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攻陷天京的曾國藩,縱有自立之心,亦無自立之力

文:竹映月江(讀史專欄作者)

清代鹹豐年間,爆發了曠日持久的太平天國起義。清廷為了鎮壓叛軍,不得不啟用曾國藩和他領導的湘軍,結果雖然剿滅了太平天國,卻也讓曾國藩立下了不世奇功。

縱觀歷史上軍閥鎮壓起義成功後,往往順勢架空朝廷,甚至不乏有自立為王的人。那麽,曾國藩為何在局面一片大好之時,卻解散了湘軍,始終沒有割據一方,甚至自立稱帝呢?

01、實力不足

1864年,曾國藩攻克南京後,個人威望達到了頂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曾國藩獨立石頭城上,手握百萬雄兵,傲然四顧,天下竟找不出何人可為敵手。

這份“再造大清”的奇功,也讓曾國藩身邊的一些親信產生了不一樣的想法。據《投筆漫談》記載,胡林翼就曾寫字條問曾國藩說:“東南半壁無主,我公其有意乎?”

據說曾國藩看後大驚,當場將紙條吞下。

無獨有偶,王闓運也曾勸過曾國藩割據自立為王。可惜任憑王闓運說之再三,曾國藩總是敷衍著不表態,最後乾脆用茶水寫下一個“妄”字,乾淨利落的拒絕之。

那麽,曾國藩一直不同意稱帝,是因為他沒有這樣的心思嗎?

其實,在皇位的巨大誘惑面前,曾國藩未嘗沒有動過心。但是,他卻清晰的認識到,縱使他有稱帝的心思,也沒有稱帝的實力。

這是因為,湘軍作為曾國藩最大的底牌,其實並沒有世人想象的那麽團結。

最初曾國藩創建湘軍時,就是將湖南各地的團練匯總而形成的。雖然湘軍號稱有三十萬之眾,但真正完全屬於曾國藩掌控的“嫡系”,不過十二萬人上下,佔比尚且沒有過半。

其他的湘軍,各有各的統帥。這些統帥人物雖然也是湘軍中的重要將領,都曾受恩於曾國藩,如左宗棠,或是曾的門生,如獨創淮軍的李鴻章,但是,他們卻並非是曾氏兄弟的死黨,明面上是曾國藩的戰友、學生,但實際卻早已各懷心思。

饒是湘軍如此派系林立,朝廷卻還是覺得不夠,以至於慈禧太后甚至主動去扶持湘軍中與曾國藩不和的人,從而起到分化湘軍和遏製曾國藩的作用。

因此,如果曾國藩真的起兵,湘軍隻怕首先就會分裂。而且當時湘軍將領們已經立下大功,功名利祿滾滾而來,就算是曾國藩的親信人馬,或許也未必願意放棄眼前的富貴跟隨曾國藩起事。

由此可見,曾國藩真實的實力,遠沒有表面看到的那麽強大。深知自己斤兩的曾國藩,當然不會對登基稱帝一事再作妄想了。

02、機會不夠

實力不足已然令曾國藩稱帝的難度頗大,朝廷還數十年如一日的對曾國藩的嚴防死守,不給他留下任何自立的機會。

早在曾國藩領兵鎮壓太平天國的初期,朝廷就絲毫不顧忌江南半壁江山連天的烽火,對曾國藩處處設防,甚至一度為了防範曾國藩坐大,不肯交出地方總督的實權,以防曾國藩總攬軍政大權。

等到曾國藩領兵征戰有了些許成就後,朝廷又打著相互關照的旗號,公然在湘軍四周安排了八旗和綠營的兵馬,以防止曾國藩發展成第二個洪秀全。

到了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後期,眼見得他就要攻克天京了。朝廷卻依然防曾國藩甚於防賊,不僅多次裁撤湘軍,還在北方布下重兵把守,又派富明阿守揚州,馮子材守鎮江,僧格林沁屯兵安徽。只要曾國藩稍有反心,立刻便會遭受四面圍剿。

若說戰爭時期清廷做事謹慎些也就罷了,可是等到曾國藩剿滅了太平天國,用行動證明了自己忠君愛國後,清廷卻依然無法對曾國藩完全信任。

對此,朝廷還不惜違反當初親口許下的“平金陵者封異姓王”的承諾,僅僅給了曾國藩一個侯爵,以防範他封王之後振臂一呼,靠著王旗招降納叛,就此傾了天下。

如此重重設防之下,曾國藩就算有稱帝的心思,也很難找到稱帝的機會了。

古來成大事者無不講究擇機而動,曾國藩在沒有良機的情況下,自然不會貿然做出稱帝的舉動了。

03、道義不允

曾國藩沒有稱帝的第三個原因,是曾國藩過不了自己的思想關。

雖然曾國藩南征北戰戎馬半生,但他本質上依然是個讀書人,儒家的忠孝之道,早已深深地刻入他的骨子裡了。

從曾國藩的家書可以看出,曾國藩對自己的道德要求極高。比起當皇帝,曾國藩更在意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為是不是接近聖人。

如果曾國藩真的稱帝,一旦失敗必定會留下罵名,這就違背了曾國藩對自己的道德要求。

任何人想要接受矛盾的自我都很困難,曾國藩也不例外。同時,曾國藩性格裡另一個小心謹慎的特點,也令他難以邁出稱帝的這一步。

可見,自身實力和機會的不足以及曾國藩的性格特點,最終讓曾國藩放棄了自立,但曾國藩由此留下的美譽,卻使他成為晚清最著名的大臣之一,並且在死後被追贈太傅,諡文正,入祀京師昭忠、賢良祠,各省建立專祠,極盡哀榮。

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曾國藩放棄了自立,卻得到了“內聖外王”的讚譽,如此求仁得仁,也算一種圓滿吧。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