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今日入二伏,這五種面您好哪一口?

今日入中伏,吃麵來消暑!

長達20天的“Double plus版”二伏,今日正式開啟,今年中伏20天。

“三伏”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

“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天數不固定,有時10天,有時20天,這由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還是5個庚日來決定,4個庚日就是10天,5個庚日則是20天。

很巧,今年有5個庚日,所以中伏是20天。

今年“三伏”時間表:7月12日“初伏”,7月22日“中伏”,8月11日“末伏”,8月21日“出伏”。

在酷暑難耐的二伏天裡,人們除了減少出行以求避暑之外,最樂此不疲的就是琢磨一些吃食用以“消暑”。而關於二伏吃什麽,各地的講究也不盡相同,各地中伏的吃食講究。

上海:頭伏餛飩二伏茶

上海一直有“頭伏餛飩二伏茶”的風俗。舊時民間一直有以熱茶解暑的傳統,現代科學也證明喝熱茶、溫茶比涼茶更為解暑。

伏茶,顧名思義,就是“三伏天”喝的茶,相傳始於南宋,盛於清朝,但確切年代無法查考。一般在六月初至八月末飲用,有清涼祛暑的作用。伏茶的兩大作用為清暑熱,化暑濕。所以,伏茶的配方也應根據每年氣候的不同而有所調整。

江西:頭伏吃雞二伏鴨

在三伏天裡,人的體能消耗較多,需適當補充營養。在南昌民間,就有“頭伏吃雞二伏吃鴨”的傳統。

《本草綱目》記載:鴨肉“主大補虛勞,最消毒熱,利小便,除水腫,消脹滿,利髒腑,退瘡腫,定驚癇。”四季之中,鴨肉適合夏季食用。夏季吃鴨子喝鴨湯,可清熱滋陰。

杭州:二伏雞和二伏茄

老杭州人都知道,舊時一到三伏,富貴人家要“頭伏火腿、二伏雞、三伏要吃金銀蹄”,而手頭緊張的窮人卻是“頭伏冬瓜、二伏茄、三伏冬瓜不刨皮”。

夏氣象溫高,人體易出汗,體力消耗也大,吃些肉食,能夠補充體力,挺過這段難熬的日子。冬瓜,味甘、性微寒,具有養胃生津、清熱利濕的作用。還有茄子,性味古寒,消腫止疼,清熱解毒。

北京:頭伏餃子二伏面

對於老北京人來說,二伏天裡的最愛就是一碗面。因為北方人講究“頭伏餃子二伏面”。

伏日吃麵,這一習俗至少從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上記載,何晏在 " 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 ",這裡的 " 湯餅 " 就是熱湯面。

至於熱天裡為何要吃熱湯面?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中說:" 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 因為古時人們認為五月是惡月,到了六月就應該避惡。

雖然這是一種迷信的說法,但六月食湯餅也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因為二伏時正值夏收新小麥之際,人們素有“嘗鮮兒”的習慣,新糧營養豐富,用新小麥磨成麵粉做成湯面,吃上兩碗可以讓人們身上發汗,去除體內的潮氣和暑氣,可謂是自然的養生之道。

二伏第一天,小編也為您細數了咱老北京人最愛的幾種面,一起來“嘗嘗”細數北京的美味面食.

炸醬面

北京的面食裡,最“有頭有臉”的當屬炸醬面了。北京的炸醬面很講究,無論色香味都有獨到之處。

論吃,北京人挺認老牌子,炸醬面的醬一定要選六必居的黃乾醬。炸醬的肉一定要選瘦多肥少的五花嫩肉丁兒。要是圖省事用肉餡兒炸,味道就差得遠了。

炸醬的炸法也不難,簡單說就是:倒油煸肉丁兒放蔥花兒、薑末兒黃乾醬加少許水放入鍋內加少許糖和鹽提提味兒要不停攪拌防止糊鍋文火咕嘟10分鐘就可以出鍋了。

“炸好一鍋醬,要學幾年徒”,這話不假。炸個醬看著容易,乾起來難。容易糊鍋不說,有時一抖落鹽就放多了,炸出來的醬那叫一個“齁鹹”,能把人變成雁麽虎。

由於鹽吃多了不健康,現在有很多人用甜面醬炸醬。還有很多人喜歡吃雞蛋和蝦米皮炸的醬,味兒也挺正的。

芝麻醬涼面

伏天裡,北京人還極愛吃涼面或過水面,取其清涼舒爽之意。具體說到過水面,主要指的是北京的芝麻醬面!

