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疫情就像龍卷風,萬物皆可成風口?

文 | 歪道道

疫情襲來,有些行業開始歸零,有些行業卻又絕處逢生。

2月6日,原本僅有200多粉絲的街聲StreetVioce在B站上辦了3場線上LIVE,直播峰值時,在線觀看人數達到20萬。幾日後,夜店品牌ONE THIRD也在抖音上做了一場直播,當晚9點開播後僅10分鐘,直播間在線人數超過1萬,至凌晨2點,直播間累計在線人數超過121.3萬人,共賺了193.16萬元的打賞。

一時間,各大短視頻和直播平台紛紛發起“雲蹦迪”活動,B站還聯合音樂圈的流量音樂人趁機弄起了“雲現場"表演。原本一場線下娛樂業的自救活動,經此一鬧,似乎變成了競相追逐的“風口”。

疫情之下、百無聊賴,在線買房、購車、看書、蹦迪等活動層出不窮,儼然為消沉落寞的線下門市注入了一股活力,但疫情過後,這股風還能繼續吹起來嗎?

假如疫情過後…

簡單來講,雲蹦迪、雲看房以及各種匪夷所思的線上化試水,無非是疫情之下所有業務受挫企業的集體自救行為。尤其是線下實體娛樂場所因疫情被迫暫停營業後,給許多中小微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轉型線上反而獲得了意外之喜。

不過疫情終究會過去,屆時熱鬧退散,這場被逼無奈的線上“自救”是否就戛然而止了呢?

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以雲蹦迪為例,從2月8日開始,雲蹦迪真正開始在抖音爆火,參與“SOLO模式”雲蹦迪的Club,從最早的5個增加至17個,知名DJ也漲至12人。快手也同樣邀請了各一二線城市的多個頭部夜店和廠牌入駐,就連看似與“雲蹦迪”並不契合的淘寶直播,都在2月14日晚辦起了“不見面音樂會”。

這些平台之所以一股腦地湧入雲蹦迪的熱潮,不僅僅是為了抓住我們足不出戶帶來的流量高峰,他們同樣也嗅到了線下娛樂轉型線上的內容紅利。即便疫情過後用戶一哄而散,這種頗為新穎的娛樂形式再加上已經獲得的頭部音樂人、夜店、廠牌資源,在B站、抖音等平台的推波助瀾下,不失為破除內容同質化的新路子。

再比如實體書店,一面搞直播,一面組社群,儘管無法彌補春節期間門市的虧損,可已經構建起來的社群氛圍或通過直播覆蓋的粉絲,於書店塑造品牌形象、恢復業務百利而無一害,未來或許還會成為書店收入多元化的一個起點。

書萌創始人孫謙表示,“書店不是雜貨店,但書店的收入來源一定要多元化”,她堅持“書店可以做的是內容”。

透過內容平台的舉動亦或線下門市店主的態度,我們可以預測這些新穎的線上活動很有可能會在疫情之後常規化。

而且理論上講,由海量的線下零售門市自主經營,通過公眾號、微信群、短視頻、直播等形式直達消費者,一方面流量是去中心化的,另一方面履約也是去中心化的,這恰好迎合了如今零售的“去中心化”浪潮,無疑給當前大規模的線上化轉型帶來新的商業想象力。畢竟有了直播帶貨、短視頻帶貨的熏陶,以及疫情刺激下門市的積極試水,用戶的接受度大大提升。

當然,我們不可否認,風口形成的前提是這種嘗試需要構建起可行的商業模式,而目前線上化嘗試僅限於企業自救。

兩大難題:轉化和利潤

近些年隨著互聯網的力量逐漸滲透到各行各業,從線下轉移到線上的商業嘗試其實一直未間斷過,如今受疫情刺激又出現了這麽大規模的線上轉移,這無疑將各行各業的線上化進程提速了。但理性來看,“無聊經濟”催生的火熱概念要想衍生出成熟的商業模式,還存在致命性硬傷。

其一,線上流量的轉化及轉化的價值不如預期。

因疫情限制出行,一些由房產開發商和房產電商平台開發的“線上售樓處”匆匆上線,置業顧問們紛紛變身主播,激情洋溢地介紹起房產地理區域、戶型、風格和品質。但實際上看熱鬧的人更多,真正要買房的人少。

一位房產銷售舉辦了一場賣房直播的例子,觀看人數達到8萬,互動人數984人,75人領取一萬元購房代金券,添加置業顧問的客戶僅有8人,最終僅銷售1套大平層。對於實地體驗頗為關鍵的房地產來講,長遠預期,無論何種形式的線上化也只不過是一種收效甚微的行銷手段。

