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阿鬥真的扶不起?深度解析被誤解的皇帝之劉禪

文|(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擁有本文章版權,歡迎轉發分享,抄襲、搬運必究)

水鏡先生曾言:臥龍、鳳雛,兩者得一,即可安天下。這句話言下之意,得到了臥龍或鳳雛二者其一,便能將天下收入囊中。這臥龍,是運籌帷幄之中的諸葛亮。而得諸葛亮者,正是一心想要複興漢王朝的漢昭烈帝劉備。然而歷史告訴我們,劉備未曾得到天下。有人說,這得怪他那無能的兒子劉禪。“扶不起的阿鬥”,是劉禪的代名詞,是他軟弱無能、不思進取的最佳表述。其實不然,能成為一朝帝王,豈能是一介昏庸之主。緣由為何?請聽小生細細道來。

一、少學為君之道,有“任敏”之稱

劉禪,蜀漢懷帝,也稱蜀後主,乃劉備之妾甘夫人所生。傳甘夫人夜夢仰吞北斗而懷孕,故為劉禪取小名“阿鬥”。“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製四鄉”,“北斗”代表著吉星,“阿”更有著親昵之意,取此名可見劉備對劉禪的器重以及對他日後成就一番事業的期許。這與我們現在所理解的昏庸無能的“阿鬥”,就有著千差萬別的距離了。

當年劉備於長阪坡慘遭失敗,丟棄妻子慌忙逃竄,還在繈褓之中的阿鬥,也被丟在了後方。為救幼主劉禪,趙雲單槍匹馬的闖進敵營,七進七出,最終將阿鬥帶回。在《三國演義》中,這段歷史增添了戲劇性的描述,但是劉禪小小年紀,經歷九死一生卻是不可磨滅的事實。建安十七年,孫尚香孫夫人帶著劉禪,企圖返回東吳,最後被張飛與張雲攔下,再次逃離一難。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句古話,必有他存在的道理。磨難之下存活下來的劉禪,又怎能用簡單的昏庸之才,來概括他的一生。

身為太子,接受非常規的培養是常態,在這方面,劉備對劉禪也是下了一番苦心與嚴厲。 為填補劉禪因年輕而導致權略智謀方面的不足,劉備要求他苦讀《漢書》、《禮記》、《商君書》等益人意志的相關書籍,諸葛亮更親自謄寫《申》、《韓》等書籍,以供劉禪繼續閱讀。除了認真學習豐富的書本理論知識,劉禪亦重視對一些技能的掌握,如射箭等。為能更好的治理國家,成為一個明君,劉禪也曾努力的在各方面提升自己。

“朝廷年方十八。年資任敏,愛德下士”,這是諸葛亮對劉禪的評價,一句話,道明了劉禪的聰慧與賢德,可見他絕對是具備成為一國太子應有的才能與素質。回望歷史,在群雄割據、朝局動蕩的三國時期,劉禪的任蜀國後主供四十一年,是當時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能執政如此長久,阿鬥必有其過人之處。

二、為君之時善用人之道,有治國之才

在一個兵荒馬亂的時代,一個國家想要存活下來,必須需要一個有才能的領導者。而劉禪就是這個領導者,支撐著蜀國繼續存在於歷史的長河中。有人把蜀國延續的一切功勞都歸功於諸葛亮,認為是因為他的輔佐,這個國家才能在劉備之後存活下來。然而,從時間上來看,這個定論是不成立。劉禪於223年繼位,諸葛亮於234年離世,共輔佐後主十一年在此後的近三十年的時間裡,都是劉禪一人支撐著蜀國。正如劉備有著興複大漢王朝的壯志雄心,劉禪也不滿足偏安與小小的巴蜀之地,作一位“土皇帝”。從他支持諸葛亮等臣子北伐曹操,就可看出他絕非是希求苟安的昏庸之君,而是有著鴻鵠之志的蜀漢懷帝。

