複起也不過是曇花一現罷了。

1094年,他被貶到了惠州,就是我們常說的嶺南一帶,三年後他被一葉孤舟送到了更偏遠的儋州(海南),幾乎等於是流放了。

據說在宋朝,流放海南的處罰只是比滿門抄斬輕一等,可見當時的蘇軾是有多悲慘。

一直到了宋徽宗繼位,大赦天下,蘇軾才得以離開海南。

他在北歸的途中聽聞兒子蘇過就任中山府通判,便寫下了這首詩。

經歷了大起大落的他,早已不是當年那個躊躇滿志的慷慨之士。

他以過來人的身份,對兒子進行諄諄教導。

在詩歌中,他不提自己的為官經歷,而是以廬山煙雨浙江潮這兩處風景代指,既具禪意,又很唯美。

在他看來,廬山的煙雨,浙江的錢塘大潮都是世所罕見的美景,像許多人一樣,他曾經對此充滿了嚮往,若不能親臨觀賞,想必會是一生的遺憾。

可是當他親眼看到了迷蒙的廬山煙雨,壯闊的錢塘大潮,卻發現也不過如此罷了。

那麽當初為何會那般嚮往呢?說到底不過是執念罷了。

不是廬山煙雨不夠美,也不是浙江大潮不夠壯觀,只是心境不一樣了。

蘇軾也曾汲汲於功名利祿,幾十年官場的起起伏伏,讓他明白了:一切不過是過眼雲煙罷了。

他不希望兒子走自己的老路,所以才會以“廬山煙雨”為喻,教兒子莫要執著於官場功名,這是一個老父親的對兒子的殷殷教誨,令人感動。

這一生,我們常常會這樣那樣的執著,或是人,或是物,看不開,放不下,所以才會陷入無窮無盡的痛苦。

沒有追求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但若因此生出了執念,那麽痛苦將如影隨形。

我們這一生從虛無中來,到虛無中去,既然都是零,又何必過於執著呢?

這世間萬物,不過是過眼雲煙罷了。

看淡放下,才會得到真正的快樂。

-------------------

你若喜歡,記得點個在看哦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