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比空城計還神,諸葛亮安居不動擊退五路大軍

這個故事來自《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劉先主遺詔托孤兒諸葛亮安居平五路"。

當時劉備新亡,稱帝不久的曹丕乘機聯絡五路大軍伐蜀,想成就統一大業。這五路兵分別是:

一、遼西羌兵十萬,先從早路取西平關;

二、南蠻王孟獲起兵10萬,攻打益州、永昌等郡;

三、孫權起兵10萬,攻兩川峽口,徑取涪城;

四、降將孟達起上庸兵10萬,西攻漢中;

五、曹軍以大將軍曹真率兵10萬,攻打陽平關。

50萬兵馬五路來犯,蜀國聞此消息,上下惶惶不安,傾國之危,迫在眉睫。這時諸葛亮卻推病不上朝,數日閉門不出。這可急壞了眾君臣。後主劉禪親自去亟相府探望,卻見諸葛亮正在池邊悠閑地觀魚。原來諸葛亮這幾日正閉門考慮退兵之策,他告訴焦急萬分的後主:“陛下不必憂心,四路大兵我已退了。惟東吳一路,我正考慮派誰作使者前去,退之容易!”劉禪一聽大喜,忙問著諸葛亮究竟是怎樣安然擊退五路敵軍的。

原來諸葛亮是這樣安排的:

蜀大將馬超世居西川,在羌人中威信極高,被稱為“神威天將軍"。諸葛亮星夜傳微,令馬超伏四路奇兵,鎮守西平關。西番兵出西平關,見到馬超,不戰自退,嚇回去了。這是第一路兵馬。

南蠻孟獲兵馬強悍,但他們生性多疑。諸葛亮派人飛報大將魏延,令他率領一軍左出右入、右入左出,以疑兵之計阻擊孟獲。孟獲見到蜀兵四出調動,以為主力兵馬在此,撤退回洞了。這是第二路兵馬。

叛將孟達,諸葛亮了解到他與李嚴曾結生死之交,故他派人送了一封李嚴的親筆勸誠信給孟達。孟達接到信後,兵馬走到半路,“忽然染病不能行"。這是第四路兵馬。

陽平關地勢險要,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諸葛亮譴調趙雲引一軍把守,守而不戰。曹真率大軍無法攻破,只好折道而回。這是第五路兵馬。

關於第三路東吳之兵,諸葛亮後派鄧芝為使者前去說項。鄧芝從容不迫,向孫權陳述了聯蜀對魏的利害,孫權為之所動,又見其它幾路兵馬都不戰而敗,他乾脆沒再發兵。

一場氣勢洶洶的五路兵馬來犯,就這樣輕而易舉地被軍師諸葛亮兵不血刃地消解於無形之中。

那麽我們來分析一下,諸葛亮究竟是如何做到安居平五路的呢?先從司馬懿的角度來分析五路大軍,司馬懿為什麽要從五路進攻蜀國?

司馬懿對曹丕說“若隻取中國之兵,急難取勝。須用五路大兵,四面夾攻,令諸葛亮首尾不能救應,可圖。”從這一句話分析,看出用五路大軍分五路的目的,是為了使蜀國首尾不能救應,那麽就要從五個方向分散蜀國的軍力,這裡五路大軍的初衷是分散對手的力量,一一擊破蜀軍。

但是我們知道,有多大的優勢就有多大的劣勢,所以他這麽做雖然也起到了分散對手的目的,但是這也導致自身的力量被分散了。

那麽從諸葛亮的角度分析五路大軍,諸葛亮為什麽要使用分兵策略呢?

1、五路大軍是一個聯盟,如果要攻破一個聯盟,最好的辦法就是分化它,而要分化,只要做到對聯盟的不同組成部分區別對待。而諸葛亮正好看清了五路大軍的本質,他們之間本身就是一個分散的聯盟,所以直接把五路大軍的五路分開來分析,如何應對才能使他們的力量更加的分散。諸葛亮準確的判斷了對手的戰略意圖,以同樣的方式應對。

2、五路大軍攻擊蜀國,而且如果是要同時分五路進攻蜀國,是不能集中優勢兵力逐步擊破的,只能針對五路大軍一一擊破,所以也只能是采取分兵策略。

最後總結,通過對比,司馬懿從五路進攻的目的是分散蜀國兵力,而諸葛亮應對策略同樣是去分散聯盟,而最後諸葛亮取得勝利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看似強大的五路聯盟,沒有統一的思想,所以不能發揮團隊的力量。

2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所以諸葛亮把市調做了極致,而對手沒有做大極致,就相當於你能看清到對手,對手不能看清我們,那麽就掌握了一個主動權。

3由於五路大軍有四路是為了各自的利益借來的,所以他們並不可能死拚,都希望別人去拚,最後自己以最少的付出獲得利益,這也諸葛亮的策略能發揮作用的關鍵。

其實不難看出,並不是諸葛亮這邊的優勢多,而是對手的內部的劣勢太多了,所以如果自身和對手使用同樣的方式時,一定要善於利用對手的劣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