拋開疫情的特殊時期,同樣尷尬的還有雲蹦迪、雲K歌等線下娛樂場所的線上服務。一方面,抖音、B站的直播活動固然能為夜店、KTV擴大宣傳,可線上流量未必能轉化為進店消費。另一方面,一場直播所得的打賞極為不穩定,多則百萬,少則數萬,而且這部分線上收入都未必能覆蓋他們直播或者是線下門市的成本。

不過與線下娛樂服務相比,像書店、衣服店、菜場等實體零售,因為高頻的屬性,其獲得的線上流量反而更容易實現轉化。這也意味著對於中小型體量的零售商來講,利用線上渠道抓住消費碎片化的機遇,將有機會建立自有的用戶群體,從而削弱電商對實體店的衝擊。

其二,線上運營的利潤空間普遍低於線下,一旦脫離疫情期,原先嘗到的些許“甜頭”還不足以動搖扎根線下的實體店。

一位在珠寶玉石行業摸爬滾打近二十年的從業人員表示,直播賣貨的越來越多,是這個圈子裡這麽多年以來發生的最大變化,可“看著熱鬧,利潤其實很低”。很多直播間的商品都是零利潤,純為攢人氣,扣除給導購的返點、人員工資、物流等等成本,平均下來利潤率只有10%左右。

書店也是如此,鹿森書店品牌運營負責人楊志民坦言,眼下線上活動只能維持書店影響力,還難以帶來實質性的收入。

所以說,總的來講,即便線上化蘊藏了商業空間,當前也只能觀望。

難逃淪為行銷狂歡?

受流量轉化和利潤空間的限制,雲蹦迪相關概念的爆火充其量只是線上化的一場預熱,它究竟能帶來多少切實的利益還很難說。但是如果作為一場行銷活動,其價值已經充分展現。

2月3日,書店品牌鍾書閣官方發布消息稱進行首次直播公測。其中,芮歐店的直播效果最佳:直播開始時,觀看人數約300人,4小時後,直播人數達8769人,評論超過1萬條。再比如連鎖餐飲品牌兜約,依賴“直播+社交”力量的凸顯,來自辦公大樓的團餐訂單量開始出現且慢慢增多,每日單店團餐大概有100份左右。

不過這些數據的增長必然有疫情的特殊因素在,如果脫離這一背景,雲蹦迪、雲K歌等線上活動是否還能繼續吸引用戶的注意力,創造行銷價值呢?

一位從業者分析,“雲蹦迪”這類型的演出更類似於背景音樂,用戶很難在隔著螢幕的狀態下,獲得蹦迪的儀式感和狂歡感,他認為,跟被驗證過的直播形式相比,雲蹦迪並不具備很強的競爭力。但如果僅從行銷角度來看,考慮到B站、抖音都開始主動扶持,對於一些知名度不足的線下門市,這未嘗不是一個推廣的機會。

更何況,與娛樂場所線上線下體驗差距較大不同,書店展開線上活動,反而是對門市消費的補充,有很多讀者願意在社群裡交流。如今通過直播或短視頻平台,讓書店找到新的讀者,也是擴大社群力量、增強活躍度的有效手段。

其實,縱觀疫情之下“宅經濟”掀起的線上狂歡,龐大流量帶來的數字固然光鮮亮麗,但終究還是企業被逼無奈的自救,而諸如B站、抖音、淘寶直播等平台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1月23日至2月5日,B站帶有“無聊”標簽的視頻播放量迎來爆發性增長,雙周環比漲幅高達306.%,描寫“室內”活動相關的視頻漲幅90%;近半個月,淘寶直播上新開播的直播間數量同比翻番,開播場次也比去年多了110%,連騰訊看點直播的活躍度也得以提升。

所以,無論是出於扶持中小企業或門市,還是提升平台本身用戶活躍的目的,疫情期間及之後的經濟恢復時間內,平台必然願意推動線下門市轉移線上化的趨勢,這也是屬於他們的行銷紅利。如鍾書閣閔行店店長謝寧所言,“我們想做一個蓄水池,提高讀者粘度,寄希望於書店長長久久的未來”。

2003年非典加速了電商的普及,而這次疫情掀起的線上化變革,比十多年前更具規模化和多樣化,消費零售已然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在短時間的自救“主旋律”中,這也是中小企業不可或缺的。(本文首發鈦媒體)

【鈦媒體作者介紹:歪道道,互聯網與科技圈新媒體。同名微信公眾號:歪道道(wddtalk)。本文為原創文章,謝絕未保留作者相關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