古人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劉禪深知自己在各方面能力的不足,所以在用人方面,他一直用賢不疑,善始善終。諸葛亮輔佐期間,劉禪全身心的信任著他,把軍國大事全部托付於他。蔣琬、薑維等人接班時,劉禪亦是大膽放權,高居深拱。縱觀歷朝歷代帝王,能完全的任用直言極諫之臣,取其有效建議,僅有少數,而劉禪就是其一。“處事為防製,甚盡匡救之理”,針對“後主常欲采擇以充后宮”這一事,侍中懂允上言直諫,阿鬥有所畏懼亦有所收斂。善用有為之士治理國家,是劉禪在位期間的一大優點賢能聚集下的蜀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更是一度出現了“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的盛況。

有人說,這一切都是劉禪身邊臣子們的功勞,與他又有何乾。封建社會裡,皇權高度集中,皇帝對權力有著絕對的任意使用性。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劉禪能夠放下權力的誘惑,毫無猜忌的交出那一份對臣子的信任,知人善任,垂拱而治,何嘗又不是一種能力呢!賢臣的輔佐是劉禪君主道路上的一大助力,他本人的努力對朝政也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公園236年四月,正值農民用水緊張的時節,為了考察水情,劉禪不帶一妃嬪,在都江堰獨自住了十天。農業乃百姓生活之本,劉禪深諳這點,他關心國計民生,農田水利,絕對是一位有人情味的明主。

與曹操、孫權真正有著雄才謀略的君主而言,劉禪的那些“小才”或許端不上台面來。但是這位“任敏”、“愛德”的明主,少時在父親的鞭策下便博覽群書,學為君之道;為君之時任用賢臣,敢於納諫。最後失國,不可否認劉禪有著不可推脫的責任,他後期聽信奸佞小人,導致政權旁落,再加上常年征戰伐魏,國力被過渡消耗…….這一切最終一步一步的把蜀漢推向了滅國之路。但這並不能成為平定劉禪是否昏庸的標準,能臣居多於他而言是一件得力之事,卻也是一把利刃。在他執政的四十間裡,善用賢臣為自己的管理國家,卻也失去真正執掌朝政,處理國家事物的能力。

三、治國之時亮“溺愛”,埋“昏庸”之患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劉備臨終前,於白帝城把劉禪托付給了諸葛亮,更是囑咐劉禪,“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為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諸葛亮手握大權,盡職盡責輔佐後主。為實現先帝興複漢室,統一全國的大業,諸葛亮多次親自上戰爭,出征北伐。為了幼主能在後方更好的打理朝政,他寫下了流傳至今後人盛讚的《出師表》。短短篇幅,寫盡了他對先帝的懷念與敬愛,對後主的期許與盼望。他希望後主廣開言路、賞罰分明、親賢臣遠小人…….

劉禪對諸葛亮,亦以父之禮相待。父親的囑咐,他謹記於心。兩人融洽的君臣關係,是封建社會中的理想型。朝廷大大小小的事,劉禪都與諸葛亮商量,遷就遵從諸葛亮提出的意見。如此一來,劉禪就缺少了對朝政的真正實踐,無法獨立的掌管這份大業。諸葛亮的過分“溺愛”,為後來劉禪的“不務正業”埋下了隱患。

四、阿鬥“扶不起”,乃耳食之談

劉備建漢室,鼎力於三國。劉禪之時亡漢室,退出了三國。基於這個原因,後人把漢室滅亡的原因歸於後主,更稱其為”昏庸“、”無能“、”扶不起“…….實不然,蜀漢滅亡劉禪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其原因更多是內憂外患以及國力上的巨大差距,並非他一人之責。如上文所言,劉備一直把劉禪當作一位太子來培養,諸葛亮對其也頗為讚賞。從父親手上接下這個重任後,他一直盡職盡責,愛國愛民,努力成為一個明君。

探究任何一位歷史人物,辯證的思維是我們的必需品。未經驗證放大劉禪的“扶不起”,實乃耳食之談,這頂他被戴了千年的“昏庸無能”的帽子,也該摘下來了。

參考文獻: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

《雲別傳》

《三國志·卷三十三·蜀書三·後主傳第三》

《三國志·卷四十三·蜀書十三·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

《華陽國志》

《漢晉春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