芝麻醬面用的醬要自己調製,家裡的大人忙不過來時,就會讓小孩來和醬,大人會蒯出一大杓稠芝麻醬放在碗裡,再少少地倒些涼白開,給副筷子,就讓小孩去和醬了。這個也有步驟:加水要順一個方向調和勻再兌水和勻……如此反覆若乾次,直到芝麻醬開始掛筷子了,並且滲出一層厚厚的油脂,這醬就算和好了。和好後在芝麻醬上撒些鹽,也要和勻。

千萬不要嫌麻煩,如果一下倒入過量的水,芝麻醬就調稀了,還要再加新的芝麻醬找補。

吃前兒,將“過水面”用笊籬撈出,放入碗裡,先澆上一杓芝麻醬,再澆上花椒油,愛吃葷的加上些雞絲或肉絲,將面條拌勻後,在把各種菜碼擺在碗邊。葷素搭配、清爽宜人的涼面就好啦!

打鹵面

打鹵面也是老北京人特別愛吃的一款面條。打鹵面的做法多樣,風味不一,用料也多種多樣,隨用料、做法不同,亦有不同風味。

打鹵面的鹵,算是澆面的正宗佐料,以白肉片和高湯為主,裡面放黃花、木耳、口蘑、大蝦乾。煮的時候,放鹽放醬油,放“水澱粉”勾芡,打蛋花,潑花椒油。另外也有用羊肉片、雞肉片的。吃時最好也放些黃瓜絲等面碼兒。素的鹵用茄子丁代替肉,別有風味。

還有西紅柿打鹵面,口感微酸,也很好吃。打鹵面有湯、有面、有蔬菜,而且色彩都很漂亮,總讓人胃口大開。

羊肉汆兒面

若論北京面條,炸醬面當仁不讓地佔有“京城第一面”的交椅,打鹵面與其不分伯仲,再要說講究一點的就是羊肉汆兒面了。

“汆”字,上邊為“入”下邊是“水”。見字生意就是把食物放在水中稍微一煮,迅速撈出來的意思,北京人愛吃的冬瓜汆兒丸子,白菜粉絲汆兒丸子就是這樣。

同樣的“汆”,到了吃麵條的時候,北京人兒化音重,就約定俗成念為“汆兒”了。

北京的羊肉汆兒面大致可以分為老北京漢民做法和清真做法。漢族比較常用的方法是先把羊肉切成薄片,用醬油、香油等入味兒,鍋底坐油,先熗蔥花炒白菜絲,然後趁熱在鍋中加水,水開以後把面條放進去煮,等面條快熟的時候把羊肉片倒進鍋裡筷子撥散,羊肉片一變顏色再撒上胡椒面就可以撈出來吃了。

扁豆燜面

扁豆燜面也是老北京人在夏天最喜歡吃的面食之一,據說燜面的創始初衷本源於過去人們不太富裕的生活,做一大鍋燜面可同時充當主食和菜肴。如此一來,既省去了做飯的時間,又節省了菜肴的用料,因而越發成為老百姓在炎炎夏日必食的一道特色美味。

顧名思義,扁豆燜面的名字道出了它的做法,可一個簡單的“燜”字,是無論如何也表達不全它獨特的美味的。

做法是將扁豆切成細絲(或撅成段)與肉絲一起在鍋裡煸,並多放些蔥蒜,稍稍一炒就行了。手擀麵條時在面片兒的折疊間輕輕地刷上一層油,切好面條後碼在蒸鍋裡,一層面一層菜,薄薄地碼上三層即可,然後大點兒的火蒸熟。

出鍋時將菜和面攪拌均勻,澆上些醋蒜汁,味道醇厚別有風味。燜好的面條,每一根都浸滿了濃濃的扁豆香和肉香,聞起來都是一種享受。

不同的面有不同的滋味,不同的面也暗含不同的情愫不知哪一碗是您的最愛?今日二伏記得來碗面!

北京日報(ID:Beijing_Daily )綜合報導

製圖:楊盼

監製:王然

編輯:薑晶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