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見字如面,那些名人書信裡的“朋友圈”

隨著微信、QQ大行其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正變得越來越便利。然而,手寫的書信仍以不可複製的“儀式感”打動著人心。

一檔《見字如面》節目,就讓許多人感受到信劄中包含的質樸情感和人情冷暖。比如,當年徐志摩寫給陸小曼的情書,任何女人看完都會心動......

這種親筆書寫的書信被叫作“手劄”。歷代文人的手劄在文辭中都有很多考究,內容也包羅萬象:社會風情、時尚習俗、歷史事件都可顯現其間。

本期海上暢談,書法家、文藝評論家張瑞田帶大家穿越時光,感受歷久彌新的書信魅力。

張瑞田|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新聞出版傳媒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會員。近年,在《新民晚報》等報刊開設“百劄館記”、“讀傅記”、“百劄館閑記”等專欄。

手劄的書寫者往往是上流社會的文人士大夫。因此,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手劄成為了中國文化和藝術的符號。

張瑞田先生認為手劄的審美,一在書法,二在文辭,可謂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的結合。

事實上,中國書法史上流傳下來的經典作品中,有很多書信。如國寶級作品王羲之的《喪亂帖》與陸機的《平複帖》就是最有力例證。

再比如,“書聖”王羲之第七子王獻的《鴨頭丸帖》就是頗具書法價值的手劄。此帖只有兩行15字:

鴨頭丸,故不佳。

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

其實,信裡說的真是小事一樁。王獻之身體不好,朋友送了鴨頭丸給他。王獻之吃了以後效果不好,於是寫信告訴朋友“鴨頭丸我吃了,以後有機會見面談一談”。

在這裡,小編科普一下什麽是“鴨頭丸”。《本草綱目》記載:“鴨頭丸,治陽水暴腫,面赤,煩燥喘息,小便澀,其效如神。”如此看來,就是一味利尿消腫的中成藥。

晉人法帖之妙,就在於“家常”感。這些油鹽柴米間留下的片段,不必裝裱懸掛,不必正襟危坐,筆墨間卻是百分百的真情。

值得一提的是,王獻之隻蘸墨兩次,就寫完此《鴨頭丸帖》。

它也是王獻之“破體書”的最佳代表。這是一種介於行書和草書之間的筆法,筆法風神爽利,勁力靈動,墨色分明。

透過這些手劄文辭的細節中,以前看上去離我們很遠的書法聖人,好像就在我們身邊。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兵作家謝冰瑩的《致丹林》信劄就頗為有趣。

在信中,她直言不諱地提起稿費之事,信中有:“您還主編《和平日報》的副刊嗎?現在那邊的稿費多少錢千字了?請示知,我好做個參考”。

張瑞田還解讀了傅雷與黃賓虹兩位忘年交的手劄。

黃賓虹作為當時上海著名的書畫鑒定專家,被聘請為故宮文物鑒定委員。然而,他的繪畫在當時鮮有知音。

著名翻譯家傅雷卻是第一位以西方藝術觀點研討黃賓虹畫的美術評論家。他與黃賓虹年紀相差四十五歲,其藝術品味十分挑剔,卻對黃賓虹的畫一見傾心。兩人常常在書信中,探討畫理,交流體會。

下面是傅雷和黃賓虹的合影。

他們互相聯繫的書信不僅是兩人情感的聯繫,對於專業問題的探討甚至可以說是美術界的論文也不為過。

傅雷致黃賓虹書信手跡

黃賓虹致傅雷書信手跡

對於習慣了簡化字的我們而言,這些手寫的繁體字可能會有些難以辨認,可字裡行間傳遞出的文化感和歷史感,相信你我都有感受。

歲月可以帶走很多東西,也會保存很多東西,願這些手劄能夠永存世間,其中包含的精神被後人學習和珍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